AT乘車碼之戰創投圈
對于馬云和馬化騰來說,擁有頂級豪車座駕或許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情,兩位掌門人“擠公交”才吸引眼球。
2018年4月,馬云和馬化騰“不約而同”的向“公交”“亮劍”,公共交通的支付大戰已然戰鼓雷雷,在支付場景的爭奪戰愈演愈烈的當下,阿里和騰訊均已布局多年,“雙雄對峙”被擺在臺前,誰能更早一步搶灘登陸?
阿里追騰訊趕:支付場景短兵相接
時至今日,支付的流量入口讓不少的企業眼紅,但是時間倒退到5年前,移動支付還只僅有淘寶的狂歡,哪來騰訊的盛筵?
2003年10月18日,淘寶網首次推出支付寶服務,依托于淘寶的生態,支付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受限于整個電商平臺的狀況,支付寶在此后十年一直沒能得到大規模爆發。
隨著2012年3C產品價格戰的落幕,電子商務市場迎來了垂直電商生死局。各大平臺激戰正酣,進一步刺激了網上零售的急速增長——在2012年的大戰中,支付寶日交易金額超過45億元,日交易筆數超1800萬筆,峰值達到3369萬筆。
正是這一年,TO C端電商市場第一次引起重視。隨后,發改委在2013年5月28日表示,13個部門將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從可信交易、移動支付、網絡電子發票、商貿流通和物流配送共5個方面支持電子商務發展。
移動支付的潛力第一次被激發出來,緊接著騰訊順勢而起。
2013年8月,彼時坐擁超3億微信月活用戶的騰訊正式發布微信5.0,開啟了微信支付模式,并采用了二維碼作為支付的最終技術入口。然而受限于消費場景不夠完善、各種巨頭的封殺和對于二維碼支付的安全疑慮等,上線之初的微信支付市場反應平平。
線上電商的路被支付寶等企業“堵死了”,微信支付轉而開辟線下場景,在廣東等地發起微信支付街頭路演、與新世界百貨合作接入商超場景、正式開通香港航空微信公眾號的“微信支付”功能等。
恐怕連微信自己都想不到,當時的“輾轉求生”反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將移動支付的戰場迅速擴大。進而在2014年初,微信的新年紅包營銷一炮而紅,也讓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戰爭加速進入白熱化。
2014年4月,騰訊成立微信事業群;2014年10月,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正式成立,這兩大主體機構的成立開啟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正面對攻:
日常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娛五項內容,除“住”這一巨大的需求不在移動支付的早期“圍場”中,“衣”的場景中,微信手握聚美優品、唯品會虎視眈眈,支付寶坐擁淘寶、天貓巋然不動;“食”的場景中,美團背靠微信支付,口碑、餓了么站隊支付寶至今依舊在“對峙”;“行”的場景中,“滴滴打車”(微信支付)和“快的打車”(支付寶)半年燒盡20億元的補貼大戰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娛”的場景中,騰訊視頻與優酷視頻的角逐還一直在繼續••••••
線上的場景“瓜分殆盡”,但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卻已深陷競爭的泥潭無法自拔——這是一場入局關乎生,出局關乎死的競逐。此后,阿里和騰訊兵分兩路:一路是開辟支付新場景,所以摩拜與ofo的爭奪一開始就有了A、T的影子;另一條路就是從線上向線下反攻。
三年蟄伏,公共交通“炮火轟隆”
在線下場景的爭奪中,最先淪陷的是“餐飲商超”。其實不難理解,商超的日常交易屬性與移動支付是緊密相連的,加之阿里“中供”鐵軍的力推和微信支付早期大力招募商戶拓展場景,線下商超早已是“無掃碼不支付”的紅海灘。
容易吃到嘴的“肉”已經被分食,一些特殊場景進入門檻高、切入速度慢且大多都有明顯地域屬性差異:如公共交通、醫院和景區,這些將成為下一階段“二馬”闖關奪隘、攻城拔寨的重頭戲。雖然有難度,但雙方都不愿放下這難啃的“排骨“。可以看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在為自己的帝國尋找的“最后的拼圖”。
從細分來看,醫院和景區這兩大場景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各有斬獲。而從整體進度來看,公共交通確實是目前雙方進展最快的一個領域。
公共交通是人們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廣義而言包括民航、鐵路、公路、水運等交通方式;狹義是指城市范圍內定線運營的公共汽車及軌道交通、公共自行車、渡輪、索道、出租車等交通方式。而AT已經相繼接入了航空和鐵路運輸場景,目前雙方最主要瞄準的是公交、地鐵場景的爭奪。
交通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完成城市客運量1272.15億人。其中,公共汽電車完成722.87億人,BRT客運量21.96億人次,軌道交通完成客運183.05億人。即,“公交+地鐵”2017年月使用頻次為77億次(2016年該數據為72億次)。
第三方機構Questmobile數據顯示,共享單車月使用頻率為18億次(2017年9月);滴滴數據顯示滴滴打車月使用頻率為6億次(2016年Q2)。“公交+地鐵”的市場規模可見一斑。
阿里方面,螞蟻金服2018年4月表示,自2015年開始進行支付寶NFC的嘗試以來,截至2018年4月,螞蟻金服在地鐵支付合作城市超過15個,已經上線包括杭州、上海等在內4個城市;公交支付合作城市超過100家,已經上線包括杭州、鄭州、廣州、濟南、重慶等在內超過50家。
同月,馬化騰也曾提及,騰訊希望助力“五生”(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生態環保)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并在生活消費領域以交通、教育、旅游“一碼通”為例——“到今年,我們已經在重慶、廣州、三亞、鄭州、合肥、呼和浩特等近50個城市推出,只需要打開手機微信的二維碼掃一下,就可以乘車。“
“乘車碼”成為了繼“二維碼”之后的又一個香餑餑。
公交一卡通奮起直追,A、T的日子會好過嗎?
理想很豐滿,但是切入公共交通支付的路并不好走,A、T除了要應對彼此之間的競爭之外,更多的還是要與這個行業的既有玩家去“搶食“。
首先是銀聯。
A、T在公共交通支付領域跑馬圈地的時候,移動支付的“國家隊”銀聯也沒有閑著,據不完全統計,銀聯已經接入了無錫、宜昌、肇慶、福州等多個城市的公交支付系統和上海、杭州等十多個城市的地鐵系統。
2014年3月央行叫停二維碼支付的場景歷歷在目,事實上,雖然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一直在“逆勢擴張”,但是二維碼支付的合法地位一直到2016年8月才被央行正視。近年來,銀行作為市場參與主體,其對個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越來越重視,這是一件好事,不過側面也說明了,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想要發展壯大,勢必躲不過與銀老大的正面PK。
更為棘手的則是公共交通一卡通工程的推進。
2012年交通運輸部發布了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在這個意見里首次提出了要普及一卡通。
2015年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關于促進交通一卡通健康發展加快實現互聯互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各大城市群跨市域、跨省域的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
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處長汪宏宇給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現在全國已經有210個地級以上城市(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全中國地級市有設區337個)實現了互聯互通(底層技術搭建),12個有地鐵的城市完成了軌道建設和改造工作。全國互聯互通卡發行了1300多萬張,改造機具85萬個,全國異地總交易量超過了3600萬筆,覆蓋了1.6萬條公交線路,52條軌道線路,4.2萬個公共自行車樁(有樁自行車,非共享單車),2.6萬個出租車。
據汪宏宇介紹,未來國家將加大交通一卡通發卡量,并擴大其覆蓋領域;提升交通一卡通為民服務質量;加強對新技術、新應用模式的研究。
從數據上來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目前接入的城市均為50多個,但是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支付是同時支持兩種方式的,這不能算是A、T的勝利。
從操作來看,目前支付寶和微信都希望通過虛擬“乘車碼“的方式,替代公交卡的職能,這樣的變革對于盈利模式單一的公交運營公司來說,是砍去了他們的一塊收入(押金、充值),如何與公交運營公司實現共贏,是擺在A、T兩家集團面前的一個難題。
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林榮在公開場合表示,近年來交通部對公共交通領域的運輸服務不斷加大力度,尤其是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工作,多次被部列為民生實事。下一步將繼續按照交通運輸部的政策方針和工作部署,以擴內涵、擴數量、擴應用為原則,將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工作繼續做深、做細,繼續提升交通一卡通為老百姓出行服務的理念。傳統行業奮起直追也就決定了,A、T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文|王艷瑩
來源|億歐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