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宣告涼涼!30億打水漂,一場人性的巨大考驗創投圈
近日,關于辦公室貨架果小美“裁員”、“解散”傳言四起,某職場社交平臺也出現了各種匿名的爆料,傳言中果小美似乎已經到了分崩離析,吃散伙飯的地步。
對此,果小美方面否認相關了傳言,稱公司將進行戰略轉移,由重模式轉向輕模式,并公布相關的業務進展與業務數據。
這樣看來,果小美似乎又從“危機”中逃離了,但這背后的事實是我們想象那么簡單嗎?
果小美轉型,公布交易額
日均交易超百萬,日訂單2單?
2015年開始興起的無人貨架,在經歷了2017年的大爆發后開始出現轉變,年初成都無人貨架項目“GOGO小超”成為第一個死亡案例。
這樣的背景下,果小美“解散”的傳言很自然就被很多人相信了。
有關果小美的傳言,從某職業社交平臺的匿名爆料開始,慢慢浮現于大眾眼前。
其中爆料圍繞幾個點:
公司的資金鏈斷裂,融不到資金;
市場縮小,由59城市到15個主要城市;
員工被降薪,人心浮動。
另外,還有果小美老員工向Bianews透露,“現在基本上都在找工作”。
果小美似乎陷入了巨大的危機。
隨后,果小美官方微博和CMO分別向外界澄清,否認“解散”等傳言,并稱公司“一直會在”,“解散是不可能的”。
在公告中,果小美對外宣布將由“自營的重模式”轉變為“與第三方聯合運營以及區域合伙人制的輕模式”,下一階段將主攻云端業務。
通俗來說,果小美應該是與當地的便利店等合作,利用對方的供應鏈優勢給貨架供貨,不再像以前一樣親自“喂奶”了。
而云端業務則是指電商業務,從今年年初開始,果小美已經在試水拼團電商業務。
另外,果小美此次對外披露了“真實(運營)數據”,“終端貨架數量近10萬個,服務的企業超過8萬家,全國覆蓋59個城市,日均交易金額百萬以上”。
但是這些數據信息卻受到廣泛的質疑。
“終端貨架數量近10萬個,日均交易金額百萬以上。”100萬÷10萬=10元,每個貨架日均銷售10元?那就是一兩個訂單?
除此之外,也有內部員工爆料稱,果小美的日常日收入金額50萬,最近到了100萬是因為做了七折促銷活動的原因。可想而知,無人貨架是多么的“燒錢”,如果再加上其他的成本,這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
另外,有果小美將要離職員工向Bianews感想到,“今天是最后一天了,在這個公司我投入很多心血,現在離開多少有點失落”。
對于外界的各種傳言,他坦承自己看得太多了,真的假的都有,“我們公司的一套供應鏈系統還是不錯的”,他仍不忘為將要離開的地方惋惜。
另外,對部分公司的貨架為什么補不滿貨,他給出了解釋。
“貨架放出去就是在挑戰人性,貨損率太高了”,他稱。
“你買東西了,公司就會補貨。如果總是丟東西,那么貨就會越來越少”,貨損率太高導致現在貨架基本都是處于一個10%到30%的貨量。
種種的現狀讓人不禁要問,無人貨架模式涼了嗎?
從業人員: 無人貨架就是無底洞
一場人性大考驗
為了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無人貨架公司的發展情況,Bianews聯系到了一位從事無人貨架銷售的老友,隨之更多的細節將呈現出來。
受采訪這位老友李家誠(化名)是番茄鮮生的一名BD銷售工作人員,年后剛剛從番茄鮮生離職。
問番茄鮮生何許人也?
它是成立于2017年7月的無人貨架新興公司,成立數月便獲得國內多家雄厚資本投資。
2017年9月底,與“果小美”戰略合并,強強聯合,而后迅速累計融資達5億元人民幣。
2018年3月12日正式與“果小美”實現品牌統一,此后主營智能鮮食貨柜領域致力于生鮮類短保食品的全品類運營。
這樣一家備受關注的無人貨架企業具體的經營情況如何呢?(以下涉及到數據僅作參考)
目前番茄鮮生的規模并不算最大,相比與猩便利、果小美還有一定的差距。
李家誠表示番茄鮮生和果小美雖然已經合并,但是在業務上還是獨立運營,兩家的工作人員也大多相互熟知。
他表示番茄鮮的總部上海BD銷售人員約有100人,規模并不算很大。
但是在上海的無人貨架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他還舉例說,曾經看到過一個不足20人的辦公區,竟然有兩個不同品牌的無人貨架進駐。
或許下面從一組數據更能看出“戰場”的激烈,他表示上海地區無人貨架進駐辦公區的“進場費用”(無人貨架進入辦公區需要向物業交相應費用)一開始僅有每月300元左右,但是到了競爭高峰期,費用一度高達每月500-800元。
而對于辦公區進駐條件,他則強調“根本沒有條件,無人貨架都在拿錢推廣,還談什么條件”。
對于貨損率,他稱應該有“5%-10%”的比例,但是也只是估計。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管損害多少,根本沒有賠償一說,在與物業談合作時并未就損失問題進行責任分配。
也就是說,無人貨架損失多少全自己出錢兜著,這是一場對人性的巨大考驗。
在供應鏈方面,現在普遍都是自營,這其實是個沉重的負擔。番茄鮮生也是自由倉庫,貨物從供應商那里批發。這種較重的模式確實給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眾所周知,對于零售企業,供應鏈是極其關鍵的核心。
對于貨物和定價,番茄鮮生也和其他無人貨架類似,通常選擇大眾商品,定價也是與便利店產不多,這也是保證銷售的必要選擇。
此外,李家誠透露了自己的薪資情況,他指出最低薪資也在9000左右,好的時候2、3萬。
他說這和提成有關,剛開始競爭不激烈的時候,每個貨架提成500左右,競爭最恐怖的時候提成高達1000-1200。
在今年2月份,猩便利被曝遭遇資金危機、收縮戰線的時候,番茄鮮生也受到較大影響。
目前,番茄鮮生仍在正常的運營中,李家誠最近也已經從番茄鮮生離職,他表示銷售行業離職率本來就比較高,很多人撐不到3個月便從番茄鮮生離職了。
不過對于無人貨架的模式。李家誠有自己的看法,“模式是很好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再搞,最后剩下一個企業,很有前景”。
其實從番茄鮮生的例子中,可以窺見整個無人貨架的窘境:持續的資本投入,盈利艱難,無人貨架就是一個無底洞,撐到最后的也許才有生機。
無人貨架宣告涼涼 30億打水漂
在2015年,無人貨架雛形初現。但在2016年年末,馬云帶火了“新零售”概念,提出將線上線下相結合。無人零售便引發關注,無人超市、無人貨架才走進大眾視野。
而無人貨架因低門檻、成本小引發資本關注,在2017年,眾投資人蜂擁而至,新品牌扎堆而出,爆發期兩個月內30個項目入局,18個項目獲得融資。
據talkingdata的不完全統計,2017年,數十家無人貨架公司的融資金額合計超過30億人民幣。
但短暫春天后,無人貨架倒閉潮逐漸顯現。
猩便利:收縮業務
猩便利2017年6月份成立,無人便利架和智能自助便利店兩種業務同時并舉,4個月內融資約5億,布局了1萬多個便利架觸點,輻射一線和二線城市。
但就在今年1月,被曝出因資金鏈危機而被迫收縮戰場,一二線城市業務收縮,三四線城市大撤退。伴隨著業務調整,猩便利出現了員工離職潮。
便利蜂:轉型撤站
便利蜂由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創立,去年2月完成A輪融資,金額3億美元,同樣是便利店和無人貨架業務同時開展。
今年3月份,便利蜂在北京市場上用智能貨柜大面積替換原有貨架,旨在控制貨損,同月,便利蜂被曝大量撤站并裁員。
GOGO小超:首家倒閉
去年年底開業、運營了只近4個月,“GOGO小超”成為第一個倒閉的無人貨架項目,并且該項目下的多名員工皆未發工資。
僅上面三個項目與果小美,投資金額初步估計已達10億元,資本這次又在無人貨架上被潑了冷水。
無人貨架因較少投入、較低門檻引來創業者、投資人青睞,但也因為過于簡單的商業模式導致競爭尤為慘烈。
但隨著競爭的白熱化,簡單的貨架變為冷柜、熱柜、帶鎖貨架,鋪設站點的成本陡增;而貨損率一直居高不下,商品成本難以收回。
與此同時,供應鏈也是一大難題,無人貨架深入各個寫字樓,運輸上貨成本也高。因此,整個無人貨架行業盈利似乎遙遙無期。
而巨頭眼光放在“新零售”之上,只是將無人貨架當做其中的一環,且家大業大,還不在乎這點得失,只是伴隨著新零售的大方向緩緩向前推進步伐。
融資金額合計超過30億人民幣的無人貨架逐漸變涼,在廣闊的投資市場打了個水漂。資本或許在風口來時要冷靜一下,多點考量。
無人貨架這種行業模式似乎已死。行業內部也提出精細化運營,模式轉型,轉向智能化,優化供應鏈,但如此一來,又成了所謂的“重資產模式”,這就不是小打小鬧就能玩得動的,最終可能還是投向巨頭懷抱。
文|劉豐收 方強
來源|新浪科技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