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三分天下:巨頭廝殺,小玩家倒閉,網聯銀聯成最后的收割者?創投圈
支付行業,是中國金融行業中最為特殊的。
作為融通通道,它是金融大廈的基礎設施。
它曾經表現優異,甚至讓中國超過了美國,最早實現了“無現金社會”。
它給了中國金融“彎道超車”的機會。
而支付行業,又是監管最“趨緊”的行業。
2016年后,關于支付的監管條例不斷加碼,如緊箍咒,步步收緊。
最近,監管給支付機構劃出了“斷直連”時間,止于2018年6月30日。
這被視為支付行業的最后一道枷鎖。至此,支付行業的生存空間幾乎被壓榨殆盡。
曾經帶著中國駛入快車道的支付行業,未來又當何去何從?
01艱難求生
中國的支付市場,是一番怎樣的格局?
經歷了七八年的發展,迄今已形成三派格局:
第一派,巨頭系。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壟斷90%的支付市場。
第二派,第三方小支付平臺。200多家持牌的小支付機構,和兩千家二清機構,瓜分剩下的10%市場。
第三派,就是正在強勢進入的“官方系”,如網聯和銀聯。
對于小玩家來說,最近真的已到了“難以轉圜”的地步。
支付行業,講究的是規模效益。
只有交易量達到一定量級,才有利潤,否則,連人員成本都無法覆蓋。
在央行的抽樣調查表中可見,交易額在100億元以下的支付機構,盈利非常難。
而小玩家,在被巨頭系和監管的雙層夾擊下,根本無法達到100億的交易額,盈利也無望。
“今年6月30日斷直連之后,行業幾乎生路全無。”某支付公司的業務負責人郭岑稱。
所謂的“斷直連”是指,切斷以前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系統的模式。
也就是說,6月開始,支付機構必須接入銀聯或網聯。
對于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這無疑是“飛來橫禍”。
業內人士盧方琪透露:“原來第三方支付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幫客戶對賬和清分。”
“但現在接入銀聯了,清分這個事銀聯做了,第三方還能干啥?”盧方琪說,小的支付公司,幾乎難再有希望。
事實上,支付行業的監管,并未就此打住。
“僅去年年底,監管就放出了296號、217號文等4-5個文件。”楊子文透露,“可謂層層圍堵。”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48號文件。
該文件顯示,備付金賬戶資金由支付公司保管,轉到央行保管,而備付金賬戶的比例,也從2018年開始逐步提高。
這意味著,“監管封上了第三方支付的‘資金池’”。盧方琪說。
在以前,消費者的錢會先到支付公司,然后再結算給商家。
所有消費者錢的總和,就叫備付金賬戶。
在監管出來之前,很多支付公司,挪用這些備付金賬戶的錢,去投資或者存銀行吃利息。
而這些利息,就是支付機構收入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直接養活一些小的支付公司。
“248號文件一出,對第三方支付行業來說,就是最重的一擊。”另一位業內從業者楊子文表示。
現在資金池沒了,清算也走銀聯系統,“支付本身這個事,已經是沒啥可玩的了。”盧方琪說。
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第三方支付的生路已基本全部斬斷,再無機會。
實際上,去年就有媒體爆出,有的第三方平臺可能倒閉了,譬如“買單啦”。
“拋開一些背后有巨頭的,這個領域里,也就僅剩下十幾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還在獨立運作。” 盧方琪坦言。
倒閉潮來襲,而第三方支付,注定要是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了嗎?
02巨頭大戰
一邊,小玩家艱難求生,幾乎只能靠最后賣掉支付牌照“再賺一筆,草草退場”。
而另一邊,卻是巨頭們的廝殺博弈。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正在上演了“賽末點”般的激烈戰役。
它們在世界各地都打起了支付戰爭,殺入國外,搶客戶,瘋狂進行優惠補貼。
對它們來說,這是一場關乎“王位”的權利游戲。
最近,很多海外華人都發現,到處都有微信和支付寶的身影。
“在東京比較大的商場里,都會出現微信和支付寶的支付標志,比如松屋百貨。”日本留學生薛文軒表示。
“新西蘭的一些商店的支付方式里,也出現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身影。”在新西蘭工作的Aaron表示。
事實上,不只日本和新西蘭,微信支付與支付寶已在全球開戰。
只要有華人和中國游客的地方,就能看見它們的身影。
很多地方甚至不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去拓展的,而是華人或游客主動擴展的。
在馬來西亞仙本那這個偏遠小鎮上,已隨處可見兩個支付巨頭的二維碼。
“很多中國游客結賬時都會問一句,可以用支付寶或者微信嗎?”仙本那一位餐廳老板稱,聰明的商家,都會順應客戶的要求。
中國人正在把“無現金”的習慣帶到世界各地,播下種子,開花結果。
而另一方面,兩大巨頭也在海外和港澳臺地區主動出擊。
拓展這些地區用戶最有效的手段,依然是“燒錢大戰”。
在過年的旅游旺季,支付寶瘋狂進攻香港市場。
只要在香港打開支付寶的頁面,就會出現“優惠頁面”,里面充斥著花式的支付寶優惠券。
“從吸引客戶的角度,它們都會采用滿減形式。”香港居民劉浩稱,“比如用支付寶付款,滿500減30港幣(約滿400減24人民幣)。”
“乘計程車,用支付寶支付,直接減了5元。”在新加坡工作的周羽稱,“司機有的時候也會推薦。”
媒體報道顯示,2017年年中,支付寶已經接入了25個國家的約12萬家海外商戶。
也就是說,全世界230個國家及地區,支付寶已經攻入了約1/9。
而與支付寶打法不同,微信支付并沒有瘋狂布局海外,而是步步為營、重點攻破。
“從去年5月開始,微信支付先后攻下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媒體報道顯示。
可以認為,在國外的戰況上,微信支付略遜一籌。
“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微信支付本地化的社交平臺基因,不適合在海外復制。”郭岑表示。
但在國外失利,并不表示微信支付就放棄了“王位之戰”。
在國內,微信支付讓支付寶倍感壓力。
媒體報道顯示:“微信支付在2016年低調地表示,其年支付總量已超越支付寶。”
在國內戰場,微信支付簡直可以用“野蠻軍”來形容——它勢如破竹,攻勢兇猛。
盧方琪透露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在微信支付的公司,豎著一塊大榜單,上面按照區域,列出了需要攻克的地點,簽一家就標一家。”
攻城略地,分秒必爭,因為,鐵王座只有一個。
感覺到微信支付的瘋狂進攻,支付寶強力反擊。
在2016年年末,支付寶發布“春雨計劃”,來回應微信支付的進攻。
它準備在未來3年,投入10億現金,推進“燒錢計劃”,來“扶持”服務商、中小商家以及線下推廣人員。
到了2017年,支付王位之戰,已燒紅整個金融市場。
大到商超,小到菜市場,都能嗅到巨頭激戰的硝煙味道。
最終誰才是贏家?
至今看來,在國內市場,雙方勢均力敵,而在國外市場,支付寶的優勢更甚。
“支付寶微信支付已不算第三方支付,它們已形成可以和監管抗衡的壟斷勢力。”多位業內人士稱。
這場“巨頭系”的戰爭,小玩家只能望其項背。
03格局已定?
小平臺的艱難求生,與巨頭的王位之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是最終的支付行業格局嗎?
2011年5月,支付寶等27家支付機構,獲得了第一批支付牌照。
在隨后的四年時間里,央行一口氣發了八批牌照。270家大大小小的支付機構,獲得了“通行證”。
在監管全面綠燈的過程中,中國的支付行業,就如全速奔跑的快馬,迅速殺到了世界前列。
“中國的支付發展,絕對是領先國際的,甚至超過了美國。”美國發現金融前消費金融CRO張焰輝對一本財經表示。在一次回國的過程中,他發現了這一讓人震驚的事實。
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會使用信用卡,甚至支票。
“原因就是美國的金融結構太過完備,要想打破這一結構,反而更難。而中國,是一張白紙,不需要破壞重建。”張焰輝稱,正因如此,中國真的獲得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全球,中國率先實現了“無現金社會”。
但是,整個行業有功,也有過。
在全面綠燈的過程中,支付行業出現了無數亂象,二清、洗錢、套現等花式線下業務開始出現。
“整個支付行業,就如臟水橫流的江湖,實在太過混亂。甚至很多玩家,默認就是野蠻操作,否則就活不下去。”郭岑稱。
“很多錢試圖繞過監管,自行流通。另外,頭部玩家的盈利性,也讓監管看到了支付行業的無限可能。所以,監管開始了收緊和收割。”郭岑稱。
牌照的斬斷、持續不斷的監管條例出現,一點點將支付行業的利潤,榨取殆盡。
行業一直在想辦法突圍,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譬如,去年現金貸火熱,支付行業迎來了難得的“回春”,很多支付公司甚至扭虧為盈。
還有一些玩家,避開了巨頭的正面戰場,放棄2C,轉到2B。
譬如平安壹錢包、中金支付。
而除了聚焦B端,支付行業還剩下一條路——賣牌照。
2015年3月,從支付牌照停止發放開始,牌照的價格一路飆升。
一位牌照中介透露,現在帶網絡支付功能的牌照,價格已高達7-8億。
“全功能都帶的牌照,甚至近20億。”
小玩家還沒有放棄,依然在掙扎求生。
故事結束了嗎?其實遠未結束。
多位業內人士預測:“行業的混戰結束,還要一年到一年半時間。”
更值得注意的是,“官方系”已經進場,銀聯和網聯已聯手殺入支付行業,甚至帶著收割市場的野心。
黃雀在后的市場,在未來的一年里,想必會更為精彩。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文|米格
來源|微信公眾號:一本財經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