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大行發力智能投顧 搶食5萬億市場新金融
繼中國工商銀行之后,4月19日,中國銀行也推出了智能投顧產品。隨著國內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和迭代更新,個人財富管理市場競爭如火如荼,資產新規打破剛兌提供契機,智能投顧在銀行、基金、證券和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中的應用逐步邁入實務階段。
據全球咨詢公司麥肯錫的數據顯示,從全球范圍來看,始于美國的智能投顧這一細分市場預計到2025年將猛增至6.5萬億美元。
中行起用近萬人團隊研發智投
4月19日,中國銀行正式推出智能投資顧問產品——“中銀慧投”,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面向廣大用戶提供專業和便捷的個性化資產配置服務。
事實上,在中行之前,2017年11月,國有銀行之一的工行就推出了自家的智能投顧品牌“AI投”;2016年,招商銀行率先推出智能投顧產品“摩羯智投”,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也先后在智能投顧領域進行試水。
根據易觀國際咨詢的數據顯示,包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內的智能投顧服務總值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5.22萬億元。
“資管新規的出現或為智能投顧提供生存的土壤。” 北京艾真融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家林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很多投資人都是購買剛性兌付的理財產品,對投資顧問的需求不高,但隨著剛性兌付被打破,未來兩三年,可能會掀起智能投顧熱潮。
對于智能投顧在短期面臨用戶基礎薄弱的問題,金融界智能金融業務總經理何劍波表示,智能投顧面對的用戶本身投資知識相對匱乏,教育成本較高,短期內被用戶認知認可的可能性較低,需要行業內共同提高產品服務的質量,提高用戶體驗及認知度。
另外,銀行積極布局零售業務被認為是一方面原因。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趙雪告訴記者,原來私人銀行業務主要針對高凈值人群,近年來隨著人們財富的積累以及傳統銀行開始注重零售業務,銀行更注重對“長尾客戶”的服務。
“由于專業人員數量有限,再加上投資理財服務的復雜門檻,不管是商業銀行還是其他財富管理機構,都沒有足夠的資源和精力為資金規模較少的客戶提供一對一的資產配置服務,這些長尾客戶投資理財的選擇很少,多數只能選擇儲蓄存款和貨幣基金等流動性高、收益相對較低的投資品類。更多類別的投資,就只能靠自己的摸索和研究,得不到專業機構和人員的幫助。”中國銀行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部總經劉敏介紹道,智能投顧能有效地降低服務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將服務更廣大用戶的邊際成本降到最低,從而有效地降低投資者獲取專業投資建議的門檻,讓更多用戶享受到量身定制的資產配置服務。
正如劉敏上述提到的,智能投顧的優勢在于其交易成本低、服務效率高,但金融機構想要開展這一業務,卻還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中行很早就開始關注和研究智能投顧產品。2017年初,在集團內部就成立了工作組,主要由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部和我們自己的軟件中心牽頭合作推進研發工作。總行黨委和管理層高度重視這個項目,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投入上也是不遺余力。”劉敏透露道,“中銀慧投”采取了自主研發為主的研發模式,憑借中行近萬名科研人員,通過業務端與科技端的共同協作,結合該行在客戶特征、需求和數據方面的積累,提出適合自身的智能投顧發展思路,并能高效地組織動員,全力以赴推動系統開發。
AI比人工收益高?
談及涉足智能投顧領域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張家林認為,目前我國智能投顧還處于發展階段,各家金融機構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構建“資產池”。“擁有的資產越多,配置的種類就越多,從而能夠更好地獲得收益并把控風險。傳統銀行和券商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如券商可以通過構造個股的組合實現靈活收益,但股票市場高風險;銀行怎能填補低風險空白,結合債券、個股、基金鏈等方面構建更多投資策略。”張家林如是說。
【來源:新浪科技】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