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之戰爭:淘票票VS貓眼,爭奪百億票房市場的秘訣就是“差”水煮娛
日前,阿里影業公布了2017年全年業績,稱淘票票為阿里影業貢獻了高達83.3%的營收,助力阿里影業收入23.66億元,同比大增162%。同時,淘票票亦發布了春節檔的戰報,宣稱春節7天超過1.4億人次走進電影院,淘票票購票人次占比43.6%。
第二天,貓眼對外發布電影數據稱,2月中國電影票房已破100億元,創造中國影史新紀錄;同時,據貓眼專業版顯示,大年初一的12.6億體量中,有88%左右的份額為在線購票,貓眼平臺出票超過1623萬張,占比超5成……
數據上的互相“打臉”,恰恰源自于整個在線票務市場的雙寡頭格局成型后的競爭加劇,然而出票份額的多寡,卻并非淘票票和貓眼這兩大平臺2018年的關鍵詞。
有著阿里這個“貓”屬性的淘票票,和帶了貓字的貓眼微影(以下為閱讀方便,仍簡稱貓眼),此刻均以明確表示將在增量市場上進行角逐。
在具體戰略上,貓眼微影選擇了垂直化發展,即借助在線票務的流量優勢,向電影產業鏈的上下游做內容、宣發等環節。而淘票票則選擇另外一條差異化路徑,即做平臺,并成為阿里影業做電影產業新基礎設施的核心平臺。
由此,這次以電影票務為支點的貓之戰爭,將可能出現錯峰式的對抗。
主業宣發:地推基因VS數字化營銷
1月26日,娛票兒官方微信服務號發出消息稱,娛票兒App將于2018年2月1日起停止服務,包括App和網站在內的線上服務都會在當天凌晨下線,亦代表著新成立的貓眼微影徹底整合了票務入口。
隨著娛票兒這個曾一度創下“每四張電影票中就有一張來自微票兒(娛票兒之前的名稱)”的落幕。關于2017年9月21日,貓眼與微影合并一事落地后,所形成的以貓眼為主體的新公司貓眼微影,將以怎樣的形態和淘票票相抗衡的討論,也由此告一段落。
坐擁2億用戶以及微信、QQ、美團點評等入口的10億級流量,貓眼則通過合并,在2017年3季度再次以52.5%的市場份額回歸行業排名第一。而之前,淘票票在暑期檔剛剛以30.94%的市場份額完成其誕生以來的第一次登頂,貓眼和微影分別以29.72%和21.84%的份額分列二、三位。
簡單的份額相加,并不能真正讓貓眼真正成為票務市場上的霸主,除了在1月被爆出貓眼計劃2018年于香港進行IPO外,其在宣發上的攻勢也在進一步加劇。
繼續保持自己在入口上的優勢,成為了貓眼的必然選擇。
貓眼CEO鄭志昊就多次為自身的宣發實力背書:2017年國慶檔里影片《羞羞的鐵拳》,連續20天保持票房第一名,總票房突破22個億,這也是貓眼參與出品、主控宣發的一部電影,整個宣發策略制定、落地執行都由貓眼主導。
按貓眼的口徑,其2017年主控宣發年度票房口碑TOP30影片的占比是業內最高的,貓眼參與發行項目的單片票×××值也是業內最高的。
貓眼宣發真正區別于淘票票的基因,卻是來自于它最初的東家美團的地推戰術。
“我們剛開始就遭遇了部分取票機無法出票的問題,而原因竟然是受南方當地氣候的影響,票紙會受潮變粘,導致無法正常打印,后來,我們便改進了票紙的材質,還建立一個取票機監控系統,保證全國數千臺取票機正常運營。”鄭志昊如是說。
與之相對的是淘票票在數字化營銷上的深耕。
其背靠阿里大文娛的大數據,根據用戶的精準畫像推出定制型宣發,協同優酷、UC、阿里文學、阿里音樂等平臺,打造矩陣式推廣。
而目的呢?或許正如淘票票總裁李捷所言:“我們不做入口。”
整合上游:內容深耕VS B端合作
淘票票不做入口的底氣來源于其對電影市場的期許。
阿里在投資光線前,馬云曾問王長田,這個市場有沒有希望到達2000億?如果達不到那么說明這個生意還是太小了,阿里可能就不投了。
而事實上,目前的電影市場剛剛突破500億大關,而且上行乏力。“任何市場若沒有增量,阿里是沒有必要進場的,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這個行業是沒有希望的,最好的產業是大家都賺到錢。”李捷同樣秉承這一觀念入場,也使得淘票票在整合上下游鏈條中,并沒有象貓眼那般擠壓片方和宣傳方的利潤來獲利。
2017年上半年,阿里大文娛就提出了“構建用戶觸達、商業化和內容產業化三大‘新基礎設施’”的戰略目標。7月底,阿里影業宣布加持淘票票的股權至96.71% ,欲將其打造成為電影產業“新基礎設施”的核心平臺。
“淘票票誕生得比較晚,如果當年第一批是我們在做,絕對不會以團購的方式做票補。”李捷解讀淘票票的打法時,很針對性的拋出了一個“賣電影票要講情懷,不能像賣盒飯”的觀點。而在出品與合作上,淘票票則更多的背靠阿里大文娛,試圖成為阿里影業做電影產業新基礎設施的核心平臺,換言之,成為阿里大文娛的資源出口。
阿里大文娛將成為淘票票情懷的表達方式,而且是自有屬性的。而通過阿里大文娛以及阿里體系下的更多衍生,淘票票形成更廣泛的B端觸達與多層次合作。
阿里的核心要義,不在于對上游進行改造,而是讓阿里自己成為上游。
反之,貓眼則更側重于通過數據服務的方式,對上游內容創造者進行“改造”。
2017年,貓眼進一步強化“全鏈路、新場景、賦能產業”的發展思路,開發了一系列專業工具和服務,持續為電影行業進行“數據賦能”、“營銷賦能”。
如貓眼專業版在2017年11月推出影片出票量統計和營銷費用(含票補)查詢功能,方便片方、發行方根據影片每日出票情況,靈活調整宣發策略和宣發動作,宣發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2017年12月,貓眼針對影視行業內容營銷和廣告投放的服務平臺“熱點通”啟動,利用平臺媒體矩陣和海量優質流量幫助影片實現營銷曝光、提升購票觀影決策轉化。
大量的工具化應用,其實等于將一些平臺掌控的資源,向上游廠商開放,其目的倒不是淘票票所設想的那種開放數據而讓片方“開店”的淘寶模式,而是形成一個類似Netflix依據用戶消費數據反向介入內容生產和內容分發的入口影響力。
同樣是開啟增量市場,背靠阿里電商帝國的淘票票是輔助阿里成為增量的創造者;而以騰訊、美團的泛娛樂為背景的貓眼,則希望自己成為上游窺探內容深耕,進而帶動增量的“貓眼”。
賦能下游:需求延伸VS場景延伸
真正的關鍵其實還是在影院。這里將成為錯峰后的淘票票與貓眼,短兵相接的主戰場。
阿里的下游增量打法很簡單,讓用戶的場景得到更多的滿足。
在去年雙十一期間,淘票票做了三個產品嘗試:一個叫“脫單電影院”,一個叫“小聚場”,還有一個是皮卡丘動畫電影和衍生品。前兩者解決的是影院上座率的問題,而后者主打的是非票房收入。
李捷稱:“我們做脫單電影院的初心,是在思索增量市場從哪兒找?市場上還有哪些人很少看電影,哪些人想看電影但是沒有合適的場景,如果我們把這些人拉回電影院,是不是我們的上座率就會提高?《戰狼2》為什么會有56億的票房?因為出現大量兩三年沒有在平臺購過票的用戶走進了電影院。”
換言之,阿里希望實現電影市場的增量,是將更多的潛在消費群體引入電影院中,并將現有觀影人群的頻率進一步通過各種有計劃的“組合”,予以提高,就類似各種電商節一樣,一方面打破人口紅利走到盡頭的瓶頸,另一方面將影院的座位利用率發揮到更大。
讓用戶的消費場景獲得延伸,還表現在衍生品環節。按阿里影業2017全年業績描述,2017年公司通過授權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衍生品實現商品交易總額超過3億元。
且未來,其還將借助大數據在阿里巴巴生態體系中甄別及挑選合適電商,不僅能授權,還能尋求第三方轉讓知識產權,開發更多產品。
貓眼在下游的動作,則更偏重于需求領域。
只是它不直接作用于消費者的需求,而是透過線下門店的需求,影響消費者需求。
針對影院對網絡營銷的迫切需求,貓眼推出了貓眼影院營銷及數據魔方系統,為影院提供營銷支持,這個系統已經被7300多家影院采用。
貓眼還推出了影院聯名會員卡,幫影院經營會員體系,把觀眾導入影院,提升留存率和購票頻次。目前,貓眼已經和5600多家影院合作開通了會員卡。
不僅如此,貓眼還利用大數據和平臺電商能力,幫助影院開拓賣品線上化業務,為影城開辟多元化營收空間。比如,大地影院與貓眼賣品業務合作一年后,爆米花、飲料等在線賣品收入較之前提升了3倍。
讓影院更好的掌握到店用戶的情況,更好的針對性的挖掘自身的場景路數,這本身也是原本美團帶來的O2O模式中,一個線下場景革新的既有路數——讓線下門店通過數據賦能,找到更多的消費欲望。
無論是淘票票還是貓眼,其線下的賦能,其實總歸一種對消費者需求的消費升級。
只不過,淘票票主要發力點是開源,希圖把觀影者的水龍頭開的更大,讓更多原來沒有的生意和長尾需求,能夠通過電商的方式變為現實;而貓眼則主要發力點在于導流,將既有的流量導入到更多的消費點上,實現更多的增值。
產業布局:垂直化VS平臺化
本質上來看,淘票票和貓眼的產業錯峰布局,盡管淘票票偏重于平臺,而貓眼更在乎打通上下游形成垂直姿勢,但目前而言,兩者之間的動作差異依然不明顯。
道理非常簡單,除了票補這種燒錢的手法外,兩個平臺相互間的差異化獨家優勢,目前均沒有特別鮮明的顯現。
淘票票真正想要依仗的,是阿里大文娛壯大后,在影視領域的獨家資源,以及借助阿里平臺所可以創造出的衍生品大繁榮。
然而,阿里大文娛近年來一直混亂的戰法,以及影視作品成功案例的稀缺,都讓這種“獨家”變得不太靠譜;反之,衍生品這一真正影視產業最大的利潤來源,在中國一直沒有較好的挖掘,對于一直有心于此的阿里來說,何時能夠克服,仍是未知數。
至于大數據推動的宣發營銷、票務實時動態去影響上游產能、線下場景和需求的引爆,不管背靠阿里,還是騰訊、美團,本身對于淘票票和貓眼來說,都不是真正的獨家優勢,不過是誰率先做出一個市場反映良好的姿勢,后者再行跟進的追趕罷了。
同樣,對于貓眼來說,來自格瓦拉的演藝市場、來自光線的所謂影視資源,同樣不足憑借。
其真正有可能破局的關鍵,卻可能是作為一個騰訊泛娛樂市場的入口,讓騰訊最具優勢的游戲、社交等資源和影院產生聯系,無論是作用于內容、還是作用于場景,均以形成衍生鏈條為目的。
至于垂直化還是平臺化,淘票票和貓眼依然都扮演著一個在線票務的角色,通過提供數據,讓更多的上下游廠商用類似“開店”的方式,更自由的挖掘發展的空間,從而讓平臺不至于在流量上落入下風,進而期待自家背后大佬的獨家資源成長、成熟的那一天。
單純通過票務盈利這點事,也就沒有特別的思考意義了。
作者:張書樂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