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平臺布局東南亞隱憂: 搶賽道或遇強剎車新金融
“現在每次飛新加坡或雅加達,航班里都會邂逅好幾個同行。有時大家私下開玩笑說,以后干脆拉個朋友圈組團出發。”一家國內互聯網金融平臺負責人如此形容互金平臺這波東南亞“掘金熱”。
近年,布局東南亞的互金公司有新聯在線、陸金所、品鈦(PINTEC)集團與凡普金科等。
“現在的東南亞,就像是10年前互聯網金融業務剛起步的中國。”凡普金科創始人楊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他的了解,東南亞智能手機用戶將超過2.57億人,且在快速普及,這為當地互聯網金融業務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盡管越來越多平臺紛紛涉足東南亞這個藍海市場,但運作模式趨于多元化背后。在楊帆看來,這考驗著國內互金平臺在東南亞國家當地的資源整合能力,以及當地金融監管的應對策略。
“但無論采取哪種參與方式,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家都在搶跑道獲取市場先發優勢。”楊帆直言,由于傳統金融服務滲透率不足,令東南亞不少優質借款人缺乏貸款服務支持,因此平臺只要率先開展業務,能迅速聚攏大批優質借款人,要實現業務盈利并非難事。但隨著未來市場競爭趨于激烈,這種賺錢紅利期未必能持續很久,到時東南亞P2P金融市場將延續中國發展歷程,將會進入風控能力比拼時代。
三大運作模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當前國內金融科技機構進軍東南亞主要有三種模式,在當地設立子公司,或投資參股當地金融科技機構,或與當地金融科技開展業務合作。比如凡普金科去年底投資參股了新加坡金融科技平臺Cashwagon,陸金所直接在新加坡發起陸國際涉足互聯網財富管理業務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三種方式其實各有側重。
投資參股當地金融科技機構盡管初期投入成本相對較高,卻可以借助當地金融機構的牌照與本土化運營等優勢迅速拓展業務。
當地金融科技開展業務合作,能以較低成本借助當地機構資源優勢進行業務布局,但其中難免會遭遇業務磨合挑戰。
在當地設立子公司則可以根據平臺自身規劃敲定業務拓展時間表,令業務發展具備更高靈活性,但后續的人才引入,團隊建設、業務模式搭建等環節頗費周折,可能會影響業務拓展進程,進而錯失市場發展機遇。
一家互金平臺的負責人認為,除了算清不同運作模式的優劣,互金平臺更要厘清自身技術儲備是否會在東南亞水土不服。
“在中國,多數機構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收集用戶各類消費行為數據,判斷其信用情況。但在東南亞,電商業務滲透率不到3%,大部分居民購物仍然是通過線下的方式進行,因此不少在中國行之有效的大數據技術模型在當地未必能發揮理想效果。”楊帆透露,由于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征信系統覆蓋人群相對較低,要判斷借款人是否存在欺詐行為,還得另辟蹊徑。比如借助金融科技技術“關注”借款人輸入身份證號碼的時間長短,以及是否存在修改痕跡等。
在上述互聯網金融平臺負責人看來,到底采取哪種參與方式,某種程度也與當地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息息相關。
比如在馬來西亞,鑒于資產端安全性的考驗(只有馬來西亞當地股份制公司可以在P2P平臺注冊為借款人),金融監管部門曾從20多家申請機構里,只選擇5家機構發放首批P2P業務牌照;此外,印尼的現金貸牌照申請大概需要1年。
另外,很多國家對P2P業務利率上限有著嚴格規定,比如柬埔寨中央銀行限制全國國立和私立金融機構向借貸人提供貸款服務的年利息最高只能達到18%,印度尼西亞規定金融科技借貸公司放貸最高利率不得超過2周回購利率的7倍,國內平臺在這些地區難以采取高利率覆蓋高壞賬獲取高利潤的經營模式。
搶渠道戰略爭議
在上述互金平臺負責人看來,參與方式趨于多元化的最大目的,是各家平臺正在搶賽道,欲盡早獲取市場先發優勢實現業務盈利。
數據顯示,印度尼西亞2.6億人口里,僅有6%人口擁有信用卡,且當地居民消費多于儲蓄,借貸需求較高;柬埔寨1500多萬人口里,擁有銀行賬戶的占比僅有17%,信用卡普及率不到0.3%;越南信用卡普及率僅僅在2%-5%之間。
以印尼為例,盡管印尼人信用卡普及度不高,但多數印尼人在支付電信費用同時都會開設一個電子賬戶,很多生活類消費付款都由這個電子賬戶完成,因此印尼金融監管部門更傾向給予當地電信服務商發放第三方支付或P2P金融牌照,這意味著國內平臺要在當地搶賽道,最佳的方式就是與當地電信部門開展業務合作。
“我們與印尼當地電信部門有過溝通,但發現投資參股的做法操作難度太大,而建立合資公司卻缺乏彼此互信基礎,尤其是當地一些印尼電信公司不大愿分享用戶以往的消費數據。”一家正打算進軍印尼現金貸市場的國內互金平臺業務總監稱。最終,他們只能退而求其次,與當地電信公司已開展合作的金融科技平臺開展合作,但相關數據共享與產品研發的操作流程被拉長,導致實際業務拓展進度遠遠落后于平臺最初的預期。
這也驅使不少互金平臺開始轉變搶跑道策略。
會計事務所安永(EY)此前發布金融科技采納指數(FinTech Adoption Index)指出,以新加坡為例,當地消費者最常使用的金融科技服務依次是轉賬與支付(38%)、儲蓄與投資(17%)、保險(12%)、理財規劃(4%)以及借貸(3%),因此不少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始收購參與當地第三方支付平臺,先積累用戶消費付款數據與提供收費低廉的轉賬服務,為P2P業務拓展作儲備。
“盡管很多平臺的打法不一,但隨著前來淘金的中國金融科技平臺越來越多,東南亞P2P金融市場很快會從藍海市場變成紅海市場。到時,誰的風控做得更好收得更緊,誰就有機會笑到最后。”楊帆指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