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力辰光終止IPO 精明商人郭敬明“小時代”資本夢碎水煮娛
他既是天才的作家,又是精明的商人。他曾三次位列年度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21歲就成立了工作室,27歲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傳播公司。“小四”郭敬明,早已被世人熟識,且擁有眾多粉絲。
然而,2018年,或許讓郭敬明分外憂傷,他的資本造富夢接連破碎!
2018年1月19日,郭敬明持股的樂視影業宣告終止注入樂視網;僅過了兩個多月,郭敬明坐擁近千萬股的和力辰光又IPO折戟。
4月3日,和力辰光國際文化傳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力辰光”)發布了董事會決議公告,公司擬調整上市計劃,終止IPO。這是繼新麗傳媒、開心麻花之后,一個月內第三家影視文化公司終止IPO。
郭敬明“上市”夢碎
2016年6月23日,和力辰光向證監會申報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申請文件,擬申請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于2017年3月13日取得證監會《反饋意見通知書》。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通過證監會網站看到,目前和力辰光排在第59位。然而一年之后,公司于3月30日召開董事會決定終止IPO。
和力辰光由李力創辦并控股,公司的股東名冊上,有多位機構投資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股東無疑是郭敬明。郭敬明持有和力辰光999.9萬股,占比4.05%,為第六大股東。郭敬明和李力相識是因為電影《小時代》項目。2010年,中影副總經理張強第一次把《小時代》項目介紹給李力,看過劇本后的李力極力推薦由郭敬明來擔任導演,其后李力與郭敬明多番詳談,最終郭敬明答應了。
《小時代》系列票房情況(CBO中國票房/圖)
李力曾表示當時極力推薦一個素未謀面的新導演并不是對“人”的信任,而是對郭敬明過去商業成績的信任。彼時,郭敬明于2007、2008年兩次登頂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顯露出極大的潛力。
2012年12月,李力與郭敬明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約定李力將其持有的和力辰光5%股權轉讓予郭敬明,轉讓價格為1元/股,轉讓時間約定為《小時代》系列電影順利上映后。2015年7月,《小時代》系列最后一部《小時代4:靈魂盡頭》順利上映,當年8月,喀什辰力將持有的和力辰光55.55萬元出資額轉讓給郭敬明。
2015年,郭敬明32歲。也是這一年,他先后成為樂視影業(現已更名為“樂創文娛”)與和力辰光的股東。事實上,他不僅是個成功的作家,也是精明的商人。在撰寫作品的同時,他很早就開始了公司化運作,21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7歲成立了文化傳播公司。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通過天眼查發現,郭敬明擔任法人的企業有6家,擔任股東的企業有6家。
郭敬明擔任法人的企業(天眼查/圖)
郭敬明擔任股東的企業(天眼查/圖)
而他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在嘗試資本運作。郭敬明成立于2010年的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最世文化”),原本要在2013年“嫁給”華策影視,彼時華策影視擬以1.8億元受讓最世文化26%的股權,然而,華策影視2013年年報顯示,支付了最世文化首付款2000萬元后,雙方合作沒了下文,目前最世文化仍是郭敬明100%持股。
在這之后,郭敬明的“上市夢”就維系在樂視影業和和力辰光兩家公司身上。郭敬明在樂視影業持有500萬股,占比0.6%,樂視影業從2016年5月就開始注入樂視網的進程,然而最終在今年1月19日宣告失敗。兩個多月后,和力辰光也終止了IPO。
和力辰光表示,公司擬調整上市計劃,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嘗試聯系公司,并未得到公司未來上市計劃安排的答復。但從目前來看,郭敬明的“上市”造富夢將要再度擱淺了。
押寶郭敬明存風險
和力辰光給了郭敬明第六大股東身份,自然與之深度綁定。公司與郭敬明簽訂了長達5年半的合同,時間從2014年12月10日至2020年6月30日,合同期限內,將優先合作9個影視作品,但不包括已合作的《小時代》系列電影以及電視劇《是!尚先生》。
《爵跡》票房情況(CBO中國票房/圖)
據和力辰光招股書(申報稿),公司對郭敬明比較依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注意到,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電影的票房分賬收入是和力辰光近年來的主要收入構成。
數據顯示,公司2013年的電影銷售收入全部來自于電影《小時代1、2》,后者實現銷售金額3455.4萬元;
2014年和2015年,《小時代3、4》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21億元、1.09億元,分別占當年電影銷售收入的96.03%、85.44%。
《小時代1、2》兩部影片的毛利率高達69.52%,而隨著《小時代3、4》的制作成本相比前兩部增加了4100萬元,總票房并未產生較大增幅,2014年,公司的影視制片毛利率相比2013年下降了45.21%。
和力辰光招股書(申報稿)
公司方面坦承,近年盈利主要來自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電影,公司存在優秀人才不足、客戶集中度較高等風險。
事實上,盈利能力不穩定是和力辰光IPO的痛點所在。公司2015、2016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56億元、6.03億元,歸屬于掛牌股東凈利潤分別為6019.4萬元、1.49億元。但到了2017年上半年,和力辰光的經營業績相比上年同期出現了“塌方式”滑坡。
2017年半年報顯示,和力辰光營業收入2813.2萬元,與上年同比下滑了62.75%。毛利率由33.14%下降至6.88%,公司由盈轉虧,歸屬于掛牌股東的凈利潤由去年同期的339.3萬元大幅下滑至虧損3390.8萬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由0.36%下降至-3.04%。總資產也縮水了5.28%。
和力辰光2017年半年報
而在去年,和力辰光還在IPO排隊過程中對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的年報進行了修正,凈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其中更正后2016年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縮水3711.49萬元,2015年縮水3361.11萬元,2014年縮水438.2萬元。
業內人士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
在影視投資風險越來越大,競爭越發激烈的當下,靠深度綁定某個創作人是存在風險的。
2017年上半年,和力辰光業績跳水的原因與《爵跡》和《青云志2》表現不佳有關。公司表示,2017年上半年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下降,主要是《爵跡》《青云志2》分賬收入較低所導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發現,電影《爵跡》讓和力辰光獲得制片收入1701.7萬元,但該片公司投資了1950萬元,實則虧損,《爵跡》來自于郭敬明知名IP,但遠不如《小時代》系列給公司帶來的回報。
《爵跡》口碑跌入低谷(豆瓣/圖)
“把籌碼都壓在一個名人身上,對于公司來說是一個問題。影視公司是否被觀眾接受,不能僅僅憑借一個有名的劇作者,有沒有影響力主要看內容,作者和演員都是作品附加性的因素,本體是故事。如果影視企業盯在某個人身上,那么戰略是有缺陷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表示。
文化科技領域投資人曹海濤也對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舉例說明,相比華誼兄弟綁定導演,華策影視綁定制片人,和力辰光綁定創作人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因為中國的電影是導演制,中國的電視劇是制片人制,導演或者制片人決定了影視項目的關鍵走向,他們可以根據市場情況選擇熱點的題材和適合的藝術手法。
但是,創作人制從IP到影視化創作這些環節全部包攬有一定不確定性,就相當于前些年很多影視公司綁定了演員,但不可能一個演員適合出演所有的戲。
在市場熱點變幻的當下,也沒有創作人適合包攬市場所有喜好的題材,因此僅以創作人本身的IP作為常勝的法寶是有明顯局限性的。”
來源:每經影視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