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收購摩拜,拉開出行領域的新一輪大戰有態度
4月3日晚,參與摩拜交易的人士向《深網》確認,摩拜召開了股東大會,最終投票決定全資出售給美團,不過具體價格尚未透露。
昨日有媒體報道稱,摩拜以37億美元的總價出售給美團,包括27億美元的實際作價(12億美元現金及15億美元股權)和10億美元的債務。
據了解,交易完成后摩拜創始團隊未退出,公司將繼續獨立發展。
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今日凌晨發朋友圈表示,并不存在所謂的“出局”。“在我看來一切是新的開始。很多人都把摩拜單車看成是出行工具,實際上我一直說它是美好的生活方式,回歸到簡單,本質,健康綠色,不過分追求物質。live better也是美團的愿景,這一點上我們有巨大想象空間的。”
騰訊《深網》了解到,近期在資方力促之下,摩拜融資案已經頗為急迫;只是,具體的方案仍然有待商榷。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向騰訊《深網》表示,美團早先已與摩拜有過多次接觸,但市場傳言還是有些夸張,最終金額也不準確。
一位熟悉摩拜的匿名人士則表示,滴滴、軟銀聯合注資的提議早先已經出局。
而隨著摩拜同意出售給美團,這一疑云終于迎來定論。
在經過一年的慘烈戰斗后,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已經被證偽;如今,資本的耐心已經接近極限。野蠻發展期過后,是更為慘烈的清場之戰。
為何是美團?
早在2016年10月,王興就以個人名義參投了摩拜C輪融資。C輪,也是騰訊首次對摩拜進行的注資。
在此之后,以美團名義的注資并未發生,反倒是騰訊持續對摩拜進行加碼。目前,騰訊已是摩拜最大的機構股東。
不過,在此期間,美團并非無動于衷。去年11月,曾有傳聞美團將對摩拜進行注資,但該傳言很快遭到了美團方面的否認。《深網》了解到,此次注資談判自當年6月E輪后就已開始,但無論是發展方向,還是對價,雙方存在的隔閡遠比想象中要多。
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曾向《深網》表示,E輪是一個重要節點,自E輪后,騰訊就有意給摩拜尋找一些業務關聯更強的盟友,“作為一個賦能角色,騰訊可能并不需要通過不斷增資加強自身的控制權”。
這時,已有王興個人注資在先的美團似乎成了最好標的。
但這一談判似乎進展的并不順利。知情人士稱,自2017年年中起,摩拜與ofo開啟了一輪補貼大戰,在各個城市的肉搏成為雙方的重中之重,彈藥充足的摩拜一開始并未急于推進這一進程。
不過,隨著資金的快速消耗,到去年年底時,如何促成下一輪大筆注資,已經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摩拜的競爭對手ofo也早已處于資金短缺的困境中---------滴滴的不再跟投以及阿里的有條件進入,標志著共享單車的下半場,已經讓資本有所忌憚。
與ofo類似,摩拜的老股東也不再像去年那般對其給予大力資金支持。從去年6月E輪融資后,摩拜就再也沒有過大筆融資到賬。困難關頭,美團的注資進程得以再次加速。
資本態度驟變背后
巧合的是,ofo在上月獲得阿里領投的8.66億美元融資前,最大的一筆注資是在去年7月。
這也意味著,無論是摩拜還是ofo,資方對其的大力支持,基本都止步于去年年中。而這一切的癥結,皆是來自于共享單車原先被寄予厚望的盈利模式已經隨著去年的補貼大戰被證偽。
共享單車原本有著健康的商業模型。去年3月,騰訊《深網》曾進行過測算,單輛共享單車日均使用頻次約為2次,取當時的客單價0.5-1元,每輛車每日最多可獲2元收入。以一年作為考察周期,如若將冬季及雨天、三伏天等極端天氣算作一個季節從總使用時間中刨去,一年約有270天有效騎行日;再乘以每日2元收入,一輛共享單車一年可獲得的總收入最多可在500元上下。
而500元,可以大致覆蓋共享單車的單輛成本。按照共享單車所宣稱的3年設計使用壽命,一輛共享單車在后兩年的營收幾乎等于凈利潤。在這個模型中,只要運營成本能控制到與收費打平,即可實現正向現金流。
然而,一位曾在某家單車企業擔任高層的人士告訴騰訊《深網》,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是一方面:在如何降低車輛損毀率,降低車輛維修及人員調度成本方面,忙于應對競爭的單車企業并未取得顯著成果。
“原先我們估計,精細化運營與產品細節優化會成為后期單車市場的競爭關鍵,但事實上,我們都錯了”。
在資本驅動下,瘋狂的資本游戲再度上演。原本被視作“并不重要”的補貼,在去年年中后,成為了整個共享單車界重要的常態。這種競爭不僅拖垮了眾多二三線玩家,同時,摩拜ofo自身也幾乎喪失了最為重要的收入來源。
此消彼長,共享單車此前的商業模型面臨崩潰。
惡化的現金流,將壓力不斷又轉嫁到資方。當單車企業財務狀況進入惡性循環,資本就在謀劃如何止損以及如何退出獲利。
“在我們看來,發展到現在,共享單車早已失去了獨立發展的可能”,一位匿名財務投資人曾向騰訊《深網》表示。
新一輪大戰前夜
當共享單車已經難以成為一門獨立的好生意,將其與產業力量進行深度綁定,幾乎成了唯一選擇。
這也是滴滴從一開始希望的結果。早在2016年9月入股摩拜的競爭對手ofo時,滴滴就已經做好將ofo納入其戰略規劃的打算。
然而,一年來,ofo創始團隊對滴滴表現出的抗拒,最終在去年11月的滴滴系高管“被離職”一案中徹底明面化。而后,ofo通過與阿里結盟,在今年3月脫離滴滴控制,阿里系得以進入ofo董事會。
站在摩拜身后的各投資方,也改變了摩拜的未來。但有趣的是,滴滴和美團,均向摩拜投出了橄欖枝。
知情人士表示,從估值上,遭遇ofo“反水”后的滴滴更為慷慨,但這一提議并未獲得足夠的股東支持。事實上,在昨日傳出滴滴欲入股摩拜的消息后,滴滴第一時間對之進行了否認。
多位知情人士均向騰訊《深網》表示,一直以來美團的訴求均在于對摩拜的完全控制。但提議本身與相對低廉的出價,一直以來并未獲得認可。
但如今,形勢已然大變。尤其在美團推出打車業務后,于出行領域與滴滴的對決已經揭開帷幕;此時,摩拜的加入,將會讓當前的力量天平有所傾斜。
這場出行領域的新一輪大戰,正在拉開帷幕。
【來源:騰訊《深網》 作者:李儒超】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