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對手加一再加一 出行戰殺出“程咬金”有態度
美團摩拳擦掌,滴滴嚴陣以待,沒想到,半路殺出個高德。
3月27日下午,北京798的尤倫斯藝術中心,高德集團總裁劉振飛和高德地圖共享出行業務負責人童謠先后登臺。一個言辭熱切,一個語氣平靜。說的,是高德要做一件有溫度的事情——“真公益,真順風”。
高德地圖宣布上線順風車業務,承諾永不抽傭,不打補貼戰,試圖基于長期積累的自駕出行用戶及出行調度能力,在不增加城市道路壓力的情況下,提升社會出行效率,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如此圖景,對用戶而言當然美好。然而有真就有偽,有“公益”就有“商業”。大旗豎起,背后或許另有故事。但不管目的怎樣,高德順風車平臺的推出,能給出行多個選項不是壞事。
“風”乍起,吹皺這一池春水。打車出行的大局在平靜許久之后,終于又熱鬧起來。
高德“順勢而為”
高德順風車業務已經在成都、武漢兩地率先上線,同時也開啟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車主招募。未來會逐步在全國范圍拓展。
按照高德集團總裁劉振飛的說法,“高德順風車業務的推出,完全是順勢而為。”
高德給出的數據顯示,其地圖用戶目前已經達到7億,同時還聚集了國內最大數量的車主用戶,平均每天為用戶提供高達3.4億次的出行路線規劃。如此龐大的出行需求,無疑有助于推廣順風車業務。
劉振飛認為,高德在使用場景上與順風車有非常高的契合。高德在交通大數據、智能躲避擁堵、城市交通大腦等方面也都有積累,可以與順風車業務相結合。
高德的入場確實并不意外。不過其特殊之處在于,打出了一張“公益”牌,還diss了一把友商。劉振飛稱,順風車本是非常綠色的共享出行方式,但有些平臺已經漸漸背離了順風車的初衷。
▲某平臺是哪家?
劉振飛提到,在出行爭戰的過程中,為提高市場占有率,部分平臺重金補貼拉攏車主,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道路車輛的增加,使交通壓力不降反增。
據高德交通大數據顯示,某平臺在北京上線順風車業務一周后,包括海淀、石景山等多城區的交通擁堵情況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有所增加。且這些平臺在占據市場之后,為了獲取營收,又不斷提高抽取用戶傭金的比例,一般約為車費的10%。
對此,高德打出了 “真公益,真順風”的口號:不抽傭,保證乘客花多少錢,車主拿多少錢。不打補貼戰,不會刺激運力額外增加。
所謂“某平臺”,劉振飛沒有明確表示。不過目前上線順風車業務的,只有滴滴出行和嘀嗒出行。有意思的是,目前滴滴快車接入了高德地圖易行平臺,高德順風車的上線,無疑會與滴滴形成競爭。
滴滴“恩怨”加一
雖然按照高德的說法,與滴滴的關系不會受到影響。但客觀來看,滴滴的“敵人”又多了一個。
高德易行平臺接入了等眾多出行服務商,為用戶提供不同的叫車服務。其中包括滴滴快車、神州專車、首汽約車、曹操專車等。高德共享出行負責人童謠表示,這些平臺的業務與高德順風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一個是商業運營,一個是車主的順風車。
“我們跟合作伙伴溝通也是,大家都理解這是出行服務的方式,不是商業運作的方式。” 高德方面還特別補充道:“滴滴是我們非常大的合作伙伴,我們不會互相影響人群,場景也不完全一樣。”
然而上述平臺中,只有滴滴提供了順風車業務,雙方關系或許難免出現一些變化。雖然有合作,實際上高德與滴滴此前也有過一些不愉快。
▲滴滴順風車推廣(來源:網絡)
2016年5月,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將分別認購滴滴出行2億美元優先股的消息被曝光。作為追加股權投資交易的一部分,阿里與滴滴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要求滴滴的司機和乘客采用高德提供的導航和地圖服務。當時這些服務由騰訊地圖提供,而騰訊也是滴滴的股東。
滴滴先是否認了撤掉騰訊地圖的消息,不過還是把內置地圖轉換為高德。而后來,滴滴又把騰訊地圖換了回去。
2017年2月,高德與滴滴還發生一起糾紛。高德地圖將滴滴出行告上法院,起訴其不正當競爭,索賠7500萬。當時雙方倒還是盟友關系,但高德指出,滴滴“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臺”的廣告語,屬于虛假宣傳,擾亂市場。
更嚴重的問題是,高德稱滴滴伙同高德內部高級經理,拉攏掌握核心機密的六位員工跳槽,給公司造成嚴重損失。據虎嗅報道,這些被挖員工大多出自高德交通信息事業部。而這一部門承擔著高德地圖的線路挖掘匹配、在線導航研發等核心業務。
實際滴滴的出行野心膨脹,早已成立了自己的地圖公司。如無意外,應該也已經拿到了一份甲級測繪資質。
2016年2月,滴圖(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金500萬,由滴滴出行百分百持股。滴圖后來申請了導航電子地圖制作的甲級測繪資質。2017年10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將該申請的審查意見進行公示,意見為“擬批準”。目前公示時間早已過去。
人心思“變”
不論高德與滴滴的關系有何變化,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有競爭比沒競爭好。不僅對乘客和車主而言,甚至也包括滴滴。
自從收購Uber中國,成為中國網約車領域絕對的霸主后,很多車主和用戶反映,以前廣受歡迎的滴滴變了。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滴滴打車費用變得昂貴。從車主的角度來看,滴滴的抽成有時太高,尤其是拼車單。
有滴滴車主曾對新浪科技舉例,在一次拼車單中,乘客分別付款125元、70元,而車主本人僅收到115元。界面新聞的報道中也有提及,車主從北京東五環雙橋到朝陽大悅城,沿路一共接了3位拼車乘客,其付費情況分別為20元、22元和15元,但到達目的地后,車主端顯示費用僅有28元到賬。
這樣的情況,不能說跟滴滴近乎壟斷的地位沒有關系。所以當美團介入出行領域后,像“美團快點來吧”這種表達就不難理解。
▲美團打車業務上線(來源:網絡)
3月21日,美團打車正式登陸上海,提供出租車及快車兩種業務。根據隨后美團公布數據,在上海上線的第二天,美團打車日完成訂單量就超25萬單,比前一日增長超66%,司機平均接單時長僅為5秒鐘。即使考慮刷單的因素,這些數據也反映出用戶對出行市場再起競爭的期待。
當然,這與滴滴還有很大的差距。根據滴滴2017年運營數據,一年里滴滴平臺為全國400多個城市的4.5億用戶,提供了超過74.3億次的移動出行服務(不含單車及車主服務)。相當于過去一年中,全國平均每人使用滴滴打車5次。
這樣的數據成為滴滴向全球擴張的支撐,也賦予滴滴“爾要戰,便戰”的底氣。
滴滴CEO程維曾在《財經》的采訪中表示,馬上會有巨大的全球戰役。滴滴與Uber在全球會有激烈競爭,但這個比賽不是終點,接下來的獲勝者會和車廠、再接下來會和Google、特斯拉在無人駕駛領域展開充分的競爭與合作,冠軍會構建未來的交通和汽車體系。
創立不到六年,滴滴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具分量的獨角獸之一。然而要如程維所說的那樣全球出擊,恐怕得先處理好國內車主和乘客們反映的問題。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