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回歸箭在弦上,A股需要什么樣的歸來者?創投圈
國內最熱鬧的兩大領域——科技互聯網和A股,最近激情碰撞,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輿論旋風,而尤以中概股回歸最甚。
先是最新歸來者360重組更名,正式登陸A股,引發股價暴漲;緊接著在“兩會”上,李彥宏、馬化騰、丁磊等均表達了各自企業回歸A股的愿望;隨后,市場也掀起了一輪關于中概股回歸路徑的討論;直至3月15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態,CDR將盡快落地。要知道,CDR已經研究十年了。
在這一波回歸大潮中,互聯網企業可謂最積極,也最受關注。如果說此前科技互聯網公司回歸九死一生,那么新形勢下的政策風向,正在化解以往企業所面臨的困境。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360是最典型的例子,短期內股價暴漲,之后快速下跌,被市場戲稱為“割韭菜者”;但另一方面,360回歸的主要驅動力恰恰是希望獲得高估值。
在回歸者與投資者之間的這對矛盾下,一旦政策開閘,A股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歸來者,才能化解沖突?此外,另一個可以預見的局面是,如果BATJ回歸,A股計算機板塊將面臨大洗牌,價值投資將重新回歸,巨頭將獲得更多的資金和跟隨者,弱者恐怕再無混水摸魚的機會。
回歸箭在弦上
科技互聯網海外上市公司回歸A股的呼聲并非從今天才有。2015年,李彥宏就在“兩會”上表達過回歸的愿望;前一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也曾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據社長所知,深滬兩大交易所高層還調研了幾家還未上市的互聯網獨角獸企業,希望拆除VIE為回A股準備;而近期被熱議的CDR回歸方式,更是十年前就開始研究。
但現實很殘酷,一邊是“出海者”回歸之路漫漫,步履維艱;另一邊獨角獸們前赴后繼奔赴海外。但這次,社長認為這次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回歸已箭在弦上。
我們從整個宏觀環境的變化來看,國內整體經濟進入轉型期,新舊動能轉換已成廟堂與江湖共識,科技創新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驅動力。也就是說單純依靠土地、稅收、補貼等要素匹配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正在成為過去時,基于科技創新的新經濟模式將成為主流。
基于這樣的大勢,中國的科技創新企業成為核心抓手,勢必承擔起更大的責任,這一判斷從高層的不斷表態和相關政策的連續出臺可以得到佐證。在這個大前提下,各類市場要素就要進行一一匹配。科技創新屬于典型的資本密集型領域,因此,連接國內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企業就成為當務之急。
可以說,無論是推進未上市獨角獸IPO,還是為已“出海者”回歸清除障礙,都是國家需要,是一項不容置疑的政治任務。尤其是后者,畢竟以他們的規模和市場地位,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更能發揮帶頭作用。
從市場而言,如果說互聯網大佬的言論無法證實,那么巨人、分眾到360,調動巨額資金,不惜巨大成本,大費周章都要回歸A股,足見企業方面意愿強烈。投資者層面,沒有哪個領域像互聯網企業一樣透明,其產品幾乎覆蓋了個人生活的每個方面,并為企業提供利潤,但發展紅利卻被境外投資者通過資本市場分享。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被爆炒的往往是那些出現在A股的互聯網公司,因為這類公司熟悉而稀缺。
因此,從國家大勢、企業利益、投資者收益等各個維度來看,科技互聯網企業回歸A股勢在必行。
A股需要什么樣的歸來者
先來看看A股那些曾經發生的互聯網公司IPO和回歸神話,因為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對于我們后面的討論都有參考價值。
從市值來看,以近期剛剛回歸的360為例,其私有化時估值僅9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587億元),盡管登陸A股后經歷了過山車行情,3月14日收盤時,其市值依然超過3300億元,增幅近6倍。再看此前回歸的巨人網絡,私有化時估值28.7億美金(當時匯率折合180億人民幣左右),同樣經歷了大波動后,3月14日的市值也有677億元,增幅近4倍。再看曾經直接在A股IPO的暴風集團和樂視網,哪個不是不斷的瘋狂刷新市值紀錄。
現在,暴風集團、樂視網、巨人網絡的表現已經證明一大波韭菜被收割了,360只能等待時間的證明。這些顯然是不受A股歡迎的投資標的。
在分析什么才是A股需要的歸來者之前,我們要搞清楚,為何幾乎每回歸一個都會遭到爆炒。
社長認為,首先,互聯網兼具多種概念,新經濟、創新、政策等等;其次,由于其特性,互聯網企業往往在行業中容易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雖然前期虧損,但是形成“壟斷”后,業績具有非常堅挺的保障,比如360在網絡安全行業;第三,按照華爾街的投資法則,中概股確實存在被低估的情況。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2015年,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中,歐洲和中國公司的整體估值明顯低于美國本土公司,而中國公司估值又低于歐洲,據說這是由于華爾街大佬們信奉“利潤至上”原則。
僅從這三方面來看,以A股的投資機制和風格,就存在估值增長的空間。但如此優質的投資標的,A股卻嚴重供不應求,在供需失衡情況下,一旦成功回歸A股,勢必遭到資金的爆炒,360的市盈率已經超過4000倍。
社長預測,一旦互聯網中概股批量回歸,再加上未上市獨角獸IPO,供需問題將得到緩解,估值也將回歸理性。但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互聯網中概股,依然是A股歡迎的。那么,剩下的關注點,就是如何給出一個理性的估值?
【案例分析】百度回歸能漲多少?
為了表述方便,我們以百度為例。
先來看百度有沒有被低估。我們從現有業績、未來布局和美股、A股四個維度來比較。有一個指標叫市銷率,即市值除以營收,就是從業績維度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價格,市銷率越低,說明被低估的可能性越大。
我們來看看百度對標的主要同類企業——谷歌,其目前市值7913億美金,2017年營收為1108億美元,市銷率7.14,而百度為6.68;即使同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阿里巴巴,市銷率也達到19。
人工智能布局方面,3月14日,A股的科大訊飛的市盈率為229倍,而百度為33倍。這就不難理解百度為何多次表示希望回歸A股。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百度回歸,估值肯定存在上漲空間,但是多少合適呢?我們嘗試從“過去”(已回歸者)和“未來”(供需得到緩解)兩個維度進行判斷。
參考360和巨人網絡,百度一旦回歸,市值存在4—6倍的上漲空間(即使不考慮百度業績強于前兩者)。如果要跟A股的科大訊飛比較,更有7倍的增長空間。但是上面已經提到,互聯網獨角獸遭爆炒有供需不平衡的因素,如果未來增加了供給,可能無法達到這么高的估值。
據社長了解,目前行業內人士給出的估值在60倍左右,也就是說增幅在200%(目前市盈率33倍),相當于在巨人網絡當初的增幅基礎上打了對折。此外,考慮到百度目前的業績增長(2017年實現20%的營收增長和57%的凈利潤增長)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龍頭地位,也可能存在更高的上漲空間,但是謹慎起見,我們依然遵循對折原則,即使在360和科大訊飛估值的基礎上砍掉一半,百度的估值增幅也在3—3.5倍。綜上所述,百度一旦回歸,其理性增幅可能就在2—3倍左右。
在A股逐漸為互聯網中概股敞開大門的當下,我們需要從教訓、市場機制等多個維度對即將歸來的公司合理定價。CDR一旦開閘,幾家歡喜幾家憂,強者恒強的時代或許才剛剛開始。
來源| 微信公眾號:字頭社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