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監管背景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之路在何方?新金融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既帶動移動支付、小額網絡貸款、網絡理財(有一種貧窮是你不會理財!)等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欺詐、洗錢等一系列問題。同樣,政策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態度,也經歷了一個從鼓勵到監管的演進過程。
據統計,從2014年開始,互聯網金融連續五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但措辭也從2014、2015年的“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轉變為“規范發展、警惕風險”。
回顧往昔,伴隨著2013年下半年余額寶的強勢崛起,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互聯網金融寫入,提到“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標志著互聯網金融這一新金融模式正式登上官方舞臺。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互聯網金融,并對“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和“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展望,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高峰。
2016年,伴隨著e租寶等一系列風險事件,當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注冊領紅包)和綠色金融”,并要求“扎緊制度籠子,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和證券期貨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此時,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心也從鼓勵變為規范。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當前金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影子銀行、債券違約、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需要高度警惕和關注,也要穩妥地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好突出的風險點,整頓規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系統的風險“防火墻”。
同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先后發布實施了互聯網消費金融信息披露、個體網絡借貸信息披露、個體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規范和系統規范、個體網絡借貸合同要素等團體標準。與此同時,對于違規互金平臺的清理也在加速推進。這些標準的出臺和行業的整頓,有利于穿透式監管,促進了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
近日,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要標本兼治,有效消除風險隱患。具體而言,要加強金融機構風險內控。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由此可見,2018年,中國監管部門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無疑將進一步加強。
其實,從積極推進發展到警惕互聯網金融風險,每一次提法的轉變實際上都是互聯網金融的一次“去偽存真”,也是互聯網金融模式調整“正名”的過程。特別是歷經兩年多狂風暴雨般的監管洗禮后,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在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如何建立適應監管要求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未來發展重點,而服務實體、嚴控風險和科技驅動將是正確的方向。
作為傳統金融的重要補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始終是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機構“安身立命”之本。對互聯網金融機構而言,需要結合自身小額普惠的定位發力。當前,大量的小微企業、三農以及個人長尾金融需求仍得不到充分滿足。如何通過互聯網金融手段,降低服務門檻,準確甄別風險,提高服務效率是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使命所在。
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互聯網金融依然是一個薄弱領域。隨著監管完善,野蠻生長的時代終將結束,恪守合規發展的底線應成為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共識。圍繞平臺底層技術、產品研發、信息披露、客戶保護等方面進行合規改造,互聯網金融企業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空間。少數股東實力雄厚、牌照齊備、資質良好、風控嚴格等優質平臺將在這一輪大潮中勝出,成為市場的幸運兒。
隨著行業規范程度提高,科技力量成為業務創新成敗的關鍵因素。當前,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開始重視對技術的深耕,并從資金運營業務向提供Fintech服務轉型。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識別、云計算等技術,幫助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不斷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金融風險、改善服務體驗,也將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強監管下創新轉型的重要方向。
在新形勢下,互聯網金融巨頭擴張自身疆域的步伐正在加快,開放合作已成為行業新趨勢。秉持開放思維,積極擁抱監管、擁抱智能技術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有望脫穎而出,成為驅逐劣幣的良幣。
平安金融壹賬通董辦/研究團隊負責人 王碩,研究員宋佳燕,原文刊發于《中國城鄉金融報》。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轉載請注明。
【來源:未央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