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標整改引發熱議 合規與體驗難兩全?新金融
“集合標”存在信息不透明等問題遭“下架”
去年,多個網貸平臺的“集合標”因項目信息不透明等,遭到眾多投資人以及多家媒體質疑,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包括北京金融辦曾明確禁止集合標模式,以及廣東互金協會曾下發的《關于規范我會廣東省(不含深圳)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會員單位出借人之間債權轉讓業務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也明確了“債權不得打包轉讓,網貸平臺應做好信息審核工作并充分披露信息”。
所謂集合標,在業內看來,即指機構將平臺的各資產組合打包,再面向單個或多個投資者銷售的一種投資標的。
然而,正是這樣一種標的,卻隱藏著諸多風險。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和訊網表示,集合標形式的定期產品是當前網貸行業內的主流產品模式,但這種模式卻存在風險。一是信用鏈條無形中拉長,導致風險加劇,資金是否會流入平臺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二是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非常容易出現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錯配的問題。總體而言,集合標形式的定期產品不利于網貸監管,存在較大的風險。
“對于這些產品的整改,平臺必須站在合規的角度必須去整改,否則可能會引發監管風險”,宋清輝指出。
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也表示,活期類和定期理財計劃的產品,一是存在期限拆分和錯配的嫌疑,平臺流動性風險較大;二是大部分活期和定期理財計劃產品無明確的投向和實質的項目信息,涉嫌非法集資風險。
“另外,這類產品在操作流程上, 往往是投資人投資后,方能看到平臺提供的投資列表,違背了《信披指引》‘網貸平臺應在出借人確認向借款人出借資金前,向出借人披露借款人基本信息、項目基本信息、項目風險評估及可能產生的風險結果等信息’的要求”,方頌表示。
方頌指出,無論是中央還是各地發布的整改指引中,均明確表示以活期、定期理財形式存在的產品,可能造成資金和資產期限錯配,被視為違規。作為平臺,如果做不到不拆分期限,無法再事前向投資者披露項目信息,那么就必須整改,這個沒得商量的。
鑒于合規要求以及備案大限將至,業內已有平臺開始采取相應舉措。
昨日,人人聚財在官網發布了一則《關于定投寶合規整改的說明》,指出“為響應監管整改要求,推動合規備案工作順利進行,人人聚財于2018年3月18日下線了定投寶并對存量產品進行了整改,轉為用戶直接持有原定投寶所匹配的散標模式”。
“散標”落成 用戶體驗引發熱議
目前針對集合標形式的定期產品整改,行業平臺給出了兩種辦法:一種是全部下線計劃類、集合類標的,改成散標發出來;第二種是將計劃類、集合類標,改成“預約投標工具”或“智能投標工具”。
而在人人聚財看來,后者實際上是解決了“用戶授權”的問題,但依然會給平臺提供操作空間,屬于“擦邊球”操作,有可能需要二次調整,在目前時間緊張的情況下,此種調整方式可能會影響合規進程。
“切換成散標的方式,更符合監管的底層資產穿透性原則,是目前最合規的方式”,人人聚財CEO許建文表示。
“集合標”切換成“散標”后,一方面投資者可以清晰得看到項目等信息,也較為符合信披要求,但由于投資規則和習慣的改變而因帶來的用戶體驗“不佳”,引發了業內熱議。
人人聚財方面表示,散標模式下,原定期產品會切換成多筆散標,可清晰地呈現了期限一致的信息,幫助投資人了解自己的資金投向。但也改變了投資規則和習慣,給用戶帶來了暫時的體驗缺失:一些投資額較大的用戶,將在一個定期計劃中看到數目不小的散標;同時項目到期時間與還款將按散標方式陸續進行,有可能出現多個回款日,用戶必然需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這些通常會讓用戶覺得麻煩。
廣州市普惠金融協會執行秘書長肖清源表示,其實除了集合標還有很多都是可能影響用戶體驗的,比如銀行存管、風險信息提示等都可能影響用戶體驗。監管也是讓投資人去適應,也是行業教育的過程,行業慢慢會形成標準,最后自然不能成為平臺擔心的用戶體驗問題。
“并且,在用戶體驗和合規兩方面,目前來看,我相信很難兼具的。除非平臺又額外的擦邊球。比如利用自動投標等”,肖清源表示。
同時,肖清源指出,過分的用戶體驗有時候跟風險是對立的。
眼下,包括“集合標”等整改項目確實會帶來一些問題,然而,在大監管環境下,業內普遍認為,合規乃第一位,同時,站在長遠的角度來看,平臺只有合規了才能繼續生存下去,也才能為更多的投資人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人人聚財方面表示,對平臺來說,不整改到位,損失的是所有用戶的全部權益。整改到位,暫時給平臺帶來傷痛,卻能在今后為所有用戶打下牢固可靠的收益環境,也能讓平臺躍上新臺階,扎穩根基,使用戶與平臺在未來雙贏。
【來源:和訊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