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7電影啟示錄:2017,主旋律高歌猛進水煮娛
1997 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這一年也是中國電影大踏步地進入到市場化的一年。
這一年,馮小剛開啟了“賀歲電影”時代,他的喜劇電影順應時代潮流,充滿人文關懷,引發了大眾觀影熱潮。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訴說著社會的人情世故,華人導演吳宇森憑借《變臉》在好萊塢站穩了腳跟。王家衛憑借《春光乍泄》奪得戛納最佳導演,也開啟了“后香港電影時代”。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跨越發展,中國電影票房總量從1997年的10億元發展到2017年的559.11億元。20年翻了50倍,放眼全球無出其右者。中國電影市場正在享受著中國人口紅利從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第二波福利。
2017年主旋律電影高歌猛進,從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到2017年的《戰狼2》,運用商業拍攝手法、市場運作的主流題材電影讓“主旋律”在電影市場上站穩腳跟。《戰狼2》還以1.4億以上的觀影人次勇奪全球單一市場冠軍。相當于每十個中國人就有一人看過《戰狼 2》,甚至還衍生出了一個新名詞:“精神股東”。
粉絲的力量空前強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后,出現大批“粉絲”第一時間購買空場次電影票,把場次“鎖定”的現象。通過“鎖場”,粉絲營造出電影火爆的表象,試圖爭取排片,但卻由于空場次銷售量差,“粉絲”與影院矛盾激化。
令行業感到驚喜的是,中國觀眾的觀影口味變化,讓一些小眾電影在市場上異軍突起。其中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和戶外探險電影《七十七》在幾乎毫無著名導演和大明星加盟的情況下取得過億票房,成為2017年的最具代表性的黑馬影片。
主旋律與市場“和解”
中國電影在歷史人物塑造上也經歷了從“臉譜化”到“個性化”,再到“市場化”的過程,主旋律電影也開始緊跟時代潮流,更加貼近年輕觀眾。
《戰狼2》的“商業化制作”更主要表現在“輕角色,重動作”和“輕故事,重刺激”的視覺呈現上。男主角冷鋒( 吳京飾) 被設置為一個血性剛烈的超級英雄,以他全能的格殺技藝表現愛國主義者的赤膽忠心; 與之相對,反派主角、來自歐洲的雇傭軍頭目“老爹” 則被設置為扮相兇殘、心狠手毒的邪惡殺手。
在畫面、音效和動作設計上,《戰狼2》借助于國際化的主創團隊實現了“好萊塢式”升級。但是,在人物性格塑造和劇情創意兩個層面,缺少人物性格的合理表現和劇情推進的有機縝密。客觀而言,在電影藝術層面,作為一部商業大片,《戰狼2》遠未達到通行的水準。
但《戰狼 2》的成功無疑是中國電影市場化 20年厚積薄發的結果,它代表了中國觀眾的審美公約數,是社會情緒的一種綜合體現,并給中國現代戰爭題材的電影帶來了勃勃生機,可謂意義深遠。
2017清明檔的《非凡任務》回歸了“麥莊組合”最擅長的警匪類型,選擇全班內地演員拍出一部純粹的內地題材。有意無意正趕上內地市場波瀾正起的警匪片熱潮,鏡里鏡外都呈現相當新鮮的意趣。
應該說,由黃軒飾演的臥底所支撐的前半段完成度相當高。借由其視角,層層剝繭地展示出地下販毒團伙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雖然也有駕車山間甩尾、寡以敵眾并在汽車墜毀之前神奇逃脫的“非凡”之舉,但總體風格是寫實取向的。
影片的后半段,復古了經典香港電影時期“盡皆癲狂、盡皆過火”的生猛氣質,卻也同時放大了港片一直以來在劇作邏輯方面的不嚴謹和不講究。加上類型移植過程中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文化因素作祟,更大程度上影響到觀眾的觀影信任度。
國慶檔的《空天獵》未能延續《戰狼 2》的票房佳績。或許是觀眾對李晨初執導筒信心不足,抑或是戲外的明星情侶關系對戲內的角色認同構成某種干擾,種種論調不一而足。
雖說在2017主旋律電影找到了與市場的和解之路,但主旋律畢竟不是影片質量的遮羞布。一部臺詞填充著諸如“歲月靜好”和“青春不散”等少兒文學金句的“動作片”,真猶如比著蘭花指扛槍殺敵,矯情與直男氣質始終不能在李晨的金手指下融合。
從《非凡任務》,到獻禮香港回歸 20周年的《明月幾時有》,從建軍 90周年的獻禮影片《建軍大業》到《十八洞村》、《空天獵》、《蕩寇風云》、《龍之戰》等獻禮影片取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而2018春節檔的《紅海行動》,似乎預示著這一潮流的繼續。
粉絲與電影“斗智”
暑期上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個新詞:鎖場。具體做法是:組織粉絲每個場次都買一兩張票,以此鎖定場次。影院也不是吃素的,以機器放映故障等各種理由退票進行反擊,與粉絲上演拉鋸戰。
劉亦菲頭頂“玫瑰紅門簾燭臺”,楊洋身穿“乾隆粉彩瓷瓶套裝”,除了雷人的造型,《三生》最大的問題還是故事沒講好。這個愛來愛去、哭天喊地的言情故事,有著邪惡的女配角、沒用的反派等充滿套路的人物設定。
電影不是從觀眾能看懂的角度出發,更多是從保留書中的經典橋段和經典話語出發。在沒有鋪墊的情況下,跳過了許多必要的性格塑造與情節構建。當白淺嘶吼著問夜華“你的心里,是她還是我”時,觀眾還以為白淺精分了。
在2016年略顯疲態的IP潮后,2017年正逐漸跳出“大明星+大 IP+大投資”的掙快錢的短視思路,不少 IP 改編電影正在回歸冷靜。改編自同名話劇的《羞羞的鐵拳》、改編自暢銷小說的《悟空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妖貓傳》、《嫌疑人X的獻身》、《心理罪》、《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解憂雜貨店》、《鮫珠傳》、《追捕》等影片票房均過億。
票房紅利背后,IP改編最大的敵人也來自鐵粉。伺候好了,得一句“尊重原著”。伺候不好,弄出的風波可比路人粉要強太多。《悟空傳》和《解憂雜貨店》均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個連粉絲都滿足不了的IP電影,你還指望它滿足什么群體?
從《悟空傳》的線索和邏輯上講,彭于晏和俞飛鴻斗爭之外的內容,枝節橫生,仿若小學生春游后“洋洋灑灑,不知所謂”的流水記敘文。每個人都有故事,但是每個故事都講不清楚。幾處還不算尷尬,但是沒什么卵用的笑點,搭配屢試不爽的老舊煽情,甚至可以賺一兩滴眼淚和笑聲。但是內核的空洞,卻讓人感到無所適從。
而最讓老粉扎心的是今何在在豆瓣的現身說法,寫長文為電影搖旗吶喊。義憤填膺者,甚至給影評起了《今何在你要是缺錢請在微博上開打賞》的題目。電影背離原著并不可惜,可惜的是曾經的那個少年,也背離了當初他引以為傲的反叛精神。
《解憂雜貨店》的問題更加突出,基本已宣告雞湯IP在市場的全面失靈。毒雞湯盛行的年代,《解憂雜貨店》的四位編劇還停留在《小學生作文精選三百篇》里不肯醒來。從受眾接受的角度來看,當下的電影觀眾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困難的態度和方式已經根本轉變,試圖通過“心靈雞湯”式的文本表達來獲得觀影認同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
差強人意的IP改編中,關注性別焦慮的《羞羞的鐵拳》以22億票房成為國慶檔的最大贏家。電影中,男變女后,loser拳擊手艾迪生讓馬小失去了未婚夫、失去了工作;而女變男后,精英女記者馬小讓艾迪生重拾了自信、收獲了愛情、成就了事業。
一方面,脆弱的男性需要女性去安撫去拯救。令一方面,他們又拒絕永遠霸占強勢地位的女性。在女性就要以強勢姿態奪取上層建筑的時候,影片用再次換身叫停了這種危險的“奪權”行動,保住了男性最后的面子。
小眾題材的“逆襲”
“22”與“77”是2017中國電影的兩大年度數字。電影《二十二》與《七十七》之外。紀錄電影《重返狼群》、紀實電影《岡仁波齊》、文藝片《嘉年華》,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等非美影片亦在中國電影市場意外火爆。中國電影觀眾觀影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加深了影片質量與票房之間的正比關系,而日益成熟的中國電影觀眾,也讓分線發行不再遙遠。
作為一部記錄受害者的影片,《二十二》盡量冷靜和克制。因為真實自具萬鈞之力,平靜更能抵達人心。
《二十二》于8 月 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開始上映,由1%的排片率升至10%還多,由處處碰壁至票房破億,成為一部全民參與的話題性電影,也形成了一個反商業常規的社會性文化事件。
放眼當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岡仁波齊》的出現完全可以用“另類”一詞來標注。從敘事類型來看,影片為我們講述了西藏腹地“普拉村”的4個家庭、11個藏民以磕長頭的方式前往岡仁波齊朝圣的故事,這似乎是在構架一個“公路片”的基本結構。
可以認為,《岡仁波齊》容納了一切傳奇敘事的基本元素,導演張楊卻選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對戲劇情節的淡化以及冷靜克制的鏡頭語言,使影片最終呈現出一種極簡的風格。作為一部言說“在路上”的電影,影片以一個“事件”的結構表達了生命對于遮蔽狀態的穿透并最終進入“澄明之境”的努力,這種努力中時時閃現著“詩性智慧”。
《嘉年華》為中國電影走向國際舞臺提供了一份有意味的參考范本。電影的成功體現在題材策略的選擇上,兒童性侵的題材與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以及韓國電影《素媛》和《熔爐》形成了某種互文。
正如影片《羅塞塔》通過“羅塞塔法案”影響了現實社會的政治走向,《嘉年華》并不試圖解決問題,而是引發討論。在夢露的裙擺下,文晏希望喚醒的是大眾對更深層面社會問題的思考或是自覺,讓觀眾在影院中的思緒蔓延到更廣闊社會現實之中。
雖然相較于商業電影,《岡仁波齊》《嘉年華》等在票房成績上依然存在著數量級的差距,但是對于往往被市場冷落的“小眾”電影,它的成績讓業內外各界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日趨成熟和多元的良好發展態勢。
來源:娛樂硬糖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