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兩岸影視合作政策史,空前放寬力度能再現《還珠》盛況嗎?水煮娛
2月最后一天,華視娛樂董事長趙毅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新聞,并略帶激動地說:血濃于水,兩岸文化割不斷!為促進交流合作點贊!
原來,這一條新聞是:國務院臺辦、國家發改委等29個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里面指出:
第一,臺灣人士參與大陸影視制作以及大陸有關機構引進臺灣影視劇不受數量限制。
第二,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收取兩岸電影合拍立項申報費用;縮短兩岸電視劇合拍立項階段故事梗概的審批時限。
這也是當天朋友圈里眾多影視業界人士的共同動作。對于趙毅和華視娛樂來說,最直觀可感的積極影響莫過于:曾在該公司出品的年代大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客串主演”的幾位主演、主創,終于可以摘掉“客串”的身份了:在該劇中,飾演吳聘的何潤東有足足15集的戲份,按理來說不該算是客串,之所以會如此處理,其實還是之前的政策鬧的。
一直以來,合拍劇的港澳臺主創人員(含主創+主演)不能超過5人這一規定,總是讓制片方們頭疼。還曾經發生過制作人陳玉珊在電視劇《蘭陵王》中用化名“玉珊”的情況。
至于《那年花開》,美術指導葉錦添、主演張晨光、謝君豪、何潤東、胡杏兒、周麗淇、龔慈恩……雖然個個都是優秀主創,但顯然已遠遠超額,不得不用“特別友情出演”這樣的方式。
進入2018年,事情在悄悄發生改變。2月22日首播的電視劇《臺灣往事》中,單是臺灣演員就有8位。
現在看來,《臺灣往事》似乎正是兩岸影視合作在人數上放寬限制的官方預告。
在不少業內人士為新政策叫好的同時,娛樂資本論也想借機梳理一下過往兩岸影視合作政策的歷史沿革,尤其是,嚴格多年的人數限制如今得到放寬,兩岸影視合作能否迎來新的春天?
過去兩岸影視合作政策不斷放寬,但人數限制始終不變
對于娛樂行業來說,本次新“惠臺措施”最重要的就是上述兩條細節。
但這不是國臺辦第一次發布“惠臺措施”。關于兩岸影視合作的政策,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
①90年代前后,正值臺灣電視的黃金時代,加之大陸影視主管部門管制比較寬松,兩岸合拍和引進的作品頻頻出現,《梅花三弄》、《還珠格格》、《戲說乾隆》等都是當時火遍兩岸的合拍電視劇,至于引進作品則有《情義無價》、《昨夜星辰》等。
②由于大陸電視劇市場發展相對緩慢,兩岸合拍劇多以臺灣公司為主導。1999年,相關部門以少數單位未經批準,擅自聘請港澳臺從業人員參與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為理由,以確保廣播影視對港澳臺交流在“以我為主、對我有利”為原則,規定一般不得聘請港、澳、臺從業人員參與電視綜藝類節目的制作,所聘人員的人數每次不超過3人;一部電視劇中,港、澳、臺從業人員擔任編、導、演、攝等主創人員不得超過5人。
在此政策影響下,又加之臺灣2000年陳水扁“掌權”,兩岸合拍劇的熱潮在2000-2007年間有所降溫。但這段時間引進劇不受影響,不少引進劇如2002年《愛情白皮書》、2003年《千金百分百》、2005年《王子變青蛙》等都在內地獲得高收視。
③2008年,隨著馬英九正式接替陳水扁成為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相關法規有所松動。雖然合拍電視劇仍然有人數限制,但經大陸主管部門核準后,合拍劇可視為大陸生產的電視劇播出和發行,也可以上黃金檔。這就直接導致當時合拍劇的審批時長縮短了4個月,大約2個月就可通過。
彼時,臺灣影視業者普遍認為,該政策將極大提升臺灣影視界到大陸制作影視產品的意愿。
④2009年,隨著兩岸關系好轉,臺灣當局也開放大陸劇組人員申請赴臺參與合拍電視劇,大陸電視劇可以赴臺取景。
由于兩岸政策都放寬,兩岸影視合作進入了春天。
一方面,合拍劇迎來了高峰。2010年,安徽電視臺及臺灣八大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偶像劇《就想賴著你》、廈門廣電集團等與臺灣民視共同投資拍攝的《神醫大道公》、湖南電廣傳媒等聯合策劃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嫁到臺北》等合拍劇項目提上了日程。據編劇汪海林介紹,期間還出現不少“假合拍劇”以上黃金檔招徠資本。
另一方面,臺劇翻拍也受到了青睞,期間集中出現了《新還珠格格》、《一起來看流星雨》等翻拍劇。
⑤2010-2011年,大陸繼續放寬相關政策。
電影方面,經大陸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后,臺灣影片可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在大陸發行放映。電視劇方面,廣電部門承諾加快合拍劇審批速度,鼓勵兩岸影視制作機構參與合拍劇制作和增加引進臺灣電視劇等。藝人方面,繼續歡迎臺灣演藝人員來大陸發展,參與制作相關廣播影視節目。
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第二年能在內地創下票房紀錄,其主演柯震東能迅速成為一線藝人并獲得資本青睞,政策無疑提供了土壤。
兩岸影視合作將迎來新的春天
雖然兩岸影視合作的相關政策不斷放寬,但人數限制這一規定始終沒有松動。
2002年《少年張三豐》曾因為比規定多出一個臺灣人員,導致大陸版本的林心如戲份完全剪掉,由內地演員牛萌萌補拍,而臺灣版、香港版、海外發行版本中則保留林心如的戲份。
電視劇中用到的臺灣人數量其實很容易超出限制,光是演員就占據了大部分名額,但臺灣導演等專業人員由于在圈內相對價格低同時也能保證質量,在大陸也備受資本青睞。
比如說,臺灣著名制片人陳玉珊與大陸影視公司新麗傳媒簽了五年合作五部作品的合約,光是《狼殿下》一部戲的劇本版權和合作簽約費就高達8108.16萬,可見臺灣優秀制作人還是很吃香的。從前,苦于政策原因,雙方很難在明面上合作。據行業人士透露,當時雙方一般采取以經濟補償換取幕后人員不署名的方式。
比如2013年播出的由臺灣演員林依晨主演的《蘭陵王》字幕中,總監制陳玉珊當時就用了化名。
如今,人數限制終于放寬,兩岸影視合作政策甚至到達了一個空前的寬松狀態,或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首先是政策給兩岸項目合作帶來不少了新的便利。
導演邵進就認為,里面有兩條消息對他意義重大。第一是主創人員的人數更寬松,意味著大陸制片可以帶極少的人員去臺灣拍攝影片,以前要反復斟酌要用幾個臺灣團隊,現在成本更省,效率更高了。
二是臺灣資金對于影視項目的投資更寬松了。如果有海外及臺灣部分的拍攝,日后項目融資的渠道更多。 2012年官方為了打擊“假合拍片”,規定中方出資比例不得少于1/3。如今放寬兩岸合拍項目投資比例的限制之后,對大陸投資比例的要求降低,就可以直接從海外及臺灣的渠道融資。
對于臺灣來說,前所未有的政策放寬程度將給予臺灣影視行業發展一股助推力。市場和資金是臺灣影視行業近年來越發缺乏的發展因素。隨著政策的放寬,大陸向臺灣開放更大的市場,同時也必將有更多的資本進入兩岸合作項目。
一方面,高速發展的大陸影視行業將帶動臺灣影視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未來將會有更多臺灣藝人進入大陸發展,像《臺灣往事》就啟用了幾個在大陸并不出名的臺灣藝人。有業內人士認為,不少有名的臺灣藝人在職業素養上都比大陸都鮮肉小花要強,性價比高。加入大陸市場有利于促進良性競爭,或許還能為天價片酬潑一盆冷水。
在這個節點下的新政,或許能達到互惠互利的最大效果。
政策雖放寬,但臺灣影視已乏力,難再現當日輝煌
官方在人力資源和資本層面的合作都放寬了限制,那臺灣影視能在大陸重振雄風嗎?
事實上,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在大陸資金出海上,3月1日剛剛推行的《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簡稱“11號令”),就規定了新聞傳媒類為敏感行業,中資投資行為是嚴格實行核準管理的范圍。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交部聯合推出的《關于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境外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更是直指娛樂業為限制開展的境外投資項目。
而在政治生態方面,更是存在風險。過去不乏大陸影視項目因藝人的政治立場或不當言論受到影響的案例。
2017年臺灣藝人徐若瑄因稱日本為“養母”而被封殺,一時間與其相關的廠商和影視作品都受牽連,被迫緊急下架有關物料。
2018年初,臺灣藝人林心如自制自演的新劇《我的男孩》因接受臺當局資金支持,被要求參加獎項評定均應以“中華民國或臺灣名義參加”而遭網友舉報被下架。但事實上幾乎所有臺劇都接受國當局資金資助,所以該劇現在已恢復上架。
網絡時代中,臺灣演員稍微有臺獨、親日的傾向,就會被放大再放大。
而如今,可用更多臺灣人,涉及到臺獨分子的可能性就增加,作品在審查和播出階段面臨的風險也將更高。更可怕的是,在動輒得咎的網絡生態中,很多時候主創人員是在使用后才被發現是“臺獨”分子。于是,現在用人方也有不少在做前期把控,甚至還出現與臺灣藝人簽訂協議,“進入項目前把社交平臺的敏感言論全部刪除”的情況。
因此,有些片方只能對臺灣演員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不用臺灣演員。“有些角色可能是一些臺灣演員比較合適,但是考慮到潛在的政策風險,最終還是盡量不用他們,而用內地演員。”編劇汪海林告訴娛樂資本論。
由于存在政策風險,大陸資本對于臺灣公司依然顧慮重重。臺灣某傳媒公司創始人在接受娛樂資本論采訪時就無奈地表示,曾有幾家資本公司對他們感興趣,但發現公司法人是臺灣人之后,便都會產生更多疑慮。
而在臺灣那頭,近年來影視行業不景氣,發展程度已經落后于大陸,就算政策放松,臺灣能夠踏上內地高速發展的戰車,也很難回到過去的輝煌。
這些年政策其實一直在松動,但臺灣風也不如過去強勁,比如瓊瑤再拍《還珠》并沒有達到預想的熱度。“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臺灣長期面向本土市場的結果,因為它已經失去面對大潮流的適應力。再者,目前行業內活躍的臺灣編劇也已經不多,大體是2000年之后的漫改劇起家。雖然不乏《愛殺17歲》這樣的佳作,但是也是曇花一現的。”編劇武瑤告訴娛樂資本論。
“由于臺灣當局的原因,近十年臺灣以臺語劇為主,國語劇逐漸邊緣化”,引進劇的發展短時間內恐怕乏力。藝人方面則出現了斷層,在大陸人氣較高的臺灣藝人基本都是過去火的那幾個,“所以臺灣現在已經拿不出什么好牌”。編劇汪海林表示,“可以說現在大陸是在幫助臺灣影視業發展。”
常在兩岸走動的臺灣影視人對于政策放寬的效果也不太樂觀,頂尖東方的負責人就表示:“門很寬,坎很高。”
雖然有多項放寬政策給到臺灣,但如今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政策,而是臺灣本身生產優質內容的能力。近年來大陸影視產業發展日趨成熟,制作水平早已超越臺灣,臺灣唯有積極跟上腳步,才能真正享受到這樣的放寬政策。“若只是放寬申請和數量,其實這份美意,臺灣跟不上。”
現下臺灣影視沒落,兩岸合作必然以大陸為主導,正好滿足了官方“確保廣播影視對港澳臺交流在以我為主、對我有利”的原則。
總的來說,這仍然是一個對兩岸影視人有大大利好的新政,小娛也希望,在放寬了各種限制后,能看到真正優秀的影視作品源源不斷地出現,那時,才是觀眾真正的福音。
(來源:鈦媒體 作者:娛樂資本論 )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