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這類 P2P 平臺將率先通過合規備案新金融
眼見已經到 2 月底了,P2P 平臺的大限日子越來越臨近,如果按照正常的要求,4 月份大部分平臺備案工作結束(最遲 6 月),那么 2 月底平臺的驗收申報材料就一定要上交了,小馮妮兒聯系了一些平臺,有的平臺已經上交了材料,而有的還在積極和監管機構聯絡,并加快整改步伐。目前各地備案驗收工作還沒有真正啟動,大家都很躁動,盯著首次備案這塊肥肉和金字招牌。
平臺備案有幾個環節?
那么,平臺備案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我從一些平臺老板那得到的消息是:備案驗收很嚴格,絕對不輕松。
首先,平臺先要根據監管意見去整改,比如銀行存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逐條按照政策標準去比對。
其次,當平臺自身覺得各方面都合規以后,需要請專業的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進駐平臺核驗檢查,并出具權威的驗收報告。就這件事就不簡單,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近幾十個工作人員在平臺一呆就是一個月的時間,那么他們要查什么內容?
銀行存管:有些地方要求是本地銀行進行存管。是否有違規業務:包括借款(享低息貸款)大標、金交所、現金貸、校園貸、超級債權人、風險備付金、凈值標等業務。信息安全情況:公安部安全等級保護共5級,其中第三級屬于「監管級別」,由國家信息安全監管部門進行監督、檢查,網貸平臺需要達到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是非銀行機構的最高評級。借款標核對驗證:資產是否小額、是否自融、借款人是否實名、是否有期限錯配等。
這是一些大致的核驗內容,做完這些核驗才是個開始。等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核查無誤以后,它們還要分別出具法律意見書和審計報告,平臺拿到這兩份重量級文件后再上交地方金融辦,等待監管層的最終「審判」。
行業內的平臺朋友說,出具這兩份證明都要花費上百萬的費用,光律所叫價就 50 萬起步,有些平臺會為了提高備案機率選擇大律所做檢查,還有時候平臺還需要兩個律所相互檢查,這么算起來費用更高。
哪些平臺能通過備案?
從這個過程看來,備案對平臺來說真的算得上是「大考」了。備案目前采取的是「自證清白」的邏輯,由平臺找權威第三方出具合規報告,再加上上級金融辦的監管審查,最后給出最終結果。按照監管的邏輯哪些平臺會率先通過備案呢?
資產小額分散、待收規模適中、合規程度高的大中型平臺有率先備案彎道超車的可能,有些有大額標的大平臺卻未必拿到第一批備案。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資產小額分散
其實像信息披露、 ICP許可證、銀行存管這些都不是很難,對平臺最大的考驗還是自身資產的情況,這是很多平臺整改的最大難點。
有些以大標為主的大平臺雖然運轉不錯,但是大標存量太多,短時間內很難處理完,那么就未必能夠實現首批備案。而那些一項都是小額分散資產的平臺則更容易脫穎而出,獲得橄欖枝,這里有會有大平臺,更會有一些中型平臺,道理簡單:船小好調頭,中型平臺的整改難度遠遠低于大平臺。
待收規模將是一條重要標準
不管何年何月金融監管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維穩。為什么網貸監管如此嚴?很大程度是由于平臺跑路事件頻發,造成的影響力極壞導致,監管大環境從最初的寬松逐步收緊至今天局面。
平臺借出去的錢的規模就是待收賬款,這就是隱形的地雷,借款人的大量違約會直接導致平臺提現困難,投資人擠兌事件發生,經濟問題就變成了社會問題,這是監管層絕不容許發生的。坊間傳聞,杭州會對待收 10 個億以上的平臺重點關注,怕的就是出現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我預測,待收規模高的平臺將會優先備案。
成立時間相對較長
成立時間長的平臺會有優勢,「久經考驗」就是這個道理。平臺運營時間長自然經歷過的考驗會更多,不管平臺用戶體驗、產品設計,還是風險控制能力都更有說服力一些,所以這應是一條重要標準。目前就算是行業最老的平臺也沒有經歷過經濟周期的考驗,沒有遇到過風險集中爆發的情況,而新平臺上的標借款時間更短,風險控制水平很難被考驗出來。
與監管層互動密切
其實對于備案,監管層本身是非常小心和謹慎的。小馮妮兒在平臺工作的時候經常見到各路領導來平臺調研,了解平臺的真實運作情況。說白了,待收越多的平臺監管層越是害怕出事,備案相當于承認了平臺的合法性,如果出問題,這鍋難不成要地方金融辦去背?這個時候,監管層越了解的平臺越會受到親睞,知道多一點,畢竟大家都放心。
其他合規內容就根據幾個政策文件所規定的去整改好了,參考上面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內容即可,我覺得對于平臺來說難度不大。但是要注意一些原本合規意愿就不高的網貸平臺面對如此高昂的費用和復雜的調研,會選擇在監管部門正式出手前先行停業,所以資質不良的小平臺還是趕緊下車吧。
【來源:須妮子 】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