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備案之后,P2P還是迎不來春天新金融
進入2018年以來,已經有88家P2P平臺出現問題,其中64家停業,23家出現提現問題。交易數據上看,2018年1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58%,環比小幅上揚0.04%,略尷尬的是,當月成交量僅為2081.99億元,環比下降7.39%,創下近11個月的新低。
開門不紅,似乎不算好兆頭。
其實不少P2P平臺都曾對2018翹首以待,因為整改終于要結束了。過去的幾個月里,筆者聽到不少平臺訴苦:他們不敢大規模做宣傳,怕槍打出頭鳥;他們不敢做大業務量,因為“雙降”規定被嚴格執行;他們飽受各類“歧視”,因為沒有合規的身份……
那么,拿到備案后,這一切會有改觀嗎?看上去,并非如此。
去剛兌后,如何確保資金安全
2017年11月,資管新規出臺,再次明確打破剛性兌付的信號,提出了明確的懲戒和監督措施。之后,P2P專項整治整改驗收通知明確提出“應當禁止轄內機構繼續提取、新增風險備付金,對于已經提取的風險備付金,應當逐步消化,壓縮風險備付金規模”,由于關系到備案登記問題,整個行業終于開啟了實質性“去擔保”的序幕。
11月以來,多家平臺陸續公告取消或停止披露風險備付金,引入第三方機構擔保或保險公司貸款履約保險來保障投資者資金安全。不過,兩者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本質性差異,導致在投資者資金安全保障功能上存在明顯的差異。
一是賠付體驗差異。風險備付金是平臺根據借款規模從自有資金和借款額中抽取的一筆保障金,違約事件發生時,平臺可以無障礙地使用這筆資金,確保賠付即時到位,在投資者體驗上表現為“零逾期”;第三方擔保或保險,在風險事件發生后往往進入相對漫長的賠付流程,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投資者會有真實的逾期體驗,易誘發輿論風波。
二是保障能力差異。備付金為平臺提取,平臺可以根據備付金余額和平臺資產狀況靈活調整計提比例,確保資金充足;第三方擔保或保險,很難做到平臺投資標的的全面覆蓋,已覆蓋標的也很難做到100%覆蓋。
三是運營成本差異。備付金不以盈利為目的,而第三方擔保機構則追求盈利,對平臺而言,無疑會增大運營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么是提高借款人利率,要么是降低投資者收益率,要么平臺自行承擔,綜合來看,會影響平臺的用戶體驗。
同時,也要考慮到會有相當多的平臺不會接入第三方擔保服務,使得投資者資金完全暴露于“剛性兌付”環境之下,自擔風險。
問題來了,即便借款信息充分披露,大多數投資者仍不具備判斷項目靠譜程度的專業能力,也缺乏相應的精力。尤其是面對大量的小額分散投資標的,逐一評估項目風險也并不現實。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只能寄托于平臺的前期項目篩選和后期的貸后催收上,而每出現一次逾期事件,就會削弱平臺在投資者心中的信譽度,日積月累,可能沒有一個平臺在投資者心中是完全靠譜的。
屆時,平臺該如何吸引普通投資者?事實上,P2P平臺用戶增速已經處于下降趨勢了。
投資替代品崛起,理財的新周期
2015年以來,理財進入水逆之年,各個群體都栽了跟頭,以至于有個段子,“土豪死于信托、中產死于炒股、草根死于P2P”。即便如此,股市和樓市的熄火,一定程度上使得P2P成為重要的替代品,從投資人數上看,P2P月度投資人數基本實現翻倍。
經過了接近3年的沉寂,A股市場逐步走出了慢牛的趨勢,2018年,股權類投資或迎來春天,就P2P而言,吸引力開始下降。
一方面是P2P收益率持續下滑,吸引力下降。
根據網貸之家數據,從2015年起,P2P綜合收益率就開始下滑,到2017年11月,已經降至9.54%。隨著36%的利率紅線確定,P2P資產端利率出現明顯下滑,且平臺合規運營成本明顯提升,傳導至理財收益端便是收益率的進一步降低,如何吸引更多投資人,將成為新的課題。
另一方面是股市等投資替代品的崛起。
一是盈利層面的改善。2017年中國經濟走出L型,GDP增長6.9%,經濟韌性較強。企業盈利改善,上市公司產能周期底部逐漸抬升的過程將帶動資產周轉率上升,從而推動ROE持續緩升。2018年,受益于供給側改革、結構性需求改善和居民消費升級,工業制造業投資有望加速,各行業毛利率有望企穩,支撐上市公司凈利潤中長期改善。盈利是估值的核心,在業績支持下,股市有望回暖。
二是估值水平仍居優勢。自2015年6月上證綜指從5000多點下跌以來,市場持續調整,A股的估值體系趨于合理,全球角度看,股票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實際上相對便宜,是良好的投資標的。資金方面,據東方證券估計,綜合養老金入市、陸股通、QFII、MSCI、基金發行理財產品、兩融余額等相關因素,預計2018年帶來流入增量資金7000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有望推動2018股市回暖。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回暖,歐美市場和新型市場經濟基本面都較為強勁,在需求前景樂觀和美元指數走弱的背景下,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也漲勢較好。
自2017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路走高,在P2P備案期間也為投資者的資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避風港。
此外,虛擬貨幣也開始進入一般投資者的視野,比特幣、以太幣等資產的回報率近年來年一路高歌猛進,激起投資者的巨大熱情。
對P2P投資者而言,投資理財的選擇趨于多元化,于P2P平臺而言,則面臨活客與獲客的雙重壓力。
資產獲取及盈利難題依舊
隨著網貸行業被定位為小額普惠金融,平臺在資產端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進入到“千軍萬馬涌入現金貸”的新階段,而現金貸新規之后,場景消費貸和小微企業貸成為不多的出口,其中場景消費貸的資產爭奪尤為激烈。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7年P2P網貸行業消費金融業務的成交量為2935.54億元,占同期P2P網貸行業成交量的比例約為10.47%,比2016年上升了4.51個百分點。P2P平臺開始跑步進入消費金融市場,爭奪相對優質的資產和場景。
由于業務模式比較清晰的個人信貸場景類型有限,行業聚焦消費金融,必然對場景激烈爭奪,推高業務成本。合作中,場景方處于優勢地位,平臺需要不斷打磨自己的產品適應場景方的需要,還要應對場景方增加流量的要求進行營銷。這些都意味著獲取優質場景的成本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場景方自身也有自提供金融服務的意愿。目前,少數電商巨頭掌握著優質的線上交易場景,拓展自己的金融部門,為用戶提供金融增值服務;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可以依靠股東資源壟斷大量線下場景。而更多平臺要發展消費金融面臨的情況是,只能依靠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嵌入場景,這意味著客群質量接近,要獲得利潤就需要平臺有更強的風險控制、成本控制能力,這些對平臺自身硬實力是一次嚴苛的考驗。
對大平臺來說,一方面,隨著多年投入,風控已經做的不錯,壞賬率基本可控;另一方面,當月活客戶達到一定水準之后,通過存量客戶的運營,老帶新、提高復借率等,可以有效控制銷售成本;但資產端的獲取,目前還難以達到規模優化的臨界點,成為平臺盈利水平難以進一步上升的重要障礙。
以拍拍貸(PPDF.N)、宜人貸(YRD.N)、和信貸(HX.O)三家上市平臺為例,進入2017年以來,拍拍貸、宜人貸利潤率均有所下滑,只有和信貸勉強打平,信而富(XRF.N)迄今為止仍處于虧損狀態。頭部大平臺尚且如此,對于客戶基礎薄弱的大多數平臺而言,面臨獲客成本和資產拓展成本的雙重夾擊,盈利能力依舊堪憂。
行業內,目前至少有127家平臺披露了經審計的2016年利潤表數據。其中,當年實現盈利的平臺數量是66家,占比51.97%,盈利平臺中,44%的平臺利潤率未超過10%。整體來看,行業還處于微利狀態,66家盈利的平臺利潤率中位數僅為11.54%。
2018年展望
2018年將是行業的合規元年,備案,則是合規的敲門磚。平臺在歷經千辛萬苦爭取備案成功的過程中,有一點不應忘記,沒有合規是萬萬不能的,但合規本身卻不是萬能的。莫要自己感動了自己,認為萬事已然大吉。
于多數平臺而言,痛苦的日子才剛剛開始。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 作者:薛洪言】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