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點擊與爭議話題齊飛?綜藝“流量崇拜”該剎車了水煮娛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一些收視點擊與爭議話題齊飛的綜藝節目霸占著觀眾的視野。模式涉嫌抄襲、啟用劣跡藝人、掀起網絡罵戰……各種負面新聞幾乎每周都在“滾動播出”。有些制作方、平臺卻不以為恥,甚至有意無意地利用“負面”來制造話題,炒熱度,拉流量,對流量的“崇拜”幾近瘋狂。
電視或網絡綜藝節目,一味在追逐流量的路上狂飆,而漠視內容品質和社會責任,無異于“自殺式營銷”。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劉海波教授表示:“在節目中設置一定的懸念、戲劇沖突無可厚非,但企圖靠‘撕一撕’‘炒一炒’增加熱度是把‘雙刃劍’。”缺乏對內容品質的追求和高尚精神的引領,所取得的注意力經濟和傳播效應都只是一時,最終將會被觀眾拋棄。
創想很美好,卻要靠丑聞、爭議來傳播
在這場“流量崇拜”中,一些地方衛視的綜藝節目未能守住底線。有宣稱要“讓圈內的年輕人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演員的使命”。為此,邀請演藝界資深實力派演員擔任導師,與青年演員同場比拼切磋,以片段形式重現一些影視經典、口碑之作。構想很美好,可現實卻不盡如人意。節目第一期,兩位導師扔鞋掐架的視頻成了熱點;隨后是部分青年演員令人尷尬的表演,被網友調侃為演技的“大型車禍現場”;而更出現了未能晉級的演員公開批評節目“惡意剪輯、黑幕操作”,讓節目甚至衛視品牌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一些網絡綜藝甚至為低俗、惡俗內容提供了滋生土壤。一檔表現“嘻哈”的綜藝從誕生之初就爭議不斷,先是節目模式被指涉嫌抄襲韓國綜藝,進而是選手打著“嘻哈”的旗號從臺上“Diss(攻擊)”到臺下。
專家指出,綜藝節目在模式、題材上不斷創新突破,必須把握好“真”和“秀”的度。如果為了流量熱度而放任自流,就會與節目立意南轅北轍,更違背了文藝節目用來展示藝術本體、弘揚美好精神的初衷。
“流量崇拜”說到底是“資本崇拜”
有個別綜藝節目一味追求媚俗、惡俗,刻意制造戲劇沖突甚至狗血劇情,造成的負面影響透過社交媒體放大,已令公眾產生厭煩。
“流量崇拜”的驅使下,不少綜藝節目將這一大眾文藝樣式的教化和審美功能弱化乃至丟棄了。
秉持著“周周有話題,天天有爆點”,有的制作方生生把綜藝節目做成了“每周一播的狗血連續劇”。相比于在內容上用心耗力,制作方似乎更愿意在宣傳推廣豪賭一把。為了炒作熱點,某網絡綜藝熱門節目90%的宣推費用在節目預熱和前兩期就已用完。
“流量崇拜”說到底是“資本崇拜”,制造沖突、話題,被有的綜藝制作方看作是成本低、效率高的運營推廣方式,企圖快速堆高綜藝的“商業價值”。據悉,某檔網絡綜藝總決賽的中插廣告就高達三千萬元,而冠名費更是高達1.2億元。如此天價,仍有廣告商趨之若鶩,不加甄別地啟用“綜藝明星”。娛樂圈的相關產業、平臺也紛紛入局,在這場“流量狂飆”中你追我趕。有網友將熱播節目中的選手、嘉賓“資源”盤點了一遍:從時尚雜志到綜藝通告,從影視發布到廣告參演,一樣也不落下,曝光率、身價呈幾何倍數增長。
可惜這樣的商業價值不過是泡沫。過去幾檔照搬他國綜藝、惡意爆炒明星沖突話題的節目關注驟減,已是前車之鑒。依靠滿足觀眾獵奇、窺私心理走紅,一旦新鮮感過去,節目便會后繼乏力,迅速被遺忘。
來源:文匯報 作者:黃啟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