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印度電影來到中國,一個引進者談了背后的生意經水煮娛
“印度片商像熱情的小伙子,特別單純,充滿熱情。感性大于理性。他沒有那么了解你,但愿意去嘗試。”
卓然影業的CEO張進錯過了《摔跤吧!爸爸》的機會。
在《摔跤把!爸爸》要引進國內的時候,有人向卓然影業的團隊推薦了這個項目。雖然嘗試了談判,但由于張進自己并不認識孔雀山的人,中間隔了幾層中介,加上時間緊迫,《摔跤吧,爸爸!》最終在國內是由華影天下協助發行。
看到《摔跤吧!爸爸》在內地獲得將近13億票房,足以躋身年度前十后,張進立馬找到孔雀山,希望與之建立合作。
孔雀山影業合伙人之一是來自印度的帕薩(PrasadShetty),他是2015年印度票房冠軍電影《巴霍巴利王:開端》的制片人。《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以及《摔跤把!爸爸》的引進都有他的參與。另外一名合伙人柳權也是創世星影業的創始人,后者是中國最早從事批片生意的公司之一,用50萬美元購入的《敢死隊》在內地獲得了超過2億的票房。
今年39歲的張進并沒有去過印度。他在2008年創立了廣告公司卓然傳媒,并在2014年把影業業務獨立出來。卓然影業曾為《十萬個冷笑話》、《煎餅俠》和《老炮兒》做過全案營銷,2017年開始從事批片生意,《愛樂之城》是它引進的第一部作品。
“有一個老外在國內做這件事情,跟中國人在國外做這件事情是不一樣的,”張進說。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
批片又叫買斷片,與分賬片相對,指的是國內片商以一個固定的價格一次性買入。不過實際操作中,也有情況是買賣雙方就項目規定一個最低保底發行,高出的部分,雙方再按照協議的比例分成。
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火熱,讓雙方做生意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拿《神秘巨星》舉例,它屬于分賬片,印度片方可以獲得更多利益,獲得票房分賬的25%.而根據數娛夢工廠的報道,目前優質印度片的引進價格已經從幾十萬美金上漲到了幾百萬美金的水準。
政治方面也有利好的消息。2014年,中印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印度共和國新聞廣播部關于視聽合拍的協議》。據報道,在放出政策鼓勵信號后的2014年年底,中影就集合了一批國內影視巨頭去寶萊塢考察,此后,印度進口片的份額也從早些年的一年一部增長到一年四至五部。
不過根據張進的說法,印度對于價格并不如歐洲市場那樣敏感。一方面,印度自己的電影市場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它把海外市場視作增量,另一方面,印度對待電影更像是藝術品,而沒有從產業的角度花更多的心思。
“包括我跟帕薩聊,他從來不跟我提價格,”張進說。“最后可能都是我出價。他就會跟你說這片子為什么好,他自己有多么喜歡這部影片。”
卓然影業有一個四人選片團隊,用來對接20多家全球影視公司,美國的獅門、印度的Reliance、日本的松竹和富士是其中的代表。選片團隊的工作是通過劇本評估項目。確定項目后,卓然便會與版權方展開談判。預告片、主創陣容、本土票房、IMDb等都是評估項目時的參考。
“像北美、日本和印度都是這樣,”張進說。“你看到主創——不光是演員,還包括導演——然后看到劇本或者梗概,基本上就會有一個大的判斷。他們相對比較成熟,就這些人做的東西一定是這個標準,就很難特別特別差。”
在談到海外市場出口影片到國內的心態時,張進用了一串比喻。
“北美的大片商更像是一些企業家,會更宏觀地看所有的問題,會更成熟更理性。年紀比較大,對中國很了解,一個中老年企業家的感覺。歐洲的片商在目前的狀態下,大部分是一些小的商人,尋求賣個高價。日本(有)自閉癥(的感覺),手里拿著東西,也不太愛說話。不太會做生意,也不太想做生意,像很高冷的姑娘。印度片商像熱情的小伙子,特別單純,充滿熱情。感性大于理性。他沒有那么了解你,但愿意嘗試。”
《三傻大鬧寶萊塢》
相比價格,北美片商更看重國內公司的背景,會調查公司的規模和宣發能力。雙方確定合作并建立起信任關系后,北美的主創也愿意配合來華,一方面是宣傳合作,另一方面也是監督。
歐洲片商在價格上相對敏感,爆款產生后同類電影價格往往水漲船高。“比如《看不見的客人》結束之后,你再去美國電影市場,(發現)整個市場都瘋掉了。反而是像(美國)獅門或者(法國)StudioCanal這種大公司,他們比較冷靜,對價格沒有什么大的漲幅。一些小公司,本來賣10萬20萬的片子,動不動開價100萬。”
日本片方在做生意時,更看重對方的信用,如果有熟人引薦,那么更容易建立信任。只要有一次出現不誠信的情況,基本就無法與日本片方做生意了。卓然影業引進《東京食尸鬼》后,影片沒有在內地過審,不過卓然影業還是把錢付給了對方。
“他們的電影產業可以用‘老化’這個詞來描述。它很穩定很安全,沒什么風險,也沒什么利潤,”張進說。“你去看日本那些大公司,東寶的辦公室相對還比較豪華——但也不像咱們的電影公司弄得很奢華——它只是大寫字樓,很漂亮很規矩而已。剩下那幾家,你都不能想象,像東映、松竹、角川這種公司,辦公室就像咱們這邊二三線城市小廣告公司的辦公室。樓層矮、墻壁發黃,貼的都是那種破破爛爛的海報……國內的人去(海外)一些稍微好點的公司看電影,都會有一個放映室吧,在日本那些公司看片就在他們的會議室,恨不得椅子都特別擠。”
中國在1971年就引進了印度電影《大篷車》,這比1993年第一部好萊塢引進片《亡命天涯》還早22年。不過之后印度電影在國內就陷入沉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和《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國內對印度電影存在的熱情。
這份熱情存在局限。在內地取得高票房的印度電影往往都是劇情片,并且具有勵志的屬性,從情感上更能夠引起共鳴,也不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而像是《巴霍巴利王:開端》這樣具有強烈印度文化內核的作品,雖然在印度本土是票房冠軍,但在國內只能用悄無聲息來形容。續集《巴霍巴利王:終結》在印度國內票房高于《摔跤吧!爸爸》,不過它現在還并未傳出要引進內地的消息。
從地域上來看,國內的熱情集中在北印度的寶萊塢,對于南印度的泰萊塢(《巴霍巴利王》)則了解不多。在印度,三大汗(阿米爾·汗、薩爾曼·汗以及沙魯克·汗)齊名,在如今的中國,寶萊塢的阿米爾。汗一枝獨秀。這在一定程度上招致了印度網友的不平,甚至提出阿米爾。汗在中國火熱是因為他長得像中國人。
和這種霧里看花的情緒相對的,是從業人員的樂觀。“他們(業內的人)甚至認為,印度的那種國片,在中國也會好賣的,”張進說。“包括歌舞片,他們也認為在中國是有機會的。”
卓然影業即將引進薩爾曼。汗主演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張進將之依然視為一次嘗試。2016年,他在飛機上看了這部片子,深受感動。卓然影業開始涉及批片并與孔雀山建立聯系后,張進個人點名想要引進此片。與此同時,他強調這不是常態,“我個人的興趣選片以及團隊的決定比例大概是一比九”。
至于培育的過程,張進這么說道:“中國的電影觀眾是需要被培養的。你如果不給他其他吃的,他可能只會吃面包加牛奶,但是如果你今天給他吃的是咖喱飯,明天給他吃土耳其烤肉,每天給他吃不同的,他可能有天吃到咖喱飯覺得難吃,但是他可能第二次吃就覺得好吃了。”
來源:好奇心日報 作者:周哲浩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