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老毛病與即刻們的焦慮癥有態度
近日騰訊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2月1號上線內測一款基于興趣的信息訂閱和推送APP—騰訊立知,據介紹,騰訊立知APP可以為用戶提供精準、高效的內容,幫助用戶追蹤各種大事情、小興趣的最新動態。
然而,該產品一經推出,立即有用戶質疑,其和市場上另一款即時資訊類APP(即刻APP)十分相似,騰訊立知研發團隊涉嫌抄襲。
2月1日晚間消息,據了解,騰訊“立知”APP已于今晚下線App Store和應用寶。
天下烏鴉一般黑:罵騰訊就是罵自家公司
雖然就上線了短短一天,但是罵聲總量上絲毫不減:騰訊又抄襲了,真是日了狗的騰訊。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這種也能上新聞?騰訊不抄襲才是新聞好么!
口水仗看完了,假設可以大膽,但求證必須小心。我們來看下兩款產品:
上圖為即刻APP
上圖為立知APP
從兩張截圖來看,絲毫沒有抄襲感,最起碼視覺上,版面設計上如此。
再看主要功能上,即刻APP, 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不過即刻并不生產信息,而是信息的搬運工,采用爬蟲的技術為用戶自動聚合信息。用戶打開即刻默認進入的頁面,有「猜你喜歡」「搜索」「新鮮推薦」「編輯精選」「專題精選」「發現更多」這些欄目對主題和機器人做推薦。 通過用戶來做內容和主題的發現是有價值的做法,用戶也可以自主搜索。
即刻的主要功能,其實并不獨特,獨特的是核心理念,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而非像今日頭條一樣,信息冗余。
PC互聯網時代,很多網站的內容就是可以被抓取和索引的,所有信息基本上是鏈接懂啊一塊的,這也是為什么百度在PC時代成為巨頭的重要原因,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的原生app天然就是封閉的,其內部的信息是很難被別人搜索到的,所以這就讓這些app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孤島,現在的APP就像那時的聚合型門戶網站,有今日頭條、騰訊新聞、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這些門戶網站,各立門戶,很難做到互通有無。
一個移動端搜索引擎不能提取社交網絡的信息。在這方面,谷歌、百度并沒有跨APP搜索的能力。即刻要做的就是將移動端一個個網頁抽象成一條條網址,然后重新聚合。聚合之后,把住流量分發的入口,這就是未來移動端聚合內容的總入口。
即刻通過興趣信息,將內容打通,其原理就是做PC時代的百度。這一點在理念上并不新。
另一方面,即刻通過個人興趣分別定制化信息,這一點也并非什么心功能,豆瓣興趣小組,QQ興趣小組都有過。拾人牙慧罷了。
只是將這些理念,組織到一起而已。而且網上一度有人詬病,即刻團隊還抄過紅極一時的Secret。
在互聯網上idea并不值錢,團隊和執行力才值錢。共享出行火了,Uber引導下,滴滴,易到等風起云涌。共享單車火了,ofo引領下,摩拜,小藍單車等等層出不窮,類似的還有,直播,團購領域,核心功能完完全全一樣,有誰拿抄襲上綱上線嗎?還包括今年年初流行的撒幣大作戰,功能上并無二致,但是大家并沒有將炮火鎖定在抄襲,畢竟行業現狀嘛。從法律層面上來講,一沒版權,二沒立法,憑什么騰訊就該受到過多指責,其他公司不都是如此嗎?我們都一樣,彼此彼此而已。按著這個抄襲理論來講,中國所有的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得罵個遍。
另外,多家競品的出現,對于用戶,對于行業都是好事一件。知乎用戶反饋:即刻App已經徹底變味,真心不再推薦使用,除非你希望再安裝另一個今日頭條。我毫不懷疑即刻在做正確的事情,只是這個正確是完完全全只為即刻自己所考慮,以前的即刻,「關注自己真正關注的事情」,現在變成了「就想看點好東西」,打開之后「發現」「推薦」「相關推薦」「熱點」,即刻活生生變成了當初它誓言要打敗的令人討厭的東西。
出來一款與之相競爭的APP,對于用戶來講,對于行業來講,不也是好事一件嗎?
另外,這次的立知事件較騰訊早年間的抄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騰訊連接一切的核心從來沒變過,不能因為這件事就斷定騰訊戰略打法的改變。(一天就下架就是例證)。
網上一邊倒的罵聲,除了跟風站隊就是渴求廉價的認同感,我認為就算是跟風黑和眾人推,你也要黑到點子上才算嘛。
騰訊挨罵不冤:瓜田納履李下整冠式的肆無忌憚
當然,本文絕非為騰訊立知洗地,雖然說騰訊有點罵的過分了,但是一點都不冤,一點都不虧,典型的瓜田納履,李下整冠式的肆無忌憚,
相比于騰訊抄襲這個不痛不癢的點,騰訊最該罵的是不自重,活該被罵。
首先是:上線的節點不對。
相較于騰訊抄襲這一頑固性問題,上線時間才是其最大敗筆。
即刻方面表示,“有一些朋友過來問騰訊新上線的立知跟即刻什么關系這么像。應用寶某團隊去年以應用商店搜索內容外顯合作為名過來聊了幾次,以合作的姿態提供了部分主體接口,轉頭就開始內測復刻版,當時確實沒有想到還能有這種操作。”
這種事成了很多創業群體性煩惱。巨頭以合作的名義,看核心數據,找團隊了解運營模式,了解完之后,拍拍屁股走了,接著很快便進軍該領域,說沒抄襲誰信啊,即使沒抄襲,也給人留下把柄。
其次,劣根性頑疾。
一是功能上的雷同,另一個是上線時間節點的尷尬,最要命的是這家公司是騰信,一家有著抄襲傳統的公司。被罵一點都不冤。在互聯網業界,有一句話很形象地形容了一家巨頭公司的發展之路——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一直在抄襲,從未被起訴。相信稍微對互聯網業界有些了解的人都會知道,被“盛贊”的公司是騰訊。
在張小龍“誕下”微信之前,騰訊QQ是國內主流的即時通訊工具。這個騰訊QQ最輝煌的時代,也是騰訊“抄襲”新聞頻發的時代,甚至連QQ本身,也被認為抄襲了以色列的即時通訊工具ICQ。但是最為集中的領域,還是游戲。當時騰訊發布的數款游戲,都有類似的游戲發布在先,因此許多人認為騰訊這些游戲都是抄襲的產物。比如QQ炫舞抄襲勁舞團、QQ三國抄襲冒險島、穿越火線CF抄襲反恐精英CS、QQ飛車抄襲跑跑卡丁車、QQ堂抄襲泡泡堂等等,太多了,暫且不表,大家都懂。
最后,弱者心理惹眾怒。
創投圈有這樣的一個梗,當創業團隊向投資機構展示自己的商業計劃書時,往往會被追問:“如果騰訊跟進抄襲,你怎么辦?”
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到一定地步總會遇到三個問題:生,死,騰訊。
每個公司都怕被BAT抄襲,尤其是騰訊,本身就有這傳統。大家向來就是同情弱者的,騰訊確實又給人留下把柄,一時犯了眾怒。
一方面,對于騰訊品牌形象不利,騰訊為了洗地抄襲黑歷史,可謂是不遺余力。這么多年靠著微信建立起的聲譽,總算是要洗白了,如今又出現立知時間,可謂因小失大。
另一方面,影響騰訊連接一切核心戰略的實施。試想,騰訊打著合作的幌子,公然去抄襲,這不是披著羊皮的狼嗎?創業型公司接受騰訊投資,不免感覺開門揖盜。
這兩點也是立知僅上線一天便在App Store和應用寶下架的根本原因。
不過這件事對行業卻是件好事,特別是經歷3Q大戰后,騰訊更深刻意識到必須以開放的心態,打造開放的生態圈,讓生態圈里的伙伴與騰訊共同成長獲取收益,成就伙伴的同時也能成就自己。這幾年來,騰訊也一直按著這個大政方針,如今立知事件,雖然短短一天,但是從市場反饋來看,影響不小,不論騰訊是否故意抄襲,這個小事件,以后騰訊產品團隊更加不敢肆無忌憚啦,畢竟馬化騰自己親自出來擦屁股了,算是打了個預防針,對于整個創業環境來講,也是一件幸事。
緩解“信息焦慮癥”:知識付費向下,用戶選擇向上
今天一天時間,各大媒體對于騰訊立知抄襲即刻這一行為已經是罵聲一片,而目前騰訊也已經下架立知。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原先的抄襲“前科”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洗的差不多了,此次騰訊冒天下之大不韙破去抄襲又是為何呢?或許這首先要考慮的是大的內容分發背景。
信息和內容的大爆炸是移動互聯網賦予這個時代的特征,每個人每天被無數的信息包圍,但是不論信息如何大爆發,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樣的,因為每個人需要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能吸收的也只是一部分,真正有價值的也只是一部分。互聯網信息的泛濫,高質量內容的價值日益凸顯。
而如何幫助用戶篩選感興趣的或者有用的信息,成為各大內容分發平臺關注的焦點。而2016年分答的出現人們似乎發現了不錯的途徑,那就是知識付費。即通過知識付費幫助人們篩選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提高用戶抓取有效內容的效率。不過從目前來看,知識付費似乎收效甚微。
很多用戶購買爆款的付費課程,但最終卻發現自己沒有實質進步。并沒有得到特別有價值的信息。而且知識付費本身是由消費升級決定,內容付費人群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年齡在20-49歲,也就是經常看到的“中產階級”群體。
確實,知識付費有其內在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然而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用戶需要的是幫他們篩選自己感興趣或者有價值的信息,而不是建立閱讀門檻和信息傳播門檻,而且絕大多數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并沒有收費的必要,依舊沒有改善
而即刻的出現或許給出了好的解決方案,這或許也是騰訊寧愿挨罵也要去做立知的原因所在。通過筆者的自身體驗,發現即刻以及相關的產品涉及確實別出心裁,這主要有以下兩點優勢:
1.改變內容推薦的形式,即刻們其實是開創了一種新的內容分發方式和一個新的內容分發平臺。和今日頭條等內容資訊平臺類似讓用戶自己選擇,只不過通過改進產品機制避免了走向和今日頭條殊途同歸的命運,一個是算法機械式的推薦,一個是用戶自然的選擇。
都知道,今日頭條開創的算法推薦如今謾罵聲越來越大,其推薦算法的原理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投其所好”。今日頭條輔助用戶鎖定了興趣偏向,并且難以改變,這樣導致了用戶陷入了信息的閉環,而且難以自拔。
而即刻們所做的其實是把不同信息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然后讓用戶自己選擇,內容推送其實是根據用戶的具體信息獲取需要設置了明確的觸發條件,而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偶爾點開的某一篇文章上來。而且在信息提供上也能實現很多資訊平臺不能實現的內容推送服務,依靠算法和人工運營的配合的運作模式,在用戶體驗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可以真正有效幫助用戶解決信息泛濫的問題。
2.前文我們提到了即刻們的“聚合”功能,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端的演變史很多時候都是重演了PC端的演變史。而即刻現在所做的很像是原來PC時代網站導航所做的事,即刻聚合多個同類app。每篇新聞標題下面會有原鏈接,用戶可以查看原鏈接了解更多信息,幫助人們更方便的瀏覽不同平臺的內容。
一邊連接的是用戶,另一邊是各個內容APP,通過聚合各類網站的信息,解決了一些長尾App的分發問題。而且當前很多APP確實也有這一方面的訴求,即刻們的產品設計可以說是直擊行業痛點。類似于PC時代網站導航的鏈接和入口作用,即刻很大程度上也在扮演在這樣的角色,這在未來也將具備極強的想象空間。
騰訊的產品基因毋庸置疑,或許騰訊也正是看中了其聚合APP的價值以及內容分發的優勢,才選擇了推出立知這款和即刻“類似”的產品。雖說騰訊立知下架了,而這或許也只是個開始,可能很快會有越來越多類似于即刻的產品出現,從而開啟一個內容分發與平臺聚合的新時代。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