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雙刃劍” 類金融越位必出事新金融
日前在北京第十三屆北京金博會同期舉行的2017 年中國金融年度論壇上,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霍學文發(fā)表主題講話時強調,北京已經設立了互聯網金融安全產業(yè)鏈,他提醒大家需要了解和理解一個事實,即金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霍學文認為,互聯網作為底層技術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最近區(qū)塊鏈技術蓬勃地發(fā)展, 其希望所有發(fā)展區(qū)塊鏈的企業(yè)一定要關注好風險、控制好風險,一定不能造概念、造模式來欺騙金融消費者。“你可以欺騙一時,但是絕不可能欺騙一世。因此,所有發(fā)展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以及基于區(qū)塊鏈的發(fā)展, 帶著這個幣那個幣的, 必須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先機。我們將嚴厲打擊欺詐行為。”霍學文稱。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國剛表示,2018 年中國金融的主題就是防風險。防范金融風險已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旦發(fā)生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不僅十八大以來經濟金融所取得的成就將毀于一旦,而且將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和政治后果,嚴重干擾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fā)展和十九大對兩個一百年戰(zhàn)略布局的實現。所以,這個問題怎么強調現在都不過分。
王國剛認為,2016年至2017年的整治是增量整治。但2018 年之后要進行的是存量整治。原因是什么?“中國金融運行中各種亂象的形成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然,你要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日之功。這些風險要防范。” 王國剛如是說。
其中,監(jiān)管一頭整治 P2P,另一頭 P2P 還在進行所謂的創(chuàng)新。這些創(chuàng)新的校園貸、現金貸還在不斷地造成經濟社會的后果;一些民營企業(yè)集團,在進入以后獲得巨額的債務,并且把這些債務用作金融運作,由此引致了一系列的風險,這些風險現在逐漸地暴露出來了。
警惕金融科技“熱”
王國剛直言,應警惕金融科技“熱”背后可能引發(fā)的種種風險。
“像比特幣搞得一個一個神魂顛倒,可以創(chuàng)造貨幣了,一些人望文生義看到那叫貨幣,他就已經往上奔了。但是,大家忘了一個最簡單的概念。在金融學上,大家先討論那個東西是交易對象還是交易媒介。如果是交易對象,就是金融產品;如果說是交易媒介,那才是貨幣。”王國剛稱。“貨幣作為央行的一個基本功能要保持幣值穩(wěn)定,這是它的基本功能。但是,當你拿人民幣去買比特幣的時候,你就知道比特幣就是交易對象,什么時候它成貨幣了, 一衡量它壓根就不是,只不過名稱叫‘幣’而已。但有些人還趨之若鶩,還從那兒衍生出來一堆的ICO、海貨、期貨交易。那不是貨幣,交易對象是金融產品。這種金融產品是從虛到虛的,不是從實到虛的。”
王國剛稱,這些所謂的區(qū)塊鏈、分布式賬戶、人工智能等等,它并不只在金融用,在各產業(yè)都可以用,但它在哪個產業(yè)用上成熟了?用進去了?
“自本世紀以來,2000—2001 年,我們有過一輪網購泡沫,當時說拿一萬塊錢租一條通訊線路, 一個服務器到中關村 8 塊錢買一個盜版盤, 就可以辦一個網絡公司, 這叫高科技。”王國剛表示。“如果這叫高科技,天下沒有什么不是高科技的,所有一觸網讓股價去上升, 那就是泡沫。”
緊接著,是前幾年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看看吧,我們做了些什么?今天留下下什么?等到這兩年整治下來以后看看還剩什么?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現在一些人搬出了所謂的金融科技,把猜測、預期,甚至幻想當作現實,并趨之若鶩。“如果這樣做下去的話,我們準備再有第三次泡沫。”王國剛如是說。“因此,我們應理性對待金融科技的發(fā)展,加強研究,看看它究竟是什么,但是在相關技術成熟之前,一定要弱化炒作沖動,不要讓它形成新的金融泡沫。因為這是要付出代價的,會造成很多風險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助理楊濤也稱,在技術這樣一系列的大雜燴當中,還需要進一步推動它的標準化,與此同時其中也有很多劣幣。無論是現在比較火爆的AI人工智能當中,還是近一段時間討論比較多的區(qū)塊鏈當中,同時也有一些打著技術的旗號,但本身真正的技術驅動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非常地有限,甚至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的。
王國剛強調,金融監(jiān)管部門不僅要管金融機構的金融行為, 而且要監(jiān)管準金融機構、 非金融機構的金融行為。因此,監(jiān)管要回到行為面上來,凡是金融行為都應該監(jiān)管。
類金融越位必出事
對此,楊濤表示,類金融需要明確定位,就是要“老老實實”。針對金融科技有不同的相關類型,其中有一些是利用新技術,這些領域無論是 P2P、眾籌,結合新技術,跟現金貸技術相結合,這些領域從長遠來看需要安于小額補充的地位。如果要越位的話,必然會出事。
一方面,整個大的監(jiān)管環(huán)境是這樣一個導向。另外一方面,全球范圍內這樣一些領域,它做的都是小而美的補充,這樣一些類金融明確定位是重中之重。
此外,從全球來看,面對這樣一些新金融的業(yè)態(tài),都有一些共性的監(jiān)管特征,比如說穿透式監(jiān)管,根據業(yè)務屬性納入現行的監(jiān)管框架。監(jiān)管會重點關注是否存在募集公眾資金、從事公共管理和債券拆分這樣一些更復雜的金融行為。
長遠來看,還會根據法律的授權,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對一些小額的有限范圍的風險可控的行為適度地簡化監(jiān)管程序。另外,針對互聯網特點,更加重視信息披露跟投資者保護,這又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方向跟趨勢。
楊濤預計,科技支持風險防范與金融安全將成為最重要的藍海之一。“談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各種應用,風險管理本身就是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未來我們可以看到未來五到十年, 面臨的技術與金融、與經濟結構所帶來的挑戰(zhàn)越來越多。個人判斷,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機, 或者是風險波動,未來有可能全球范圍逐漸成為常態(tài)。”楊濤認為。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最擔心的就是風險。與之相應的,把新技術利用到風險防范跟安全領域,肯定就是這個不確定性日益增多的時代最重要的一種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
其中,可能有三個層面,即從監(jiān)管與合規(guī)層面,從行業(yè)、風險、基礎設施建設層面,從行業(yè)主體的分散與管理風險方面,其實都可以嵌入新技術所用的各種模式,結合新技術一個智能風控時代將逐漸來臨,在這一領域會誕生越來越多新的主體、新的模式跟新的產品。
不過,針對有些人說當前可能是一個短期的金融嚴監(jiān)管的“冬天”,“冬天”過去還是“春天”的這一觀點,楊濤則持不同觀點。
其表示,“但是你要看到有一些措施、有一些思路無論從我們國家還是全球來看,這種相對嚴厲的監(jiān)管它將成為一個常態(tài)化的特征。為什么呢?”楊濤稱。“就在前幾年,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興起的早期,全世界各國的監(jiān)管部門都面臨對于這樣一些新生事物看不清楚的狀況。隨著大家看得越來越清楚,嚴監(jiān)管肯定會成為常態(tài)化。特別是除了金融科技之外,整個金融監(jiān)管就是為了防止金融亂象,避免原有監(jiān)管的形同虛設。”
楊濤直言,從新金融創(chuàng)新的角度將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金融自身是強求復雜的結構化的。“但從監(jiān)管角度來說,特別面臨跟金融科技有關的新業(yè)務,監(jiān)管是希望你簡單透明,而不是復雜化的。如果說看不清楚,那肯定就會擔心。”楊濤認為。
【來源:互金咖】
1.砍柴網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