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進軍農村金融的模式與啟示新金融
近年來,京東、蘇寧等互聯網企業紛紛涉足農村金融領域,結合各自優勢創新互聯網金融模式,強勁的發展態勢引人注目。可見,“互聯網+”時代,農村金融的新“藍海”已經孕育成形。同時,互聯網企業的強勢進入也給農村金融帶來了競爭效應,在金融服務方式、產品創新、信貸模式等方面對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產生沖擊,使其不得不進行變革才能有效應對。
路徑:借道、借勢、借力
總體來看,互聯網進軍農村金融市場主要采取了如下幾種路徑:
第一,借道自有優勢渠道。京東、阿里等電商巨頭自不必言,積極利用電商網絡順藤摸瓜拓展農村金融業務。蘇寧、什馬金融、領鮮金融等進軍農村金融,也多是借助核心業務渠道進行。其中,蘇寧金融依托蘇寧遍布鄉村的銷售門店形成的O2O優勢;什馬金融依托的是農村電動車市場的門店優勢,讓經銷商同步擔任金融產品經理;領鮮金融則依托于在養殖領域的優勢,發展供應鏈金融。
第二,借勢布局鄉村業務網絡。近年來,京東、阿里相繼實施“千縣萬村”計劃,建立廣覆蓋的縣級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站,布局鄉村業務網絡。尤其是京東,不斷加強自有物流體系,充實鄉村業務網絡,并藉此搭建“電商+物流+農村金融”格局。純互聯網金融企業如宜信、翼龍貸等,也在全國各地農村地區設立貸款網點。由此看來,互聯網企業進軍農村金融市場均高度重視基層網點建設,不斷充實完善基層業務網絡,線上線下相結合,并以線下實體網點布局來強化互聯網線上優勢。
第三,開放合作多方借力。除了依托自身核心渠道和優勢資源外,互聯網企業進入農村金融一般會采用開放戰略,巧借外力多方共贏。蘇寧金融就利用自身O2O融合優勢與相關領域專業機構進行開放合作,與大地珍寶、農分期等機構合作開拓糧食種植領域市場,與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等機構合作進行增信,與奶業龍頭正邦集團合作進行產業鏈融資。宜信則通過谷雨計劃打造開放金融云平臺,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信用社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拓展一線數據來源和金融服務渠道,塑造以“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和“開放金融能力”為支撐的核心競爭力。
轉型:品牌、服務、模式
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產品創新能力,本質上反映了農村金融正向現代金融轉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將更加多樣化,從簡單的存取款和信貸(注冊領紅包)服務向消費金融及保險、理財(注冊領紅包)等現代金融服務升級;另一方面,大數據征信、融資租賃、產業鏈金融、供應鏈金融等現代金融工具全面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推進農村金融走向現代化的改革進程。在此過程中,互聯網企業特別看重品牌、服務和模式的創新與升級。
第一,加速產品品牌化建設。互聯網企業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典型模式是打造具有鮮明理念和個性設計的品牌化產品,以此謀求在新“藍海”中獨樹一幟。例如,京東的“京農貸”、螞蟻金服的“旺農系”(支付、保險、貸款)、蘇寧金融的“惠農貸”、宜信的“宜農貸”等,均以產品研發為主線,將農村金融戰略寓于其中,推進實施品牌化建設。
第二,產品服務迭代升級。互聯網企業依托電商等網絡進入農村提供支付結算、供應鏈融資、理財、保險、征信等金融服務,快速的產品迭代升級能力是其顯著特征。2015年9月,京東發布農村金融戰略,通過京農貸、農村眾籌、鄉村白條、農村理財等產品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宜信同樣高度重視產品創新,除了“宜農貸”外,“農商貸”則制定了“四步走”計劃,即實現“信貸產品-借貸全品類-非借貸類金融產品(保險、理財等)-小微農戶能力建設(關于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增值服務)”的產品升級進程。
第三,打造全過程、全產業模式。互聯網企業進入農村金融領域,依托其電商網絡,可以串聯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從而打造“全過程、全產業”模式。京東農村金融服務的精髓就在于以電商網絡和京東物流體系為核心,抓住供應鏈優勢來優化整合物流、訂單、賒銷賒購、征信等金融服務,從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入手建立競爭優勢。例如,其品牌產品“京農貸”就包括兩個方面——“先鋒貸”從“種”入手,合作企業賒銷農資,農產品收獲后農戶歸還貸款;“仁壽貸”從“收”入,依托訂單收購,農戶獲取貸款,收獲時按訂單履約還貸。通過全產業鏈模式,實現農資、種植、收購、銷售等全過程服務,注重每個節點的金融服務,在鏈式結合中進行風險管理和控制。
啟示:技術、理念、合作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是最大的媒介和渠道,農村金融機構惟有積極推進自身戰略轉型,才能在這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勃興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第一,打造“科技銀行”,提升互聯網科技水平。互聯網時代,“科技銀行”同樣是農村金融機構的基礎支撐。農金機構必須充分重視科技研發,不斷提升銀行的科技水平以及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應用能力,進而提高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否則,必然將在農村金融向現代金融的轉型進程中慘遭淘汰。
第二,轉變經營理念,以客戶服務和產品研發為中心。互聯網企業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顯著特征是強勁的產品研發能力,主動發掘并滿足農村客戶的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傳統農村金融機構囿于思維慣性,仍然習慣于坐等客戶上門,提供自上而下制定的產品與服務,應高度重視一線網點和基層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對客戶需求和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度,探索自下而上創新產品服務的機制。
第三,打破封閉理念,開放合作重塑優勢。傳統農村金融機構應順應“互聯網+”的開放性特征,打破門戶窠臼,積極尋求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及其他機構的合作機會,在“全過程、全產業”鏈條中構建自身的戰略定位,并充分發揮好自身的傳統地緣、人緣優勢,通過開放合作,重塑未來競爭優勢。
【來源:王東賓】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