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金融發展三階段,中國尚走出第一步新金融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新時代新征程的開啟,對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適應新的要求,我們怎么去建設新金融?這是一個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
金融工作基調還是穩中求進,但要準確把握穩中求進。穩中求進是一個綜合體,需要統籌把握,既要穩,還要進,要在控制風險、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推動結構優化、效率提高,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所以說“穩”是基礎,“進”是追求,重在改革。其中:
1.準確把握金融定位。從2017年的國家金融工作會議到黨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都強調金融要回歸本源,要服務實體經濟。金融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好的配置社會資源,創造出更大的財富,從中獲得約定的合理回報,這也是金融存在和發展的本質及其合理性之所在。金融之所以能夠分享一部分的社會利潤,是從新創造的財富里面去分享,而不能只是在現有財富中去瓜分,更不能把資源配置錯了,不僅沒有創造出更大的財富,反而損壞了現有的財富。這也是“好金融”和“壞金融”的重大分界。
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這么多年來中國金融發展的定位和方向上的一個重大調整,它會帶來一系列的金融發展戰略、發展重大舉措和發展態勢的調整,包括推動金融脫虛向實,避免空轉,壓縮不合理杠桿,理順監管體系,補齊監管短板,強化金融監管等。
2.防風險保穩定。中央明確當前三大攻堅戰的首位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就是金融風險。要改進和強化金融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3.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在保持基本穩定基礎上,還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改革開放。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建造現代金融體系,著力增強金融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二、建設新金融來需要把握的重點:
(一) 切實加強國家金融戰略的規劃和實施。
國家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我們要實現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世界領先。金融作為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要怎么辦?我們知道,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由很多因素組成,其中經濟、金融、軍事是三大重要支柱,缺一不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比,金融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還有很大差距,所以要圍繞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世界領先這樣的國家戰略目標加快制定國家的金融戰略,并積極推動實施。
(二) 要知道金融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是什么
1.金融的綜合實力。主要體現在金融能夠充分激活可以用貨幣表示和交換的社會資源,高效便捷的滿足社會需求,有效控制相關風險,創造出最大的社會財富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推動社會資源的貨幣化、金融化、證券化、交易化、普惠化。比如說房子可能是固定資產,你很難把它隨意去交換,但是我們可以把房子的收益權或者現金流給證券化,并通過交易讓它來靈活的配置,或者進行風險的分散。通過活躍便捷的交易,更多地實現直接投融資,優化社會融資結構,健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只有實現這樣的發展,金融的綜合實力才能夠充分增強。
2.金融的國際影響力。主要體現在一國金融參與國際金融資源的整合與配置的能力,以及參與國際金融規則或制度的制定,對金融交易定價等方面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國家金融的國際影響力首先取決于國家整體的國際影響力,金融不是單獨存在的。同時也要求該國金融市場要開放,不僅要鼓勵走出去,還要鼓勵引進來。其中,股權或者機構的走出去、引進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設國際金融交易中心,通過市場化的運作來吸引國際資源的參與,并且主要以本國貨幣來計價和清算,推動本國貨幣國際化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增強金融的國際影響力。
需要看到,金融市場的建設和市場里面用本幣計價和清算,這比我們走出去設置機構和引進來設置機構的影響力要大得多。沒有國際化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人民幣計價清算的廣泛應用,人民幣國際化是會受到很大束縛的,中國金融的國際影響力也難以得到充分增強。
(三) 推動中國金融加快邁上新階段新層級。
金融發展包括了三個不斷延伸和提升的層級。
第一、貨幣金融。主要是以貨幣的自身演變以及貨幣的印制、投放、流通、清算等為主體功能的階段。我們知道貨幣是金融的基礎和靈魂,金融是建立在貨幣的基礎上,沒有貨幣就沒有金融。貨幣從最初的實物貨幣發展到規制化的金屬貨幣,再發展到金屬本位制的紙幣、脫離金屬本位制的信用化紙幣,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但這一階段貨幣總體上仍保持“有形貨幣”狀態,貨幣支付流通保持“現金清算”的方式,貨幣發揮價值尺度、交換媒介、貯藏手段等基本功能,所以可以把這個階段叫做貨幣金融階段,是金融發展的初級階段或基礎階段。
第二、資本金融。隨著“記賬清算”的不斷發展,貨幣越來越從現金轉化為存款,從“有形貨幣”轉化為“無形貨幣”,貨幣的收付流通從以商品交換為主導轉化為貨幣融通為主導,相應地推動貨幣轉化為資金或者資本,并進行相對獨立的資金融通,這也是我們講的金融的基本概念,包括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可轉換或者結構性的融資等等,推動金融主體功能上升到資金融通的階段,可以叫做資本金融,是金融的成熟階段。
第三、交易金融。在商品交換和資金融通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將各類資產的權益或者現金流證券化,并通過其交易實現社會資源的高效流通和靈活配置,甚至達到風險的分散和轉移,推動金融的主體功能進一步上升為廣泛的金融交易,因而這可叫做交易金融,是金融的高級階段。
在這三個階段里面,有一個東西是必須注意的,那就是風險。風險是與貨幣金融相伴相生共同成長的,從最初的貨幣假冒偽劣、被偷被騙風險,發展到信用違約風險、金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合規和聲譽風險等,金融越發達,風險就越突出,風險管理的要求就會越高。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金融實力和水平的重要體現,要增強金融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如果風險識別、風險控制的能力達不到,那么其他的都是無用的。而且金融越向上發展,例如發展到交易金融的時候,其風險越復雜,可以瞬間爆發,甚至引起全球共振,必須有相適應的風險管理能力,這是一定要注意的。
到目前為止,可以說中國的金融在貨幣金融階段,包括貨幣的總量和投放,特別是最近發展的移動支付,以及在資本金融方面,我們的資金融通,特別是間接融資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交易金融、金融監管、風險控制等方面與發達金融體系相比,與我們到本世紀中葉的戰略目標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急需加快推動中國金融向交易金融去發展。
(四)積極應用新科技,推動金融創新發展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迎來一個共同的新時代,就是互聯網的新時代。大家知道金融是現代經濟運行的血脈和資源配置的樞紐,金融運行的效率和風險控制的水平,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深刻的影響,必須運用各種相關的先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促進自身的效率和發展。
IT時代,金融的應用水平在全社會里面還是相當領先的。在互聯網新時代沒有到來之前,金融領域的IT水平,大數據積累等各方面還是相當不錯的。但現在信息技術已經從IT時代進入到互聯網的時代,進入一個互聯網自己的新時代,隨著寬帶傳輸、移動互聯、云存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等相關技術的發展,推動互聯網進入了萬事萬物互聯、隨時隨地互聯的新時代,互聯互通、跨界融合正在深刻改變著社會的組織方式和運行模式。
例如,社會資源配置由原來主要以所有權為主導,變成了以使用權為主導。在供需信息可以很好連接的情況下,今天你可能不用買,而是租。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獲取成本,提高利用效率,推動共享經濟的發展,而且將推動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社會分工與合作。其中很多人沒有理解到,互聯網的發展未來五年、十年跟今天有什么不同,很多人都想投互聯網的技術或底層平臺,都想去做大數據、人工智能、社會征信等,但是未來所有人都能做這樣的事情嗎?可能投不起,也維護不了,所以未來這種底層架構要由專業的人去做,做大數據以及征信體系可能也要由專門的人去做,其他人可以分享。
未來社會更多的是共享,是合作,是開放。這可能需要很多人要看清,現在如果聚焦什么都要做,投入很大,但是也可能三五年什么都沒有,同時大家要意識到需求、客戶以及場景已成為商業競爭的基礎和焦點。未來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客戶群,沒有應用的場景去黏住客戶,想在互聯網時代取得競爭的優勢是很難的,而且在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需求方會越來越重要。
與傳統的銀行強調專業和分業經營相比,今天的互聯網已經有所突破,更注重以客戶為中心,以平臺為支撐,不斷擴充客戶服務實現跨界融合、生態發展。原來銀行可能等著客戶上門,但是今天越來越多的金融功能融到實體經濟一體化運行,如果還等著,是來不及的,必須要往前走,從經濟活動里面直接獲取客戶及其信息。如今,第三方支付已經有自己的賬戶和錢包,已經在大量分流銀行業務,而且C端直接融到實體經濟里面,整體的獲客成本比金融機構低得多。其次,認知客戶的維度要全,效率要高,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未來要獲得需求、認知客戶,控制風險都很難,怎么與其競爭?當然這還有監管的問題,在有的國家,規定第三方支付只是通道,不能建立賬戶或者錢包。如果僅僅是通道,那就沒有對金融機構的太大影響,但我們現在已經改變了,而且根據此種情況分了不同賬戶的等級,實施不同的監管,個人認為這是很好的,這種趨勢可能回不去了,大家只能往前走。所以未來的趨勢可能就是要開放,要合作。不論是互聯網平臺公司,還是專業做Fintech服務的企業,以及傳統金融機構,不要什么都想自己做,總想天下通吃,而是要積極尋找合作伙伴。
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即金融融入實體經濟一體化、自動化運行,金融發展的軌跡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從有金融開始,金融一直朝著專業化、獨立化的方向邁進,逐步形成一個“虛擬經濟”的概念,跟“實體經濟”對應,但如今越來越多的金融功能開始融入到實體經濟一體化運行,金融開始脫虛向實,這是金融發展軌跡一個重大的變化。它會帶來金融的表現形式和運行方式等方面發生重大的變化,所以有人說未來可能沒有銀行或者傳統的金融機構了,但金融的功能是取代不了的,只是其表現形式與運行方式會發生深刻的變化。
由于種種原因,傳統金融機構目前相對落后于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但是總體來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中國金融彎道超車而言迎來了非常難得的機會,互聯網的應用場景在中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而互聯網互聯互通、跨界融合恰恰可以打破原來很多的壁壘,很多的邊界,推動深化改革,創造出比原本非常開放的市場更大的價值,這是中國互聯網應用極具潛力,獨具優勢的時代,所以不管是中國,還是中國金融都要積極的去擁抱新的技術,擁抱互聯網,轉型求發展。
為什么強調這個呢?目前在新技術應用方面,有好的一面,但是也帶來若干的問題,產生了很多風險,甚至已經大肆操作去中心化的高度匿名的完全是網絡內生的“數字貨幣”,把什么是貨幣,貨幣的本質屬性是什么,金融發展的規律或者邏輯是什么,金融的風險底線在哪里等等重要的基礎都模糊了。今天我們所謂的數字貨幣、區塊鏈等熱的不行,但講道理的時候又講不明白,所以這個時候恰恰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態度要積極,但一定要客觀理性,提高認識,增強理性,趨利避害、去偽存真。
例如,一定要準確把握貨幣金融的本質屬性、運行規律和風險底線。金融運用先進技術、必須有利于降低成本、控制風險,促進社會資源更好的配置到需要的地方,創作出更多的價值或財富,并從中獲取合理的收益,而不能僅僅為了自身獲取更多的收益而損壞社會利益。P2P也好,眾籌也好,各種虛擬幣也好,最后的結果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對此我們要回味一下到底什么是金融?什么是貨幣?一定要搞清楚。
其次,隨著互聯網等信息科技迅速發展,要準確把握其發展方向和規律,特別是要掌握互聯網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特點,未來大家不要想著什么東西都自己做,大而全、小而全是不符合互聯網發展方向的。在這里,我要告訴大家再大的企業未來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做是危險的,過度的壟斷一定會遭到制裁。
在這些方面,要在準確把握本質的基礎上切實加強新技術應用的監管,監管上還要跟上來。既要控制風險,也要鼓勵創新,當前尤其對數字貨幣、區塊鏈,包括央行主導的數字貨幣這樣的一些熱點問題要客觀、理性的對待,要盡快找準其本源、本質。
再次,金融科技的發展不能停留在實驗室、聚焦于資本運作,而是必須能夠解決我們現實的問題。比如說區塊鏈,如今熱的不行,但不自覺的都是用比特幣的模式在講區塊鏈,大家并不知道比特幣是什么東西,比特幣以區塊鏈的技術作為支持,人為建立了一個純網絡的環境,運行的是網絡內生的一種資產——比特幣的資產,所以一開始就可以保證它的真實性、交易的完整性,用區塊鏈的技術保證不出差錯,所謂信任、價值的轉移等等都能解決。但有沒有想過用比特幣這樣一種純封閉的系統,內生的價值資產的設計理念,能不能解決我們的現實問題?其實是很難的。只有技術真正解決了現實的問題,技術才有價值,否則都有可能是曇花一現。
(五)適應新要求、深化金融改革開放。
金融穩定和發展都需要依靠金融改革開放,2018年發展速度上要穩,改革開放要進,著力打造現代金融體系。開啟新征程,建立新金融。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圍繞優化結構、提高效率、控制風險、切實增強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制定和實施好金融戰略,其中尤其要強化國家金融的統籌規劃和協調推進,重點是加快推進金融交易市場的建設和開放,推動金融加快向交易金融推進。
要加快推進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按照同類業務歸口管理,統一運行規則和監管標準,推動金融監管由以牌照和機構監管為主,轉向業務和行為監管為主,劃分職責,明確主體,理順關系,增強監管的科學性、嚴密性、嚴肅性。
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圍繞“一帶一路”新型全球化發展模式的建設,加快設計和推進配套的以人民幣為主導的新型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建設,推動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的深刻改革。
總之,新時代已經帶來,必須加快與之相適應的新金融建設。
【來源:王永利】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