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信補貼反擊到公交支付大戰,巨頭撒錢或許只是為了幫你成長新金融
在剛剛過去的那個周末,移動支付的戰況再次升級。
1月20日開始,微信支付再度加碼投入了新一輪的補貼大戰中,周末的朋友圈截圖都是醬紫的:
根據微信支付的官方說明,從1月20日-2月2日期間的每周六周日,用戶在微信支付的線下合作商戶處使用微信支付付款(金額滿2元),就可以參與“周末搖搖樂”活動,獎品有可能是當筆的免單也可能是是到店紅包,到店紅包可以在下次支付時使用,每人每天可參與三次。
事實上,早在微信支付加碼之前,支付寶紅包已經橫掃線下渠道數月。
“雙十二”本就是螞蟻金服每年主推的線下支付活動,2017年的“雙十二”,伴隨著支付寶對線下付款碼的推廣,以及網上銀行推動的小商戶“多收多賺”計劃,螞蟻金服向線下支付市場砸下10億紅包。
具體方式為,用戶現可以先在商家處掃描二維碼領取紅包,隨后在商戶掃碼支付時可以直接進行抵扣,而商戶根據推廣二維碼紅包的數量可以領取額度不小的返點,因此在推銷時格外賣力。
在此前寫到最近關于移動支付大戰的感受時,我提到過,由于支付寶在二三線城市、甚至小城鎮高度下沉,而這些地區的用戶對于價格高度敏感,因此直觀感受上頗受歡迎。
除了日常消費有支付補貼外,從去年開始,巨頭們紛紛搶占的出行場景也是補貼最為集中的領域。
移動支付巨頭對公交出行場景的布局一覽(馨金融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比如,這個周末剛剛開通掃碼乘車的上海地鐵就迎來了一波補貼高峰。正好在上海出差,我也小小體驗了一把。
繼不用帶銀行卡出門之后,交通卡也可以“退休”了。除了上海以外,許多開通了支付寶、微信、銀聯進行公共出行支付的城市也都開啟了補貼模式,這里列舉幾個比較熱門的城市,大家感受一下。
考慮到這幾個城市地鐵線路的人流量,這個補貼力度著實不小。
2
2018年剛一開年,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開始了新一輪的“三國殺”,美團、京東、百度支付....也在摩拳擦掌。畢竟,對于這場移動支付的主角們來說,這是一場性命攸關的戰役,一次決定能否占據未來的關鍵賽點。
去年,移動支付巨頭們積極布局的出行場景開始進入到大規模的普及和應用階段。曾經因為打車軟件戟戰而間接獲益的移動支付,如今又將通過公共交通完成更大一輪的流量收割和用戶普及。
中金的一份報告顯示,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在2016年分別達到161億人次和1285億人次,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剛性需求將成為掃碼支付在餐飲零售行業之外另一個巨大的應用場景。
根據 2016 年數據,全國每天約4 億人次使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報告認為,這一方面將給微信和支付寶帶來大量的活躍用戶,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將實際用戶與其出行軌跡實現綁定。
之前,我們也曾分析過,搶占移動支付入口更深一層的價值在于,通過這個入口采集的數據成為了互聯網公司、互聯網產品最重要的基礎資產。無論是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層面還是智能投顧、征信風控等業務層面都離不開數據。
這也是為什么各家巨頭對于線下移動支付場景的搶奪愈發激烈的原因,衣、食、住、行,這些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一一被開發和記錄,人們的行為、畫像真的可以被360度無死角的拆解,無所遁形。
3
作為新金融領域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移動支付不僅是最重要的用戶和數據入口,更是一次讓大眾接受新技術和新金融的普及教育。
要不是長期有紅包、免單這種激勵,以及地鐵、買菜這種場景,很難想象我們父母那一輩60后會愿意在手機上綁卡,并且學著掃碼支付。而當這一步邁出之后,他們又很自然地學會了在手機上轉賬、買理財.....
當然,再好的入口也只是第一步,后面如何承接這龐大的流量,如何轉化、運用這些數據才是巨頭與其它競爭者最大的差異。
最近發現,包括支付寶、財付通等巨頭都在暗暗發力基金銷售。一個聚合流量,代銷基金的老業務,似乎又煥發了新的生機。2018年,目測這個領域又將迎來新一輪的競爭。
之前也提到,再小的牌照和業務,一旦與這些超級平臺關聯,所迸發的勢能不容小覷。對于其它基金代銷平臺而言,一旦到基金銷售環節,基本就到了流量轉化的終點。
但對于支付寶和財付通這樣的流量黑洞(能夠吸引海量流量且難以被瓜分的超級平臺)來說,當用戶開始購買基金,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
從一個支付用戶,變為理財用戶;從貨幣基金用戶,變為權益類基金用戶。這是一次用戶的迭代升級,也是這些巨頭圈定用戶、培育用戶的機會。就像當年的余額寶,它成功激活了一大批基礎理財用戶。
移動支付是流量的入口,對于巨頭們來說,這也是對于用戶價值挖掘的開始。
【來源: 馨金融 作者:洪偌馨】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