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無人經濟:其自身存在的邏輯、行為和觀察視角新金融
2017年,無人經濟幾乎成為商業市場上一個最為火爆的商業模式,在亞馬遜Amazon Go線下超市推出半年以后,以國內的無人便利店為代表的新商業模式,正在迎來集體的爆發期。
資本市場是推動無人經濟走向火爆的一個重要推手:7月1日,F5未來商店完成3000萬元A+輪融資;7月3日,繽果盒子宣布完成超過1億元的A輪融資;7月7日,“城家公寓”宣布完成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9月12日,EasyGo獲2000萬元天使輪融資。
其實在這輪資本狂歡中,不乏冒失跟進、莽撞進入的投資,這其實在投資領域也是一種常態,資本的逐利性難免會產生這種莽撞的行為。但是鑒于之前共享等商業模式方面的資本大戰所產生的一些問題,對于無人經濟這個當前所謂的風口而言,我們或許能夠借鑒一下之前的諸如共享經濟這樣的模式,理性考量當前無人經濟存在的一些問題,或許這樣,才是考察無人經濟的一個比較理性的方式。
無人經濟,其實一直存在于我們身邊
無人經濟其實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它一直存在我們周圍。暫不說古代誠信經營的例子,即使在現代,這樣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
例一:廣西南寧市伶俐鎮街頭的“無人報攤”從2013年4月開辦以來,平均每天售出報紙100多份,近3年來已售出10多萬份報紙,極少有丟失的情況。
例二:廣西柳州市融安縣大將鎮東潭村大潭屯有一家誠信柚子店。店里無人看管、沒有監控,甚至柚子也沒有明碼標價,由顧客根據自己的意愿付款。
例三: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十里鄉江口村的一個菜市場中,攤位無人看守,顧客自助挑選、自覺付錢,上百年來市場秩序井然。
例四:2015年,無人成人用品自助服務小店像雨后春筍一樣涌現出來,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出現了很多成人用品無人售賣的小店,消費者進店選擇之后,留錢走人。店主只在有空的時候,進店查看貨物缺漏情況,補足貨物即可。這種無人售賣小店很少發生只拿貨物不留錢的情況。
以上的案例說明了,其實無人經濟這種形式,一直存在我們身邊,只不過沒有像今天一樣,由于各路媒體的宣傳和投資的熱潮涌動,而引起我們的關注。因此,無人經濟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尤其是在商業中,一種早已存在的形式。
2016年12月,亞馬遜在美國西雅圖第七大道推出第一家無人超市Amazon Go。之后,以無人零售為代表的各種無人經濟模式正在成為當前最火的經濟模式。各路資本也在2017年上半年攪動市場,無人經濟的各種模式,也就是在這半年的時間內,得到資本的充足給養。我們可將2017年看成是無人經濟的發展元年。當我們考察經過資本補血的無人經濟的特點的時候,有必要將2017年之前的無人經濟特點進行一個分析,進而考察一下傳統的無人經濟所表現出的一些特點。
那么在此之前的無人經濟,表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呢:
1、小區域化。2016年之前的無人經濟基本上集中在縣域一級,更多的是集中在村一級,鄉村的熟人經濟提高了違反無人零售默認的誠信規則的成本。在這種成本制約下,使得這種無人售賣的方式以無人貨攤、無人菜市場、無人報攤的具體模式,在縣、鄉鎮、村一級存在;
2、商品成本低。很多無人貨攤商品成本都比較低,比如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報攤、蔬菜。即使出現了拿貨不給錢的情況,但是只要數量不大,因此對于走量的出售者來說,這個損失也不算太大,或者這個損失也可以通過大量出貨得到彌補。
3、方式新鮮。無人貨攤這種方式是比較新鮮的,能在一段時間內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基于這種新鮮感,消費者在體驗的時候,基于周圍體驗者的關注度高,一般不會公然違反這種規則;另外就是,消費者在進行先期體驗的時候,也不會馬上做出違反這種規則的舉動。因為新事物的出現,消費者并不知道因其一時沖動違反這種規則可能會給他自身帶來什么樣的成本。因此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遵守著無人售賣的規則:拿貨、留錢、走人。
4、流程簡單。傳統的無人貨攤這種形式,購買流程還是非常簡單的,基本上分為選貨、拿貨、留錢、走人這幾個過程。對于體驗的要求不是很高(畢竟是貨攤的形式)。稍微復雜一點的,就是找零。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還是需要顧客自備零錢的。
因此,當我們考察2017年之前所謂的無人經濟的時候,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消費者對于無人經濟附著的誠信規則的遵守,但是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之所以這種無人經濟能夠在一些地方生根發芽,有的甚至延續了好幾百年,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上面的四個重要特點導致的。
也就是說,一旦無人經濟的區域放大、或者商品的價值高一些(比如說金飾品、或者是一些便攜的日用品、或者是一些電子產品)、抑或是無人經營的周期長一些,那么這種無人經濟就極有可能崩塌,對于所謂的新規則的遵守可能馬上就會被破壞掉。
市面上其實已經很多這樣的報道:
例一:重慶洋人街里設有幾個無人守候的誠信攤,游人可投一元錢自取礦泉水,全靠自覺。2月1日,一位網友卻看到,一輛私家車上的乘客趁著堵車,從誠信攤上抱走5瓶礦泉水卻沒付錢。
例二:12月9日,網友“番茄吵蛋蛋蛋黃派”在微博反映:一個售貨攤被盜,攤主氣憤地貼出了一張題為《大三學姐的戰斗雞你也敢偷!》的“譴責書”。原來,一位路人只留下5毛錢,就拿走了她一只價值10元的“戰斗雞”。
例三:2月19日早3點多鐘,長春,一年輕男子在天地十二坊一家成人用品無人售貨店盜竊,在打砸自動售貨機器一番后未能將錢財盜走,轉而將兩個柜門內的“充氣娃娃”和一套空姐制服盜走。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無人經濟的蓬勃發展,需要誠信規則的建立,而這種誠信規則的遵守,絕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道德自律,還需要好的體驗——流程越簡單,體驗達到極致的概率就越高。而無人經濟的建立,需要完善的流程。傳統無人經濟為什么能夠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流程非常完善,盡管這個流程比較簡單。當前無人經濟還沒有達到這種完善的程度,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流程要求非常高,另外還有就是流程非常復雜,難以達到體驗要求的那種程度。
當前火爆市場的無人經濟,是對傳統無人經濟痛點的有效嘗試
2017年,無人經濟火爆市場,對所謂的黑科技的運用,讓無人經濟能夠在更大的區域、更多的商品種類和更高的商品價值方面得到擴展。人像識別、商品識別、自助支付、大數據分析、IOT(物聯網)、區塊鏈等集成的“黑科技”系統,讓無人經濟的發展一日千里。也就是說,從消費者進店選擇商品,到支付完成出店這樣一個全流程的購物體驗,背后的基礎設施都是運用技術來進行支撐的。以至于很多媒體在形容無人消費的時候,都用了“炫酷”這樣的詞匯來描述整個消費流程。
其實,對于較為簡單流程而言,這種體驗是完全可以用技術實現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傳統無人貨攤這種形式。但是對于復雜的體驗而言,技術的運用,就要通過不斷的進行技術升級和技術優化來實現,這樣的過程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對于簡單的流程來說,技術作為無人經濟的基礎支撐,其實已經非常完善了,也就是說,簡單的流程體驗,所涉及到的技術,已經足夠支撐消費者一般的購物體驗了。例如,據亞馬遜官網介紹,Amazon Go采用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傳感器、圖像分析和深度學習技術,和其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的一樣。在應用于無人零售店時,只需針對性進行開發和優化而已,增加的研發成本相對較低。
簡單的流程,比如直接拿貨、支付、走人,只需要備點貨,弄個二維碼掃描付款就可以了,流程簡單,涉及到的技術也很簡單。傳統時代的無人經濟基本上和這個差不多,只不過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例如直接零錢現金交易、不需要什么支付科技)。簡單的流程體驗相對簡單。
但是對于復雜的體驗而言,無人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從顧客的角度而言,顧客要實現選貨、買貨、物流、退貨、代收、換貨、商品性能知曉等等,都需要強大的技術進行支撐;從防盜的角度而言,要進行監控,畢竟區域擴大了,人們處于一個陌生的彼此不相識的環境中,偷盜帶來的成本較低,小區域的誠信成本的約束規則就不存在了;從商品的保存方面而言,要實現環境的監測;對于顧客的消費習慣的感知,例如消費者的眼光停留、選貨路徑、選貨時的面部表情等等,都需要進行數據分析。也就是說,只有將所有的所謂的黑科技進行組合、優化、迭代、升級,產生出一套適合公司特色的無人售賣智能系統,才能更好地將顧客的消費體驗推到一個好一點的狀態。還需要考慮的是,顧客的個性化以及消費行為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只有這些問題解決了,無人經濟或許才會走出一條比較寬廣的道路。
現代無人經濟,本質上是將傳統無人經濟的范圍擴大了,無論是地域、還是消費的流程、或是帶來的對于消費者的消費體驗,都得到了擴大、延長和提升。不僅解決了傳統無人經濟的痛點,而且還向無人經濟的全產業進行資源整合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當前的無人經濟,基本上還是處于拆解傳統產業鏈條環節的階段
當前市場上的無人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拆解傳統。所謂的拆解傳統,就是將傳統的產業鏈條中的某個環節獨立出來,通過技術的配備,進行無人化。例如菜市場,按照一般的邏輯,傳統的菜市場包含蔬菜、果品、生鮮、肉類等,每一種專門經營某個品類的攤位,都有自己獨特的一種操作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攤位,并且提供對應的服務。
例如一個消費者要到肉攤買點肉,需要買什么肉,是肋骨、豬腿肉還是攤主事先處理好的豬排,都可以經過當面的交流,由攤主當面進行切割等一系列的操作,然后顧客支付拿貨離開。但是在無人商店中,除非肉類的各種品類(肋排、豬腿肉、豬排等)和標準(例如豬排的大小、形狀,肋排切割的塊狀大小)已經是非常齊全了,否則很難滿足顧客的個性化要求,而在傳統的菜市場中,顧客的個性化要求都可以和攤主通過非常高效和直接的交流予以滿足。那么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無人商店就要考慮通過技術的方式,來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選擇。例如事先通過擺置全品類的豬排來讓顧客選擇。這一點很難做到,畢竟客戶的個性化選擇是一個非常非標的東西;還有一種是通過技術的手段,例如通過監控的方式來長期分析客戶的消費習慣,通過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而有針對性的擺置顧客可能要選擇的肉類品類。但是這一點也不能全部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因為大數據的分析只能是提高精確定位顧客選擇性習慣的可能性,而不能完全保證消費者的行為帶來的不確定性;還有一種是用人工智能,例如使用機器人來代替攤主,但是這種做法一來增加成本(傳統零售時代,雇傭服務員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二來機器人也不能完全替代攤主,也就不能有效滿足顧客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再比如,消費者到菜市場買點生鮮產品,傳統的菜市場,生鮮攤主是會提供生鮮處理服務的,但是在當前的無人店鋪中,這種服務基本上很難滿足。
因此,在當前的無人零售店中,放置的都是一些休閑零食、飲料、日用品等易于保存的商品,也就是說,全品類的商品覆蓋還遠遠沒有做到。這也是當前無人零售一個比較大的痛點。
如果我們將傳統的菜市場看成是一個全產業鏈條,里面的服務其實已經非常完善了。而當前的無人零售店,選取的都是傳統菜市場全品類商品中的部分商品進行售賣,提供的服務也都是部分的服務,例如商品展示、支付、部分的處理服務(例如等待打包、付款等),對于復雜的服務,現在的技術手段還難以跟上。因此,當下無人經濟的發展,也可以說將目光注目于傳統全產業鏈,通過將傳統產業鏈中可以無人化的環節拆解出來,進而投入科技力量予以完善,最終盡量做到提升體驗。例如,對于支付這一環節,采用掃碼付、閃付、刷臉支付等方式,盡量將支付做到極致;還有比如對于商品配貨,采用感知技術,盡量能夠及時配貨。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感覺到無人經濟時代,科技是如此“炫酷”。很大一個原因在于,當無人經濟覆蓋不了全產業鏈的時候,通過對產業鏈某個環節的技術賦能,來最大可能的提升某個環節的極致體驗,以此帶來流量——這也是當下無人經濟不得不進行的一項工作——這是一種必然,或許也是一種無奈。
以無人零售為代表的無人經濟商業模式,是純線上社群經濟在線下的拓展
如果說共享經濟是商業對于最后一公里的嘗試,那么,無人經濟可以說是對于商業最后一米的嘗試。與人的距離越近,體驗等要求就越高。
零售作為與人們生活最為緊密的行業,無人零售的興起,當然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當前,無人零售店中的視覺設備及處理系統、動態Wi-Fi追蹤、遍布店內的傳感器還有客流分析等技術系統,對于精準定位人群消費路徑、精準分析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提供消費者消費的行為報告,都提供了技術方面的基礎支撐。也可以說,商家為了進行更好地營銷,最終更好地提升消費者在最后一米的體驗度,不得不采用技術這種所謂的黑科技來進行背后基礎設施的搭建。
以上零售行業的黑科技的應用,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零售行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社群經濟。而社群涉及到的社交,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都可以用來定位消費者的行為。
人的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產生基于情感的判斷,也就是說,當消費者在進行某一項事情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基于情感方面的主觀評價。美國的加來道雄在《心靈的未來》一書中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人工智能研究者開始認識到情感可能是人類意識的關鍵。像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博士這樣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的)前額葉(負責理性思維)與情感中樞(例如邊緣系統)的連接發生損壞時,病人就不能進行價值判斷。即使進行最簡單的決策(買什么東西,什么時候約會,用什么顏色的筆),他們都會陷入癱瘓,因為每件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具有相同的價值。因此,情感并不是什么無關緊要的奢侈品,它有著絕對的重要性,沒有情感,機器人就無法確定什么是重要的和什么不是。所以,情感現在不再居于人工智能研究的邊緣,而是占據了中心地位。”
社群是一種最容易產生情感的一種交往方式,不同的社群具有不同的交往規則、有著基本上相同的交往意識,成員之間有一種一致的行為規范和比較持續的互動關系,最終產生一種一致的行動能力。比如各種各樣的社交APP(很多APP可以看做是一種社交的大平臺,然后在APP中分類,進而根據一些更加細化的規則,設置出更多的小平臺。例如微信是一個社交的大平臺,但是根據不同的目的規則,里面還可以設置出很多基于不同目的的群)。
社群經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吳曉波頻道、邏輯思維,這些社群通過共同的價值觀凝聚在一起,凝聚的前提是輸出產品,這些產品就是各種內容,比如說認知方面的內容。但是零售的輸出的產品都是有形的商品。社群經濟能發展起來,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通過一些數據分析,來凝聚粉絲,生產定向內容(產品)。無人零售運用了那么多的科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基于共同價值觀(或者情感)的購買行為,需要用眾多的先進技術來量化、來體現,而且由于所生產的內容標的是實體產品,更是需要技術的東西予以銜接首尾(價值觀或情感是首、購買產品是尾),因此零售行業的黑科技運用,是要顧及兩方面的,這和網上單純的生產虛擬內容的社群經濟是不同的。
從這點來說,零售經濟就是一種社群經濟,第一:零售是離我們日常生活最近的行業,關系著我們每個人的吃喝拉撒,與人的鏈接最為緊密;第二、零售店代替了原來傳統的小賣鋪,但是卻具有原來小賣鋪鏈接社區的功能;第三、人們在零售的環境中產生的行為,是人的行為最好、最真實的一種體現。
因此,零售既有互動、又有產品,通過眾多所謂黑科技的應用,不僅能夠通過數據的大量分析,定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還可以用來分析這些購買行為背后隱匿著的情感。而這些特點,都是社群經濟的一種較為直觀的反映。
因此我們可以說,以無人零售為代表的無人經濟商業模式,是純線上社群經濟在線下的拓展,是社群經濟的一種線下變體。
現在談論無人經濟將會導致大量失業,本身是一個偽命題
當前市場上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思考的文章,認為無人經濟的出現將使得大量原先依附于傳統行業、但卻被無人經濟革新的行業工人失業,也確實有很多數據說明了這種趨勢。例如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報告表明,美國大約47%的工作因為機器認知技術自動化而變得岌岌可危;還有的報道也顯示出人們對于機器人代替人工的擔心。例如,2013年12月22日,浙江民營企業聯合發展會和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簽署了《機器人產業應用合作協議》,計劃在5年內實施“機器換人555推進計劃”,力爭到2017年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從業人員數比2013年下降50%,相當于減少勞動用工20萬人以上。
我們也聽到了很多來自于機器人代替人工的實例,僅僅在2015年,很多關于機器人的新聞就攪動了人們的神經:騰訊推出了寫稿子的機器人,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就完成一篇稿件;德國發明了砌墻機,一天就可以蓋一棟樓房;還是德國的新聞,德國自動化屠宰場,一條屠宰線每小時屠宰6000只雞。至于機器人服務員提供的用餐服務,更是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因為當前無人經濟的基礎設施是技術,所以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讓很多人有了失業的可能。但是當前的無人經濟還停留在對傳統產業鏈某個環節的改造階段(我們可以稱之為無人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對于傳統產業全鏈條式的全部無人化改造,其結果是否會實現,還是有待商榷的。畢竟這個全產業鏈條式的全部改造是否必要這是一個問題,而且機器本身不具有人的行為的不確定性,有些工作是一定需要人員參與才能完成的。所以在這個初級階段就開始談論無人經濟讓大量人員下崗的問題,或許是不具有邏輯性的。
另外還有就是,市場上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量化的說明當機器人應用到某個行業的時候,那些被替代的人員,在離開傳統的工作崗位之后,到底選擇了怎樣的崗位?或者到底通過什么樣的自身機制和市場機制,讓他最終走上了被替換之后的、現在的工作崗位,這個流程(或者說是心路歷程)到底是怎樣的?在這些研究還沒有充分完善的時候,現在就說機器人要代替傳統的人工工作,這個論斷是不適宜的。
況且,一些工作注定要被代替的時候,一定會有一種機制,會將這些傳統的東西或多或少的保存下來、傳統的人員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安置”——當然這個安置是指重新適用在新的、或許新創造出來的崗位上。例如,社會曾經存在一些補碗、剪紙、繡、釀酒等傳統的技藝,當被工業化替代之后,掌握這些的技藝的人員,就成為了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置,就是社會機制對于這些所謂的失業人員的一種配置。
因此,當我們考察機器人能夠代替傳統工作的時候,有必要秉承這樣一種觀念:一定會有因為產業轉移而帶來的對于新工作崗位的創造過程的出現。產業崗位代替的過程,一定是一個產業結構重塑的過程,或者是一個新產業崛起的過程。而非僅僅是一個代替或者不代替的非此即彼的過程。
況且,產業轉移的過程,不一定非得用經濟效益來考量。
因此,現在談論無人經濟將導致大量人員失業,是一個偽命題——盡管機器導致失業未來也不會出現。
結語
無人經濟是當下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其實從本質上講,這種經濟模式和之前的O2O模式、共享經濟、社群經濟,都處于一個邏輯層面上,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去看待。資本狂炒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之前的很多經濟模式都出現過資本狂炒的現象——這也是資本的一種理性現象。我們應該以更為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這種經濟模式,進而為我們理性審視一些商業模式,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習慣視角。
【來源:陳虎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