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與 BAT 的“三國殺” 新金融
一輛藍綠色車身、上面噴繪著百度 "Apollo" ( 阿波羅 ) 字樣的無人駕駛掃地車靜靜地停在路邊。一位蹬著三輪車的環衛老大爺路過,被車子吸引而駐足觀望。
這位老大爺很可能不知道 "Apollo" 無人駕駛車是百度研發的,也不會知道這款車在此展出的意義何在,更不會知道,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他的工作就要被這輛看起來有點奇怪,還沒有駕駛員的車所取代。
造車新勢力的涌入,讓資本在汽車產業鏈上的戰火從后市場逐漸燒到了前端制造領域。繼騰訊投資蔚來、百度投資威馬之后,阿里巴巴也在日前正式入局新造車公司小鵬汽車。
2018 年,BAT 在汽車領域的全面廝殺正式拉開帷幕。
百度:打造汽車工業的安卓
兩周前的雄安新區,百度 Apollo 召開了第一屆理事會會議。會議現場,百度 Apollo 帶來了與合作伙伴戴姆勒、福特、奇瑞、北汽、長城、金龍等共同推出的 10 款智能汽車。
百度 CEO 李彥宏已經將百度無人駕駛車的量產時間表,從此前的 2019 年提前至 2018 年的下半年。按照李彥宏的說法," 百度計劃在 2018 年 7 月底,與金龍客車實現無人駕駛小巴車的小規模量產 ; 在 2019 年與江淮生產基于 Apollo 的自動駕駛汽車、與北汽在同年生產基于 Apollo 的 L3 自動駕駛汽車 ;2020 年與奇瑞共同推出無人車 "。
百度在汽車領域的布局從二手車電商、網約車、地圖、智慧物流到后市場,幾乎已經覆蓋了全產業鏈,但事實上,從目前來看,這兩年來,其在這一領域的戰略重心基本上已經完全轉移至 AI 人工智能領域。眾所周知,AI 現在已經成為百度的核心戰略,而 AI 最大的應用場景一個是家,一個是車。立志于把握未來這最大的應用場景,百度在 2017 年 4 月推出了 Apollo 平臺。通過這個智能駕駛平臺,百度表示將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個開放、完整、安全的軟件平臺,幫助它們結合車輛和硬件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
"Apollo 將是汽車工業的新里程碑 , 是汽車工業的安卓 , 又比安卓更加開放、能量更強。" 在今年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百度董事會副主席、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向外界描繪了 Apollo 生態的宏大愿景。
百度 Apollo 想要做未來汽車大腦的意圖十分明顯。比如已經發布的 Apollo 1.0 系統,就可以為全球開發者提供向自動駕駛領域進發的全套 " 裝備 ":高效易擴展的架構,完備易操作的參考車輛和硬件、一鍵式安裝運行的軟件模組及完備的離線和在線開發調試工具。
在大會期間,現場展示了美國自動駕駛新銳企業 AutonomouStuff 借助 Apollo 1.0 系統搭建的自動駕駛系統。僅用了 3 天時間,AutonomouStuff 改裝的循跡自動駕駛車就可以自動完成諸如 "8" 字繞樁這樣的高難度動作。
從目前來看,百度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技術整合和落地規劃顯然已經走在了前列。除了雄安新區,還有保定、蕪湖、重慶兩江新區、北京亦莊開發區、上海汽車城都在做類似的合作。
雖然 Apollo 有如此多的合作伙伴,但從目前來看,無人駕駛還處于起步階段,所謂的平臺化合作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并不具有非此不可的約束力。百度 Apollo 需要有一個深度綁定的樣本,在底層架構上實現開放性的合作,去落地商業化應用。
投資蔚來之后,百度又在日前宣布投資威馬汽車,其目標在于將百度與威馬汽車的合作打造成一個案例,推廣給汽車廠家。初期的具體內容包括,未來威馬汽車可以給用戶提供遠程召回、自動尋找停車位服務,幫助用戶節省大量時間。
阿里:瞄準泛場景服務
百度搭建 Apollo 開放平臺與阿里和上汽聯手,組建斑馬科技的思路非常接近。阿里在汽車領域的產業鏈上也有豐富的布局,涉足前端的新車銷售到二手車以及后市場的維修保養等各個環節,但這些布局更傾向于投資而非戰略合作。真正讓業內重視到阿里在汽車領域開始 " 玩真的 " 是 2016 年 7 月 6 日,上汽與阿里聯手打造的業內首款互聯網 SUV 榮威 RX5 的發布,以及此后的熱銷。
這款互聯網汽車在硬件上與其余車輛沒什么不同,使它變得智能并具備不斷迭代能力的是其搭載的阿里 AliOS ( 原名 YunOS for Auto ) 系統。這一系統是 2015 年 3 月份,上汽和阿里各持有 50% 的股份,締約發起的 10 億元互聯網汽車產業基金之下,成立的合資公司斑馬科技所提供。
正如百度 Apollo 一樣,上汽和阿里旗下的斑馬科技也希望給車企提供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匹配上這套系統,所有的車都可以由冰冷的機器變成溫情脈脈的友人。" 舉個例子,你現在要開車去學校,去學校的途中通常會買一杯咖啡,系統就會用一個卡片把買咖啡的事情彈出來。你可以理會它,也可以不理會它,5 秒鐘或者 10 秒鐘它就會消失。" 施雪松說。而如果你車內的燃油不足,系統會在你途經的地方,為你匹配最方便的加油站,然后 " 詢問 " 是否需要去此地加油。在加油完成之后,你可以選擇用支付寶付款。
" 完全是基于場景,讓服務找你。這已經不是本地機器所能完成,是由云端的大量計算去完成,而且是跟用戶在互聯網生態里的個人標簽關聯。" 施雪松說。與百度執著于技術、希望占取未來技術的制高點不同,阿里在產業鏈上的布局一切都是從自身的資源出發,關注的是汽車與現有產業鏈資源的牽手和連接。結合語音技術、人臉識別等提升用戶駕乘體驗,同時加載豐富的第三方服務,比如阿里系的支付、娛樂、地圖、生活等服務,同時,將阿里的線上流量和汽車產業鏈上的線下資源聯系在一起。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說未來汽車 80% 與交通無關也出于這個思路。
AliOS 是目前阿里在大力推薦的系統,但這只是一個介質,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用這套系統來進行云端運算,產生的數據能不能流動,能不能通過這些數據,為車主提供場景式的服務 ? 阿里之所以能做到,關鍵在于背后的資源和基于人的長期有效的數據積淀。
與上汽合作只是一個開端,用施雪松的話來說,榮威 RX5 是上汽和阿里打造的一個樣本,有了這個成功的樣本,再談開放,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進來。可以看到的是,在上汽之后,神龍、福特都和阿里展開了深度的合作。
騰訊:傾心資本運作,避讓風險
相較于雄心勃勃打造無人車的百度,以及與上汽合作的阿里巴巴,騰訊這家互聯網巨頭似乎更傾向于通過資本運作的手段,加入新能源造車這一產業浪潮。
2015 年 3 月,騰訊與富士康、和諧汽車在鄭州簽署了《關于 " 互聯網 + 智慧互聯網電動汽車 " 的戰略框架協議》,宣布三方將按照 3:3 ∶ 4 的比例共同投資 10 億元,打造新一代智能電動汽車。但沒過多久,騰訊就低調地退出了這一聯盟。有分析人士認為,騰訊退出的一大關鍵原因在于,造車是一項對資金需求量極大、回報周期非常長,并且還極有可能失敗的嘗試,騰訊顯然是不愿意冒此風險。
這也與其一貫的投資風格有關。有數據統計,2016 年騰訊投資 75 個項目,阿里投資 37 個項目 ;2017 年騰訊投資 113 個項目,阿里投資 45 個項目,從數量上來看騰訊絕對碾壓阿里。而從輪次上來看,2017 年騰訊側重 C 輪及以前項目占 56%; 阿里 E 輪以后投資占 59%。相比于阿里,騰訊希望通過流量和資本優勢快速扶持現有優勢企業,借以實現企業快速成長、上市及實現資本成長,獲得資金回流和良性循環。
雖然從造車聯盟中退出,但騰訊在 2015 年 5 月就投資了蔚來汽車,這是一家在業內看來成功概率相對較高的頭部新造車公司 ; 今年上半年騰訊又以 17.78 億美元收購了特斯拉 5% 的股份,成為其第五大股東,特斯拉也是現今業內認為電動車初創公司中最成功的一家。2017 年 9 月,騰訊公司領投了生產電動飛行汽車的德國航空公司 Lilium。在產業鏈上,騰訊投資了滴滴,后者是出行巨頭,同時已在布局無人車、投資人人車切入二手車交易。但從目前來看,騰訊對于投資的公司在業務上的整合和把控暫時還沒有深度體現。
漸進式的商業化未來
百度想要成為未來汽車的大腦,而阿里則是要通過自己的系統,來將人、車、生活連接成一個巨大的場景式消費網絡,實現資源變現。與騰訊相比,前兩者的商業變現都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對于阿里來說,其難度在于 " 用戶體驗 ",是否能夠真正地將線上線下無縫對接,是否能夠讓阿里的整個數據和支付、交易系統都深入到每一個消費場景,實現無縫對接。對于百度來說,挑戰就更大。無人駕駛還處于起步階段,技術實現尚需時日,按照各汽車公司提出的時間表,要實現全然的自動駕駛,至少要在 2025 年之后,在技術實現之前,需要不斷的高額資金投入。
雖然考驗重重,但百度確實已經走在前列,并成為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中,最有希望從未來智能汽車市場分羹的企業。但是,在商業變現方面,更多人持觀望態度。全球管理咨詢公司 Navigant 此前發布了一份自動駕駛榜單,按照 " 誰能用自動駕駛技術賺到錢誰贏 " 的原則,百度剛好排在了最后一位。即便成為了汽車大腦,百度的技術落地依然還是要靠車企。與后者合作的 " 甜蜜 " 程度,以及加入平臺的玩家數量和規模,都直接影響著百度在這一領域的盈利節奏。
百度想做自動駕駛領域的 Android,但自動駕駛系統也遠比手機操作系統復雜太多,環節更多、機會更多、麻煩更多。Android 成功的背后與技術產品、裝機量、開發者數量都是綁在一起的。陸奇說:" 汽車行業的量和互聯網行業比較像,沒有量就沒有一切,有了量才有足夠的數據,有了足夠的數據,量產車才能不斷地提升、迭代,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
國際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預測,無人駕駛汽車到 2025 年可以產生 2000 億至 1.9 萬億美元的產值。
來源:ZAKER 作者:第一財經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