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年融資超2200億 監管層三路徑治理“堰塞湖”新金融
較往年更大的融資規模和上市企業數量背后,無疑是監管層對過去擬IPO堆積而成的堰塞湖效應治理的見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監管層在2017年全年通過優化審核流程、嚴化審核執行、敦促上會進度三個維度對IPO審核機制進行了調校。種種動向帶給IPO企業帶來的結果,正是審核排隊周期的縮短、整體過會率的下降以及“帶病上會”沖動的大幅下降。
堰塞湖治理術
全年2000億級IPO融資規模顯然與證監會對審核過程中堰塞湖的治理有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證監會對堰塞湖的治理也并非一蹴而就。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年初證監會對IPO過程的治理主要體現在簡化發行流程上。
“當時的一個方向是簡化不必要的審核程序,比如過去審核中的反饋意見就能反饋好幾次,企業和會里之間往來幾次時間就會拖很久,但后來一個新的要求是相關反饋意見盡量一次反饋完成。”上述人士透露。
這一趨勢下,一些企業不斷創出排隊時間最短記錄。例如11月20日過會的春秋電子排隊僅238天。
但是,審核速度加快沒有影響IPO企業質量。一方面,證監會多次組織力量針對排隊企業開啟現場核查;另一方面,發審會的從嚴審核也讓過會率和被否企業家數直線上升。
根據WIND統計,被否IPO企業數量和否決率都較去年出現大幅上升。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28日,全年否決率達17.95%,是2016年的2.62倍;被否企業達86家,是2016年的4.78倍。低過會率更是讓11月底出現了同日上會的3家企業全部被否的景象。
面對發審會的收緊與過會率的下降,“怕打針”現象也在一些過會信心不足的企業上出現——一些擬IPO企業試圖以各種方法拖延上會節奏,有的拖延回復反饋意見時間,有的甚至利用規則主動中止審查。
如果說過去的堰塞湖是因為擬IPO企業擔心排隊時間過長而懷有“先上車、再補票”一窩蜂心理作祟;那么在不少擬IPO企業因躲避“從嚴審核”而堆積在發審會門前時,新的堰塞湖再次出現;據上述人士透露,截至11月底存在該類問題的企業數量達200家。
對此,證監會再度通過兩項監管問答紓解因IPO企業上述主觀因素而帶來的新堰塞湖,進一步規范審核程序的嚴肅性;一方面對超期不報或拖延上會的企業采取行政監管措施和現場檢查;另一方面,對中止審查的標準進行細化,嚴禁企業隨意中止審查流程。
至此,證監會先后從頭部(簡化、優化審核程序)、中部(抽查核查、從嚴審核)、尾部(整治上會“拖延癥”)三條路徑實現了IPO堰塞湖治理的閉環。
預期管理起效
在業內人士來看,紓解堰塞湖的核心作用,是扭轉IPO生態的預期。
“關鍵要讓發行人、保薦機構的認識有所扭轉,讓其不敢帶病申報、搶跑申報或者無視審核紀律拖延上會。”上述人士稱,“這一趨勢改變了IPO的預期,讓這些企業認識到企業規范性、盈利性比程序上的早晚更重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部分承銷機構已在醞釀進一步提高、細化IPO項目的立項及申報標準,并更加重視項目的可培育型。
“我們正在研究進一步提高IPO項目的立項標準,提高立項門檻,被否代價高,而且項目過多會對自身品牌有影響。”12月25日,上海一家投行保代表示,“目前考慮調整的除了財務標準外,還根據目前上會情況增加負面清單。”
前述投行保代認為,當前企業在IPO申報上不應有“窗口心理”,2017年形成的IPO發審環境將在2018年延續。
IPO的種種規范或許也并不是發審體制改革的終點。
12月21日,證監會黨會擴大會議指出,要“加快推進發行制度改革”。
“根據具體情況和市場變化,不排除IPO發審還會有一定的調整完善空間,但從嚴審核、嚴肅審核程序的大方向是不變的。”上述投行保代稱。
【來源:金評媒】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