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審核尺度全面從嚴 明年新股發行或放緩新金融
而這背后審核邏輯已經發生變化。今年前三季度,業內分析IPO審核方向多為業績真實性、凈利潤3000萬隱形紅線、獨立性,而隨著IPO上會被否率驟升甚至出現單日IPO審核零過會現象,發審委新審核邏輯再度引發業內討論。有券商投行人士認為,新任發審委在關注申請材料真實性、業績可持續性、獨立性等基礎上,強化了內控規范性的審查,進行全方位嚴格審核。
隨著IPO審核趨嚴,今年11月份開始,證監會下發IPO批文數量也由此前的每批次9家左右下降至5家左右。“每周被否數量增加,過會的庫存減少。”有業內人士同時稱,目前監管層希望問題IPO公司能主動撤回材料,中介機構需要把好首道關口。
對于2018年的IPO展望,多方業內人士認為,明年將會繼續貫徹全面從嚴的審核邏輯,預計2018年A股市場新股發行將會適度放緩。
審核尺度全面從嚴
IPO上會被否率上升貫穿2017年始終,在今年下半年顯得尤為明顯,頻頻出現單日IPO上會被否率高的現象,這背后折射的是發審委審核尺度趨嚴。
在今年前三季度,市場關注IPO被否率上升問題時,解讀的發審委審核方向多集中于IPO申請材料真實性、利潤規模(3000萬凈利潤漸成隱形紅線)、獨立性等方面。但是今年10月17日新一任發審委開審之后,出現過“6進1”、“4進1”以及全否的審核結果,市場開始重新解讀“大發審委”的審核邏輯。
一位券商投行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內部控制一直是發行條件之一,但新任發審委上臺之后強化了此方面的審核,當前的發審委審核邏輯是不僅需要申請材料真實性、盈利能力具有可持續性、獨立性等,還需要內控完善、規范及有效性,審核尺度全面從嚴。
監管層的表態也明確了IPO從嚴審核的理念。在第十七屆發審委就職儀式上,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劉士余強調,必須嚴把質量關,防止問題企業帶病申報、蒙混過關。證監會黨委委員、中央紀委駐證監會紀檢組組長王會民也表示,對于不合規的企業,要勇于投否決票。
根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至12月24日,證監會發審委審核的首發公司共有478家,其中375家通過首發審核,81家被否,22家暫緩表決,通過率為78.45%,被否率為16.95%,另有9家取消審核。而2016年全年,發審委審核的首發公司共有270家,其中247家通過首發審核,18家被否,被否率不到7%。
這其中,“大發審委”自10月17日開審至12月24日,共審核了81家公司的IPO申請,其中闖關成功的公司有47家,28家被否,另有6家暫緩表決,過會率為58%,被否率則逾3成。
在發審委的從嚴監管下,擬IPO企業則壓力頗大。一家擬上市的公司負責人稱,目前IPO的嚴審環境下,對于業績的要求較高,對自家公司IPO的成功率并無十足把握。
相較8、9月份,近3個月終止IPO審查的企業激增,共有39家企業撤回IPO申請材料,其中,截至12月21日,12月份有14家公司終止IPO審查。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從嚴監管的環境下,有些企業可能因此萌生退意,預計未來終止審查的企業會逐步增加。
有消息稱,12月20日證監會發行部召開券商通報會提出,保薦機構推薦企業要慎之又慎,對于業績不佳、業績不穩定、報告期存在違法違規的企業,運行一段時間后再申報,拒絕盲目申報卡位,并要求全面梳理在審項目,對于目前不符合要求的申報企業應在2018年元旦前撤回,今后對發現問題企業的保薦機構也將重點關注。
上述投行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了上述消息的真實性。但他透露,目前從合理的商業邏輯上看,保薦機構該申報的還是會繼續申報,否則可能出現項目流失的情況,除非后續有中介機構因為IPO項目被處罰才會有威懾力。
“堰塞湖”即將消失
“今年的IPO打破了市場一跌,IPO就暫停的‘魔咒’,IPO的常態化,是對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持,能夠把市場上的有效資金陸續引導至實體建設、新建項目和技術創業的領域中,這是非常大的收獲。”渤海證券投行總部業務五部總經理王樸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IPO“堰塞湖”現象得到明顯緩解。
今年以來至12月24日,證監會累計向398家公司下發IPO批文,總融資規模不超2176億元,相較去年全年累計有280家公司獲得IPO批文、融資規模不超1843.2億元,分別增長42.14%、18.06%。
根據Wind數據,截至12月24日,今年已有429只新股發行上市,累計融資2255.72億元,相較2016年227只新股融資1496.08億元,上市數量和融資總額分別增長89%、51%。
大量新股密集發行緩解了A股市場常年存在的大批企業排隊問題。
根據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12月4日公布的數據,IPO在審企業數量已由歷史最高點的2016年6月底895家,下降到當前500家左右的水平,其中大多數(約300多家)為2017年新受理企業。預計到2017年底,IPO在審企業將主要為2017年新受理企業,存量企業的排隊時間結構相比以前大為改善。
審核周期大幅縮短,市場預期較以前更加明確。宣昌能表示,2017年,IPO企業從申請受理到完成上市,平均審核周期為1年3個月左右,之前的審核周期則在3年以上。
鑒于監管機構對新股審批力度加大,以及最近的上市申請過會被否的個案,德勤預計2018年A股市場新股發行將會適度放緩。由于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中小制造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在新上市企業數量仍將會是主導A股新股市場的趨勢,2018年將有約320只~380只新股發行,融資額達1700億元~2000億元。
炒新行情降溫
新股發行的背后,總有一批資金隨時準備著參與打新游戲,以收獲“無風險套利”帶來的收益,這在2016年表現得尤為明顯。然而2017年IPO常態化下,新股稀缺性降低,新股上市后的表現并不如以往,網下打新收益率也大幅縮水。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新股發行加速后,事實上已經逐漸接近“注冊制”,一方面,新股發行加速更加有利于實體企業通過證券化而不是通過提升負債來獲得資金,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新股發行將會導致一二級市場的資產價格逐漸接近,套利空間在縮小。
今年上市的429只新股未開板平均漲停板數量為9個,而2016年上市的227只新股這一數據為13個。以新股上市后5日、10日的漲跌幅看,今年上市的股票平均漲幅為44.72%和103.14%,去年上市的股票同期平均漲幅46.16%和124.21%。
監管層也多次表態要堅決打擊炒作次新股等惡性操縱,其中提到“稽查部門堅決查處次新股交易中的各類違法不當行為,旨在引導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理性回歸”。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次新股的價格已經低于上市首日發行價格,也就是說已經“破發”。在今年3月份上市的道道全(002862.SZ)最新股價相較首發價格已經跌去14.38元,今年3月30日上市的得邦照明(603303.SH)和今年1月6日上市的賽托生物(300583.SZ)也均處于“破發”狀態。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