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資本鄭慶生:所有無人模式都是線下空間運營創投
從O2O的商業浪潮開始,直到今天的共享經濟和新零售的大浪,讓我們日益意識到線上和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隨著中國成為移動支付最高滲透率的國家,新的線上線下結合的創新產品層出不窮。互聯網產品的思維方式不斷被運用到線下的生態中。而每一次互聯網產品模式的升級都帶來了線下生活的升級。
鄭慶生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專注于TMT相關的消費、內容、媒體等領域的投資。
首先,城市樣貌驅動互聯網產品模式
一直以來,線下空間結構和線上的產品模式就是互相影響。
以城市為例,如果我們把發達國家的城市和中國的城市相比,中國的城市則是經過更多的設計和規劃產生的,理性改造的因素相對較強。但是全球大部分城市的演化,則相對緩慢,城市格局的差異對隨后產生的互聯網時代具有重大的影響。
我做過一個試驗,走在東京和臺北的社區里,每隔幾個街口就拍一張照片,你會發現,每個街區的景觀非常相似,在馬路兩邊陳列著從面包店到鮮花店,從保險公司到夜校補習的不同店面,同時,城市內部大馬路相對較少,因此在局部形成密度很高、很成熟的社區,人們的生活可以在1平方公里之內完成大部分的功能,非常便利。
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又一個類似的社區結構在更大的范圍內復制,既有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卻常常會導致互聯網和電商的低滲透率。
同時,中國城市的特點相比歐美、日韓等同等人口規模的城市而言,人均密度較高,但是經過規劃之后,街道支持的商業卻相對較少,在同等面積大小的街區中,社區商業功能常常是不足的,城市功能偏弱導致互聯網邊發展邊補充邊完善,這種線下空間的變化變相促進了包括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務的繁榮。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在一種既有被證明有效的模式,往往在技術被突破的時候,既有優勢常常轉變為劣勢,這是歷史上常常出現的故事。
隨著互聯網的二十年繁榮,這種影響力逐漸從線下對線上的影響,反轉了過來。
線下流量紅利
在互聯網的世界里,從門戶時代到微博到微信一波又一波的流量紅利,每一波流量紅利都能催生出若干的大公司,另一方面,流量紅利過了之后,互聯網的獲客成本就不斷的上升,從淘品牌的時代開始,許多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現線下流量的意義,不斷探索線上線下的結合。
線下的空間結構是復雜的,這種復雜提供了很多的用戶交互界面:街頭巷尾、車站、電梯、大堂、辦公室。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名字叫做《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這本書把這種線下空間的復雜寫得非常的清楚。線下模式最重要的特點,則是擁有更多的用戶交互界面,這也就提供了更多產品模式的機會。
最早去探索線下流量紅利的是分眾,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案例。最早的時候二級市場的投資人理解分眾的模式都需要一個過程,站在當時的時間點看,是很難相信這樣一家公司會成為中國的主流媒體公司之一。
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時候,很大的質疑來自于,說大家走進電梯的時候,都在刷手機,誰會看屏幕,事實證明,大家會刷手機,但是也從來沒有落下讓屏幕里面的內容在腦子里留下印象。我很喜歡這種“回到歷史的當時”的感覺,去體會這種反轉,歷史常常幫助我們收集我們自大做出的判斷而又最終發現自己錯誤的那些案例。
隨著我們對線下空間理解的加深,近期,越來越多的線下位置或者說交互界面被創業者發掘出來,像共享單車、無人零售、共享辦公空間、無人貨架、共享打印機、共享按摩椅、共享充電寶,所有的進化都會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而所有的試錯的過程也正是升級過程的一部分,我相信這一升級過程將持續下去。
所有的共享模式和無人模式都伴隨著空間的運營。傳統零售理論在互聯網時代變成了空間運營中的一種而已,今天我們看到的智能新零售終端的鋪設、共享單車的運營、共享商業空間的布局都構成了嶄新的空間運營,各種嶄新的運營方法論(Know How)被創造出來。
任何一種新的方法論對舊的方法論都是向下兼容,最終和舊的方法論合二為一,完成結構上的一種統一。有理由相信,線上線下方法論的徹底融合,會深刻地改變我們對流量、對交互界面、對零售、對空間設計、對認知和行為模式的看法。
線下空間的變化趨勢
當然,如果你問我什么線下位置會是下一個好的位置?作為投資人,我是不知道的,但還是我曾經說過的,互聯網的演進是一場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試驗,什么地方可以被稱為流量紅利?而什么地方是偽模式?所有的位置都是試驗出來的,是屬于宏觀進化的范疇。
非常多的互聯網創業者首先可以通過各種模式辨別閑置空間,并逐步將其填滿,出現各種無人或共享的模式。這些地理位置原本是不值錢的,通過這種方式,也就是為它賦予了價值。這樣推導下來,中國會進化出非常與眾不同的城市社區的樣子。
最終,中國的城市同樣會展現出一個個成熟社區拼圖的樣貌,只是驅動力不來自于傳統的自然演進,而是在互聯網的力量推動下形成的。
在我們投資摩拜單車的案例中,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容易接觸的線下交互界面加上高頻的產品模式的爆發力是多么的驚人,在完全沒有強推廣的情況下,共享單車讓我們幾乎一年重回了自行車大國。
更具象的表現,我認為大量的線下位置是分為功能性和體驗式的,所有功能性的商業實體的地理位置會后退,離開最繁華的街道和線下人流的入口,轉而依靠互聯網的導流。一個基礎的原因,就是因為導流的工作會越來越多地在線上完成,那么到線下,街邊開店的意義就開始衰減。當然這個過程并非絕對,便捷性的需求會讓部分的模式繼續發展。而街邊體驗式的商業實體的比例會大幅度上升。
所有的商業演化都會像流水一樣,最開始沖掉最大的障礙物,然后開始淹沒和填滿每一個細節,互聯網的獲客成本和線下獲客成本會形成一個動態的平衡,而創業者會不斷利用動態中的價差調整不同的產品模式。
在這樣的歷史演化的過程中,任何對于最后終局的談論都為時過早。
總結:
? 線下最大的挑戰是沒有帳戶體系,而線上最大的挑戰是交互界面單一。
? 線下是沒有帳戶體系的流量產品,而線上是沒有行動成本的街道。
? 我們會越來越發現,互聯網不僅是創新經濟,互聯網更是實體經濟。
? 互聯網會深刻地改變城市的面貌。而毫無疑問,中國會再一次走在城市變革的前列。
來源|紅杉匯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