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摩拜都來印度了,可印度連自行車道都沒有!創投
在傳言ofo入印半年后,靴子終于落地。
12月初,ofo宣布在印度泰米爾邦首府金奈投放首批共享單車,不甘落后的摩拜馬上就有了動作。
上周,在印度首都德里,摩拜宣布與當地財團合作,正式進入印度。
中國公司在印度大肆砸錢,印度人已見怪不怪。但此番摩拜、ofo進入西土,這是要念哪本經?印度人也很迷糊。
印度主流媒體《印度斯坦時報》質疑:“共享自行車來了,自行車道在哪里?”
在中國,共享單車成風,是為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痛點。但是在印度,“最后二十公里”都成問題。在德里,公交系統尚屬發達,但在班加羅爾這樣全印第四大城市,高峰時期不說自行車擠不進去,路上連放一雙腳的空間都沒有。
上班高峰期,德里的路況
不過,說摩拜、ofo罔顧印度國情,也言過其實,畢竟人家要的也很簡單 ——一個動聽的印度故事而已。花幾輛自行車的錢,去做一輪國際PR,也不見得就不劃算,何況雙方都在海外跑馬圈地、捉對廝殺。
在中國共享單車入印前,本地企業就擼起袖子開干。在最近一個月,和筆者聊過打算進軍共享單車的印度本土企業,有之前賣手機的,賣廣告的。對了,還有印度最大的打車平臺Ola。
印度共享單車的風口,出乎意料的在2017年雨季后到來。
“曲線”入印
高爾夫球場路橫貫德里南部的古爾岡,延伸10余公里,兩側密布創業公司,大部分在印中資企業也聚集于此。
德里黃線地鐵在此路段共設9站。首期,將有2000輛~3000輛摩拜單車投放在站點附近。
摩拜進軍印度,此前早有信號。11月18日,摩拜在領英上發布消息,招聘人力資源經理。印度人Vibhor Jain出任CEO,而他初展身手,是在簽約會上,招攬了印度最大的房地產集團DLF下屬的基金會。
而高爾夫球場路就是由DLF集團和另一家公司合作開發。
摩拜簽約儀式
12月14日,摩拜和DLF基金會簽署備忘錄。不過,據印度媒體報道, 與DLF基金會簽約的,并非摩拜中國,而是摩拜荷蘭公司。
ofo同樣在印度雄心勃勃。新加坡人DexterSim出任其印度市場負責人。12月初,首批ofo單車已出現在印度金奈街頭。
ofo登陸印度
據國內媒體透露,ofo計劃擴張班加羅爾、艾哈邁達巴德和印多爾。
印度的單車“風口”
中國玩家入印之前,共享單車“風口”就已醞釀多時。
最新的加入者是Yulu,創始人Amit。12月18日,在班加羅爾東部的Embassy科技園區內,TechLink的研究員和他會面時,他還沒從老東家Inmobi的辦公室搬走。
Inmobi是印度最大的移動廣告公司,Amit是其聯合創始人,而Yulu的種子資金,也來自Inmobi。
“為什么會想到創辦共享單車,你看,這外面壓根就沒有騎車的地方?”
Amit沒有回避,他說這確實是個問題。不過,從長遠來看,隨著印度基礎設施的改善,印度也會面臨著和中國同樣的痛點,也就是“最后一公里”通勤。
他還透露,印度的一線城市,像德里、孟買和班加羅爾等,沒有自行車道。反倒是一些二線城市,更有條件推廣。他就計劃把未來的重心放在這些地方。
他還解釋,其實在Embassy科技園區內,好幾千工程師,就住在周圍幾公里的范圍內。自行車是最好的通勤工具。
印度令人頭疼的道路狀況,注定了共享單車不會像在中國一樣,成為普羅大眾的選擇。但是,它在封閉或者半開放空間,譬如高校、科技園區、景區等,依然可能收獲部分用戶。
Ola走的就是這種路線。12月初,印度媒體報道,Ola推出共享單車平臺Ola Pedal,運營初期,它將在大學校園里運行,尤其是是著名的印度理工。
有些印度企業,則瞄上了在中國萎靡不振的共享電單車。由于政策限制,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運營的共享電單車,紛紛下沉到二三線城市。
11月下旬,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云南餐廳,TechLink的研究員碰到來考察市場的Mahesh,他是印度手機品牌Micromax的聯合創始人。
這家老牌手機企業,也有意分共享單車的一杯羹。不過,Mahesh透露,他們認為共享電單車在印度更有市場。
根據印度政府的公開數據,在德里,2015年~2016年間,摩托車登記數量為610萬輛,而汽車登記數量不到一半,約為299萬輛。
在摩托車行駛的距離內,共享電單車顯然比自行車更有競爭力。
印度開始拷貝中國了嗎?
不過,也有平臺果斷放棄了印度。
10月底,Obike的一位員工在赴印度做市場調研前,邀請TechLink的研究員在北京三元橋鳳凰城的咖啡廳聊聊。
Obike是新加坡的第一家共享單車平臺,已在多個國家布點,在東南亞尤其表現出色。印度的市場規模顯然令他們心儀。
在印度的海得拉巴、金奈和班加羅爾考察一周后,Obike決定暫時不進入這個市場。
從市場回報上來說,顯然Obike并無把握。和摩拜、ofo一樣,Obike進入印度,無非也是要講述一個漂亮故事。只是其體量決定,要仔細掂量印度市場的成本。
不過,在追問共享單車是否會在印度水土不服時,不應忽視的是,在印度創業圈的新氣候——越來越多的印度創業者開始拷貝中國的商業模式,不管成不成,先拿過來再說。
在10月中旬,在三里屯同一家云南餐廳,TechLink的研究員宴請印度連鎖茶店Chai Point的聯合創始人Amuleek。來北京之前,他就聽說過喜茶。在考察三里屯喜茶店后,他不停感嘆店鋪的設計感,“確實很酷”。在買了五杯喜茶后,他說要把這些五顏六色的杯子帶回印度研究。
而中印創業圈之間的共振,對中國企業而言同樣意味著巨大的機會。譬如,Chai Point的自動制茶機,就是在北京設計,在廣東生產。
印度共享單車Yulu的創始人Amit坦露,自動車鎖需要從中國采購。
劍龍出印度記(seeindia),前調查記者胡劍龍的個人微信公號。在班加羅爾發現印度。TechLink是其最新創業項目———專注印度和東南亞的科技媒體。
來源:虎嗅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