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盛典轉移陣地,微博面對頭條為何總是被動?態度
12月17日,“我是頭條·2017今日頭條年度盛典”于北京舉辦,出席的明星幾乎占據了娛樂圈半壁江山,陣容包括黃渤、何炅、郭德綱、馮小剛、黃曉明夫婦等人。而除了娛樂圈,包括商界和科技圈眾多名人的身影也都出現在這場盛典中。
科技、體育、公益與娛樂領域的風云人物集聚一堂,使得這次盛典備受矚目。而當娛樂明星、年度盛典及互聯網公司組合在一起,這些標簽未免不令人想起微博的年度盛典。更耐人尋味的是,也就是在這次盛典啟動的同時,火山小視頻一紙訴狀將新浪告上了法庭。
且不說誰是誰非,從光鮮亮麗的盛典到暗地較勁的對峙,這背后其實都是頭條和微博的戰爭。就比如這次的年度盛典,便暴露出了頭條在慢慢削弱微博在娛樂行業獨有地位的企圖心。
年度盛典印證了頭條正成為娛樂行業的又一陣地
2016年頭條還處于悶聲發大財的狀態,前三季度收入高達60億元,已然超越新浪2015年全年廣告收入,同時融資和估值也是不斷利好。雖然幾大新聞客戶端相繼開始“頭條化”,但今日頭條依然按部就班地前行。不過到了今年,情況大為反轉,率先挑起多線戰爭的反而是后來者,隨著其中的利益博弈日益曝光,很多人才意識到頭條已經成了“行業公敵”。
其實回過頭看看張一鳴的產品邏輯和布局就會了解。頭條的內容并非傳統的新聞資訊,既不需要嚴格的及時性和真實性,也沒有深度要求。與其被認為是其它客戶端的直接競爭對手,不如說是超越傳統互聯網內容平臺的一個新媒體,甚至也可以說是一個泛娛樂平臺。
為什么一夕之間今日頭條會被巨頭警惕甚至聯手圍剿?因為今日頭條從一開始想做的就不是新聞聚合分發平臺那么簡單。
當頭條的媒體屬性愈加明顯,首當其沖的自然就是微博。尤其是其根深蒂固的娛樂行業,可能一定程度上將要受到不小的沖擊。
在娛樂事件發酵上,傳統媒體或互聯網平臺中沒有哪個比得了微博。但今日頭條龐大流量支撐下的“微頭條”,隨著不斷增加的入駐明星,也開始承擔了營銷互動和平臺發聲的作用,尤其是在微博喪失可信度,用戶情緒日益不滿的情況下,微頭條可謂是趁勢崛起。
比如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袁立事件,微博限制袁立發博以及刪除其微博某些評論的做法,被網友戲稱為“欺軟怕硬”、“拿錢消災”。在此之前此類的狀況也是接連不斷,導致微博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雖然愛奇藝、優酷、騰訊等都會舉辦明星盛典,但微博在這一領域實屬佼佼者,而且作為明星粉絲的最大聚集地,各界明星自然趨之如騖。雖然面對的是新浪微博深耕的娛樂行業,但今日頭條的年度盛典手握1億日活用戶,以及恐怖的用戶閱讀時長,也的確有足夠的底氣叫板微博。所以,頭條年度盛典雖然沒有在微博上著力,但是僅憑借自有平臺和傳統網絡媒體,依然能夠迅速引爆娛樂圈,成為網民關注的焦點。
可以說,此次年度盛典印證了今日頭條正在成為娛樂行業的又一陣地,已經開始與微博形成抗爭之勢。
今日頭條步步緊逼,新浪微博一退再退
一直以來,業內普遍認為,隨著今日頭條的發展,和微博將來必有一戰。
但事實是,兩者的戰爭早已經在悄無聲息中展開了。
騰訊、優酷等平臺舉行明星盛典是常事,但對于微博來說,最警惕的只有今日頭條。不僅是因為今日頭條正在奪取微博對于娛樂行業的獨特影響力,更深層的原因是,頭條的社交方向與其泛娛樂化的本質,所形成的競爭力無疑正對著微博的核心。
雖說用微博的打法難以打敗微博,但頭條從內容切入社交、背靠巨大流量,如今又花大力氣為娛樂行業提供新平臺,這些帶來的市場想象力卻依舊值得期待。
其實微博一直都知道今日頭條會給自身帶來威脅。在14年的時候,微博曾經作為投資方出現在頭條的C輪融資中,然而時間不久,微博卻開始與頭條的對手一點資訊互動頻繁。直到2016年底,頭條D輪融資時微博選擇了退出。這意味著深入頭條內部的策略宣告失敗。
不過這有引出一個新的問題,為什么微博很早就知道與今日頭條會成為競爭對手,為何還是在與其競爭的過程中屢屢陷于被動呢?
比如產品上,短視頻一直是兩家相互爭搶的領域,但現在頭條三位一體的矩陣早已將目標瞄準了快手,一度火爆的秒拍已經在這場角力中被頭條無視。又比如問答方面,急于變現的微博問答的活躍度并不理想,已經遠遠低于孵化不久的悟空問答。據QuestMobile最新數據顯示,在月均使用時長、月均使用次數上,悟空問答已經僅次于知乎。微博再次又失一城。
除了產品,微博和頭條的焦點還在于內容。但令人驚奇的是,在今日頭條崛起于內容領域的過程中,微博卻因為過度模仿頭條,陷入了爭議之中。甚至微博在不斷更改信息排布、推薦方式,以及推出AI算法等模仿今日頭條的舉措,一度被詬病為“綁架”了用戶的選擇權。
因為很多網友吐槽,在微博首頁看到的不是自己想接收到的信息,而他們最關注的信息卻被“個性化推薦”所湮沒。這或許就是微博“頭條化”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頭條推出微頭條之后,卻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由于微博一直坐大,很久沒有遇到有威脅的競爭對手,導致競爭能力減弱的同時對用戶卻越發強勢。比如微博弱化訂閱邏輯、強推付費內容社交關系,這種為商業變現而有損用戶體驗的做法,遭到了用戶的普遍排斥,卻仍舊一意孤行。而與之相反,今日頭條在競爭上強勢,但是卻更在意用戶的體驗。其推出的訂閱服務很明顯也在為以后的內容付費做準備,但因為相對循序漸進,并沒有給用戶造成太大的不適。
眾所周知,由于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的成功,包擴微博在內的眾多平臺紛紛開始了個性化推薦之路,結果,在資訊分發和“讓信息找到人”初步達成后,今日頭條突然開始了社交化策略,無異于一記漂亮的回馬槍。
而伴隨著社交化策略的推進,眾多社會名人和明星紛紛開始入駐今日頭條。這也徹底加劇了微博和頭條的競爭。如今,今日頭條年度盛典的快速崛起,意味著微博深耕的娛樂陣地正在被蠶食。可以說,在兩者的較量中,今日頭條一直步步緊逼,而新浪微博卻一退再退。
微博需要對此進行反思了。
抄底微博,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正在向今日頭條傾斜
今年4月,今日頭條旗下社交媒體產品微頭條正式上線,由于主打同樣的明星入駐,同樣的短內容發布,同樣的關注點贊轉發評論,業內人士通常把微頭條看做頭條的“微博產品”。而兩者的戰火從線上的內容一直燃燒到了線下的年度盛典,這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
年度盛典是一場商家與明星共贏的營銷活動,此次諸多娛樂明星和社會名人捧場今日頭條年度盛典,印證了頭條娛樂影響力的提升。而盛典過后,各榜單的獲獎者也紛紛在微頭條上發聲,與粉絲進行高度互動,這無疑構成了平臺內部一次相對成功的閉環營銷。
對微博而言,娛樂影響力曾是其最穩固的一條護城河,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明星、品牌甚至是商業人物,開始在頭條內部進行營銷互動。這更意味著,幾乎被微博影響力壟斷的娛樂圈,開始向今日頭條傾斜。
這種傾斜的趨勢不僅僅只有娛樂領域,而是正在向各個領域蔓延。
舉個例子來講,“支付寶互懟事件”曾引起微博和頭條號的一場辦公室戰爭。事件始末無非就是,支付寶微博小編和頭條號小編相互比拼留言數據,但這次對抗直接證明了頭條在巨大流量支撐下的營銷效應。
有媒體統計了與事件相關的數據。12月8日,因為“支付寶互懟事件”,當時微頭條獲得578萬次曝光,支付寶頭條號獲得新增粉絲8萬,并伴有持續增長,截止16日前,支付寶的頭條號已經擁有82萬粉絲。由此可見,智能社交方向下的今日頭條,可能會給更多企業和品牌的傳播與內容營銷帶來新的契機。這種契機,也正在迅速提升今日頭條的影響力。
今日頭條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自媒體平臺,對于頭條來說,它并不需要取代微博,但不論是在娛樂行業重新構造一個新的陣地,還是在其他領域獲取更高的影響力,都必然會觸及到微博曾經獨一無二的地位。
因此兩者的競爭就像是一場逃不開的宿命。現在它們的競爭依舊難言勝負,但從這段時間大大小小的沖突看,微博似乎經常處于被動局面,形勢也正發生著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
當然,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個變化是微博的危機還是今日頭條的契機,也許都還未成定局。
作者: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