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的隕落與掙扎:“草根皇帝”宗慶后到底做錯了什么?創投
文字|謝偉
制圖|郭俊虎
“三十而立”的娃哈哈,似乎要有大動作了。娃哈哈帝國的創造者——年過72歲的宗慶后,在三十周年慶典上一改“不差錢、不上市”的態度,表示對資本市場產生了興趣。在幾家知名的“不上市”企業中,娃哈哈就是其中的一員,如今一反常態,立刻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
娃哈哈如今一年銷售各種飲料超過300億瓶,相當于每個中國人喝21瓶,雖然年營收已下跌三成,但仍有529億元的規模,員工人數超3萬,累計營收超4600億,納稅526億,仍然是中國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飲料企業之一。
“不差錢”的娃哈哈為何退出“不上市”聯盟?
中國的A股市場,客觀上講在制度設計上是存在不合理性的。正因如此,A股市場一度被詬病淪為一些企業圈錢之地,一些民企爭先恐后來股市圈錢,形成了A股獨樹一幟的“IPO堰塞湖現象”,作為國內知名的民營企業,老干媽、娃哈哈、順豐、華為等,都曾明確表示不會上市圈錢,也因此被廣大投資者刮目相看。
那么,為什么宗慶后以前對上市不感興趣呢?這也許跟娃哈哈早期的經歷有關。娃哈哈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從一家校辦企業做起,在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政府牽線將法國 “達能”引入娃哈哈,組建中外合資企業。但是這次的合作,最終在不停的官司中結束。
達能在聯合香港企業獲得合資企業控股權之后,想要趕走娃哈哈集團的創始人。局面一度十分被動,好在最后在中國商標主管部門幫助下,以商標轉讓沒有經過法定程序為由,仲裁委員會裁決杭州娃哈哈集團勝訴。由于資本經營鬧得如此不愉快,使得宗慶后對杭州娃哈哈集團掛牌上市缺乏興趣。
人生總會有起伏,企業也是如此。1987年創立的娃哈哈,用了4年時間就將產值做到了2.17億元,在2003年實現了100億的突破, 2013年走上巔峰,營收達到了782.8億,樂觀的宗慶后將2014年的目標訂在了千億。但是事與愿違,2013年成為了娃哈哈的轉折點,2014-2016年娃哈哈營收分別為720.43億元、494.74億元、455.92億元,名次從31位跌至104位。娃哈哈業績下滑已然是不爭的事實。
原有明星產品銷售業績的下滑,是娃哈哈業績整體下滑的主因,自家爆款產品“營養快線”在2009年單品就能突破百億,在2014年達到巔峰的153.6億元之后便開始走下坡路,2015年和2016年分別為115.4億元、84.2億元,幾乎腰斬。而在瓶裝水市場中,娃哈哈的排名已從第四滑落至第六,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6.7%下滑到5.9%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老對手農夫山泉的年營收已經突破150億元,但娃哈哈近幾年在飲用水和飲料市場上卻基本沒有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娃哈哈的產品沒有跟上消費者的需求,包裝多年來幾乎不變,對年輕人來說,顯得非常“土”,直接導致競爭力的下降。為了走出困境,上市,也就到了提上日程的時候。
飲料界的“騰訊”
提起娃哈哈,首先進入腦海的是這幾款經典產品:王力宏代言的純凈水、小時候最愛的AD鈣奶、八寶粥以及曾經風靡一時的營養快線,這些產品給娃哈哈貢獻了大部分的業績。人們印象中好像很久沒見到娃哈哈有什么別的產品了,但事實并非如此,娃哈哈一直在不停地推出新產品,它生產過的品種已經超過300種。
那么問題來了,一直在出新品,那為什么好像從來見不到?這就要從娃哈哈的策略和經銷體系說起。娃哈哈大部分的產品路線和推廣方式幾乎一致——復制、模仿。在市場上找已經成功的飲料對標,迅速復制出來,再大肆打廣告。
業內有句話,市面上哪款飲料賣得好,娃哈哈就有90%的可能性造出同款。例如非常可樂、冰紅茶、呦呦奶茶、啟力等,都能找到原型。所以,娃哈哈在業內還有個外號——飲料界的騰訊,當然,這形容并非褒義。
再來說哇哈哈的經銷體系,多年的深耕造就了強大的“聯銷體”模式,全國近1萬家經銷商、幾十萬家批發商、300多萬個零售終端,可以在短短一周內就把新品鋪到農村的每一個小賣部。所以在中國市場野蠻發展的年代里,娃哈哈采用的“復制模仿”策略讓它能夠獲得巨大成功。
但是這個套路已經用了20多年,在當下就顯得有些過時了,當傳統銷售體系和渠道受到挑戰,消費者對品牌越來越挑剔,再加上飲料市場越來越細分,娃哈哈的產品就越來越難賣。
頻繁跨界 碰一鼻子灰
跨界,是娃哈哈最近幾年干的最多的一件事,但可以說是“碰一鼻子灰”。童裝上市12年,年銷售額始終徘徊在2億元,突破無望。2010年進軍奶粉行業,推出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愛迪生”,市場份額至今不足1%。隨后在2012年涉足零售業,開設首家娃歐商場,經營不到3年,便悄然關閉。2013年,在白酒業告別“黃金十年”之時,娃哈哈高調進入白酒行業,推出領醬國酒,但效果都不理想,還被傳出內部強制購買的丑聞。
面對瓶頸,娃哈哈近期將中老年保健品、中醫食療產品作為新的突破口,并試圖變革渠道。早期宗慶后對馬云提出的“新零售變革”不屑一顧,懟馬云是胡說八道,當時馬云曾隔空喊話宗慶后,“不是技術讓你淘汰,是落后思想讓你淘汰,是不愿意學習、自以為是讓你淘汰。”如今,宗慶后也主動跟阿里合作,營養快線和AD鈣奶都已經和支付寶展開試水。
娃哈哈在拯救業績的路上一直在不停嘗試“多元化”的戰略,但可以說屢戰屢敗,反而成了拖油瓶。簡單粗暴的“土豪式”砸錢,想靠飲料的強勢渠道優勢嫁接到新進入的產業方向,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盲目的多元化反而分散了資源與精力。
宗慶后無法不焦急。在2015年經銷商年會上,宗慶后曾豪言:2016年娃哈哈將強化對核心城市市場的開發和滲透力度,向城市進軍,編織一個“青春加速,王者歸來”的不老神話。但實際效果不如人意,《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報告》顯示,2016年娃哈哈以494億的收入排名第70位,相比上一年娃哈哈營業收入直接下降了226億。
上市或另有含義 仍存障礙
對于娃哈哈這種已經成立30年、銷售額近600億的飲料帝國來說,常年固有的產品思維和銷售體系已經很難推倒重來,消費者對娃哈哈的認知也停留在很多年前。中國消費市場日趨成熟,飲料市場更是日新月異,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跟不上時代的產品被淘汰也是必然。讓消費者買單,就得迎合消費者的喜好。
根據質量協會的報告顯示,隨著人們健康消費意識的升級,果汁飲料、飲用水等健康型飲料市場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2016年消費者偏好度最高的飲料是包裝水,最低的是碳酸飲料,可見碳酸飲料已經逐漸被冷落。大健康概念是近年來主流趨勢,消費者對于高糖、高熱飲料的偏好度也在持續走低。
要升級,就要舍得花錢。娃哈哈近年來增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在多線開展、全面升級的情況下,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此時引入外部資本,實際上是降低企業風險的一種舉措。但至于娃哈哈什么時間、在哪里上市,宗慶后并沒有明確表明。
另外還面臨一個最大的障礙,娃哈哈由15000名股東參股,要上市就必須直面股東數量不能超過200這一法律規定,對這么多股東進行整合難度較大,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其實娃哈哈要上市的傳聞,上半年就已經有了。今年4月1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糖果發布公告稱,恒楓香精香料有限公司計劃收購公司不少于50%的股票權,而恒楓香精香料的最終實際擁有人為宗慶后獨女宗馥莉。外界猜測,此次收購是娃哈哈謀求借殼上市,但收購最終并未成功。
娃哈哈謀求上市,也許還有另一層含義。上個月宗慶后被問到接班人問題的時候,表示“現在的民營企業肯定一大半不會由子女接班,最后還是管理層接班,因為子女大多是國外留學回來,眼界不一樣,實體產業也不太愿意干。”
而正因為考慮到管理層接班的緣故,那么就必須考慮管理層的利益,如此一來,僅靠每年的分紅是很難滿足管理層的利益需求的,只有上市才能實現管理層利益的最大化。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