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銀行零售轉型,是“真布局”還是“假口號”?創投
不做對公,今天吃不上飯,不做零售,未來吃不上飯。幾年前,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的一句話成了如今銀行業發展境狀的真實寫照。
向零售業務方向轉型升級已成為近年來銀行業應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經濟新常態以及監管趨嚴態勢的必然選擇。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也是一些中小銀行艱難處境下的一顆救命稻草。
銀行為何重新拾起曾被自己冷落的業務?
銀行的兩大業務:對公業務,零售業務。
銀行零售業務(也叫零售金融業務)一般主要指商業銀行以自然人或家庭及小企業為服務對象,提供存款、融資、委托理財、有價證券交易、代理服務、委托咨詢等各類金融服務的業務,所有對個人的服務都是零售業務。
銀行對公業務包括企業電子銀行、單位存款業務、信貸業務、機構業務、國際業務、委托性住房金融、資金清算、中間業務、資產推介、基金托管等等,通俗點說就是“對單位的業務”。
從理論上看,零售業務應該是應該是銀行的基礎業務,是商業銀行提供一站式打包產品和服務的主要途徑,是商業銀行開辟新市場、新領域、新經營方式的主要工具。但隨著銀行體系的不斷發展,對公業務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十年前各大國有商業銀行積極拓展對公業務,在創利方面,我國銀行業歷史上較長一段時間銀行收入幾乎全部來自對公業務,零售業務的利潤相比起來要小得多。零售業務也因此很長時間一直在坐“冷板凳”。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被“冷落”的零售業務,如今已經成為各銀行互相競逐的風口。
1、多重不利聯合沖擊,銀行業外部壓力陡增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加之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下行周期,企業信用風險不斷加大導致壞賬風險陡增。金融脫媒、利差收窄和不良率攀升等不利因素擠壓了曾經作為銀行主要收入來源的公司業務,對公業務舉步維艱,銀行業轉型迫在眉睫。
而由于零售業務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相對較弱、經營風險較低而成為不少銀行轉型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零售”一詞大熱,無論是2016年馬云在阿里云棲大會上提出的“新零售”概念,還是如今各大銀行紛紛轉型布局的“大零售”方向,萬億的零售市場都吸引著無數的目光。事實上,早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國內銀行業便已形成一個基本共識,即隨著外資銀行進入中國腳步的加快,未來的中外銀行競爭將首先在零售銀行和私人理財領域展開。
進入2006年,銀行業全面開放,外資銀行加速了在中國的擴張步伐,在其先進的經營理念、成熟的產品和服務及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的推動和支持下,不斷拓寬零售銀行服務渠道和業務品種,使國內商業銀行面臨新的挑戰。
中國的銀行業紛紛明確把零售銀行作為主要戰略方向之一提到議事日程上,工行提出打造“中國第一零售銀行”,農行把零售作為戰略轉型的重點,中行牽手蘇格蘭皇家銀行主攻私人銀行和理財業務,建行以加強中小企業貸款為契機,加大向零售銀行轉型的力度,交行表示將聚焦零售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戰略地位突顯,在銀行業務里的比重越來越大。
據麥肯錫報告中顯示,自2009年開始,零售銀行業每年以23%的速度遞增,零售銀行正逐漸成為銀行收入成長的重要引擎。麥肯錫方面預計到2020年,中國零售銀行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零售銀行市場。
回歸零售業務已成為各家銀行的必然選擇。
2、百萬億市場份額,零售業務的饕餮盛宴
近日,中國中小銀行發展論壇和中國直銷銀行聯盟發布《中國中小銀行發展報告(2017)》(下稱《報告》)。《報告》顯示銀行業大零售市場到2022年整體規模約將達到100萬億,中小銀行將面臨著新增約30萬億規模的大零售市場。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的富裕群體也形成并呈現穩步上升勢頭,且發達國家零售銀行業務利潤占了銀行總利潤的50%以上,而在我國這一比例不到20%,發展潛力巨大。
3、“顛覆者”金融科技,零售轉型的強大工具
普華永道發布的《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調查中國概要》中提到,在未來五年內,零售銀行、投資、財富管理和資金轉移支付將是未來五年被金融科技顛覆最高的領域。
金融科技將為零售銀行提供技術支撐,從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區塊鏈等四個層面提供技術革命路徑。在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推進普惠金融發展方面,金融科技都將成為銀行零售業務發展的助推器。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公司迅速發展,迅速分流了銀行的客戶,互聯網金融的便捷性、場景化、低門檻都對銀行傳統的結構體系產生了沖擊。金融科技將是銀行聚焦場景極致化、支付和資產管理智能化、服務一體化、全渠道戰略和智慧銀行建設的強大工具。
外部環境的多方擠壓、零售業務的巨大體量加之金融科技的支撐,銀行轉型“大零售”方向是時之所致。據預測,批發銀行業務在商業銀行全部收入的占比將由現在的80%下降到50%以下,而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收入將提高到50%以上。
各銀行零售轉型,是“真布局”還是“假口號”?
由于差異化定位及對公業務的先天優勢,與中小銀行相比,近兩年,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對于零售業務布局的密集度相對較低。
五大行中,除了有著“宇宙行”之稱的工商銀行提出“大零售、大資管、大投行”三大戰略,將零售業務作為公司發展的基石之外,中農建交布局力度相對較弱。
和國有大行、大型股份制銀行有錢、有資源、有能力不同,中小銀行在拓展業務及進行創新變革時,資源相對沒那么充沛。再加上五大行增加零售業務投入帶來的壓力,與BAT等互聯網企業的“轟炸”,中小銀行面臨多面痛點。因此,當金融科技給零售業務帶來巨大機遇時,一些中小銀行顯然抓的更緊更牢。
經億歐分析各大銀行2017年上半年財報數據,整理得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九家銀行的零售業務營收情況及利潤情況對比圖,如下。
在各大銀行零售業務營收對比圖中可以看出工、中、農大行的營收體量依舊是中小銀行難以望其項背的,然而在零售業務占比方面,有著“零售之王”之稱的招商銀行要高出十幾個百分點。作為八次登頂“中國最佳零售銀行”的招行,2017年上半年零售業務營收占公司總營收比例為49.81%,居圖中七家銀行首位。中信銀行零售業務營收占比相對較低。
將零售轉型作為關鍵性的戰略方向,全面推進零售轉型、打造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的平安銀行,與去年同期零售營收占比相比,今年增加了11個百分點,增幅最大;但是其2017年上半年零售業務營收217.69億元僅為工商銀行的15.4%,居七家銀行之末。
相比與其他銀行零售營收占比逐漸上升,工商銀行與農業銀行今年上半年業務營收占比卻是負增長,分別下跌了2.2、0.5個百分點。
在七家銀行2017年上半年零售業務利潤情況對比圖中,平安銀行的利潤占比居首位,依舊是漲幅最大的,同比增長35個百分點,民生銀行以16.7%的占比增幅居第二。
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2017年上半年零售業務利潤基本持平,分別為768、760億元,超出其他銀行數倍。
定位于“金融科技”公司,零售客戶數已突破1億戶大關的招商銀行,今年上半年的零售利潤占比同比下跌了4.83個百分點。雖然總體上看,招商銀行零售業務優勢依舊明顯,但在如今各大銀行開始競逐零售業務,不斷加碼戰略布局的緊張時期,尤其是平安銀行超高漲幅的緊追猛趕,招行“零售之王”的寶座并不是那么穩固。
無論是工商銀行的“大零售”戰略,中信銀行的零售戰略二次轉型,還是民生銀行的全新零售銀行品牌口號——“懂你的銀行”, 亦或是招商銀行及平安銀行將銀行整體定位“大零售”,向零售業務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所有銀行競逐的風口。
加深與互聯網企業戰略合作,依托新興科技產品和平臺,聚焦極致化應用場景,大力拓展線上客戶、年輕客戶; 推出互聯網特色鮮明的信用卡產品;加快發展二維碼支付商戶,不斷優化二維碼支付產品功能;開展客戶共享、場景嵌入式的汽車、家裝、 租房、旅游分期業務等等。各大銀行紛紛打通零售的各個方向,運用互聯網思維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與銀行傳統業務的融合,推進零售戰略智慧化轉型升級。
業務鋪展成本高,銀行轉型之路坎坷
相對于對公業務,零售業務成本較高,戰線長,見效慢。這也是為什么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各大銀行紛紛力推對公業務,刻意忽略零售銀行的原因之一。當前中國的零售銀行業面臨著零售業務成本收入比高達60%-80%的窘境,遠高于整體銀行成本收入比的30%-40%。同時隨著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存款及人工成本的上升,還將進一步推高成本收入比,麥肯錫方面預測,整體零售業務的成本還將出現5%-15%的增幅。
另一方面,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開放,低成本獲取負債的難度將進一步增加。根據麥肯錫的中國銀行數據模型,國內銀行存款的年平均增長率將由2010年-2016年的12%降至2016-2021年的6%。
同時,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也已經對國內傳統銀行的業務產生顛覆式沖擊。麥肯錫綜合多方數據發現,截至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對網民的滲透率已經達到70%。2016年互聯網理財規模達到26000億元,P2P貸款交易規模超過20600億元,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經超過105萬億元,對銀行業務產生嚴重分流。
銀行業的零售轉型之路并非朝夕間便見成效,雖然坎坷卻不得不為。各大行應該在智能化的大數據應用、場景化批量獲客、打造強總行等維度,進一步進行提升。
從各個銀行的數據來看,對于零售銀行的轉型,有些銀行是積極布局,加碼投入,上升至公司戰略層面,而有些銀行僅僅只是喊出了口號,業務并沒有實質性進展。在如今激烈的競爭下,各銀行應當有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否則,必定會在激烈角逐中慘遭淘汰。
大行加碼布局,城商行“雪上加霜”
如今,在國有大行及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紛紛布局零售業務的情況下,原本就處境艱難的城商行更是雪上加霜。
在2017年城商行年會上,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會上對城商行進行“敲打”,明確表示銀行業監管標準會越來越高,監管會越來越嚴,對違規違法和不審慎經營行為的處罰也會加大。
對公難敵全國性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又被互聯網金融機構蠶食,如今在全國性商業銀行紛紛進行零售轉型升級布局下,城商行正遭受三重擠壓。加之MPA和其他相關監管規定限制,城商行規模驅動發展因素已然不在。各類銀行都在進行零售轉型升級,如何取長補短,迅速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是城商行現階段亟需重視的問題。
如今,在金融科技高速發展下,如果不能把握住金融科技實現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從而在四面夾擊之下博得一席之地。未來,城商行的日子只怕是越來越不好過。
來源| 億歐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