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監管或試水監管沙盒:謀求安全與創新平衡金融
科技發展正在重塑金融業的業態,而中國在全球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大潮中已占據重要一席。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獲得的融資額已經超越美國,位居全球首位。
在11月26日舉行的2017天府金融論壇——科技金融與創新創業分論壇上,與會人士表示,金融科技對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已經產生沖擊,并在無形中推動 現有金融監管模式的轉變。中國的金融監管層已將金融科技監管正式提上日程,“監管沙盒”和“監管科技”或將成為探索的主要方向。
勃興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
據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趙岑介紹,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分為四大領域:一是傳統金融機構利用技術手段基于線上開展銀行、證券、保險相關的業 務;二是金融機構基于互聯網平臺進行金融業務的延伸;三是完全去中心化、全新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包括P2P和眾籌等;四是金融支持的互聯網化,其本身 并不開展金融業務,但它是整個金融體系開展交易的重要支撐平臺,包括金融征信業務等。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副秘書長趙險峰表示,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非常活躍,在全球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大潮當中占據重要一席。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獲得77億元融資,首次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
據成都市金融局局長助理付劍峰透露,去年成都打造了轄內第一個以金融科技為主題的眾創空間,僅僅半年時間內,進入的和待進的金融科技公司已達一百多家。
業內人士表示,金融科技在突飛猛進的同時,對金融業的基礎功能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沖擊。“科技加速了金融業的自我重塑。金融科技是平臺非網點的,也是輕資 產和大數據的,金融科技不斷通過減少中間環節拉近與客戶的距離,還實現了操作過程的自動化,這種運行模式上的變化正在顛覆性地影響現有的金融系統,使得金 融生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位與會人士直言。
事實上,金融科技還可以解決資金脫實向虛、金融普惠難的問題。“金融科技的優勢在于利用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更加多維和實時地獲取數據,我們可以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深度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與規律,并指引我們做到更精準地定價,我們在利用加 密式技術做到更加有效安全的協同計算的同時,也能利用這些技術幫助我們對高科技企業的風險進行了解、把握和識別。”他說,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由于很 多金融機構還沒有真正服務到產業發展和金融創新里面來,今天的科技正在試圖解決這兩個問題。
平衡 金融科技發展推動監管模式轉變
與會人士也表示,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也對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帶來了沖擊,未來的金融監管要在嚴密防范風險的同時積極支持金融創新,盡量在創新和監管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不能因為金融科技有安全隱患就不用,也不能因為科技給金融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就忽視它的安全隱患。在便利性和安全性的關系上,一定要把握好、拿捏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表示。
畢馬威華振會計事務所成都分所負責人萬姝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金融科技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對于這一新的、過去不熟知的業態,需要從制度上去推動它,在監管和立法方面都要跟上。
從全球范圍來看,不少國家都高度重視金融科技監管,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來引導、管理金融科技業的發展,并擬定了各自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4年8 月,英國財政部提出金融科技振興戰略;2015年8月,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金管局(MAS)下設立金融科技和創新團隊(FTIG),在FTIG內建立支付 與技術方案、技術基礎建設和技術創新實驗室三個辦公室,并投入2.25億新元推動《金融領域科技和創新計劃(FSTI)》,鼓勵全球金融業在新加坡建立創 新和研發中心,全面支持地區金融業發展。2017年1月,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發布了美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中國的金融監管層也已將 金融科技監管正式提上日程。中國人民銀行今年5月發布消息稱,已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旨在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金融 科技委員會由央行科技工作分管行領導擔任主任委員,成員單位包括科技、貨幣政策、金融市場、金融穩定、支付結算等相關司局。
趙險峰建議,在金融科技監管方面,可建立全球風險防范體系,預防技術風險。現在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具有同根性,信息泄露、數據被濫用面臨的風險又具有很強的相似性,監管者可從個案著手,最大限度地推動科技金融的進步。
借鑒 逐步探索“監管沙盒”和“監管科技”
在談及具體的監管模式時,與會人士表示,“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是未來可被應用的監管模式之一。與此同時,需要考慮將數字技術應用于金融監管。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最近表示,為防范金融風險,維持金融穩定,大多數國家樹立了一道道監管墻,但由于缺少容錯、試錯的試驗田,進而導致金融科技 創新出現分化。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因為怕碰壁而畏首畏尾,雖然規避了監管風險,但是因為沒有容錯試錯的試驗田,創新活力沒有得到釋放,貽誤 了商機還丟失了市場;另一方面,互聯網機構在創新過程當中無視或者輕視監管墻,網絡風險破墻而出,翻墻而過。在風險沒有研究透的情況下,沒有經過試驗田的 檢驗就拔苗助長,急于推廣應用,有一些創新業務上野蠻生長,雖然快速占領市場,但也暴露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在金融科技領域,需要建立 一塊容錯、試錯的試驗田,“監管沙盒”就是可被借鑒的模式之一。“監管沙盒”的概念來自英國,旨在為新興的金融科技創新提供空間,并不斷調整既有監管框 架,探索新的監管邊界。作為一種重要的監管模式創新,它引起多國金融監管機構紛紛效仿。2016年6月,新加坡也提出了“監管沙盒”制度。
付劍峰表示,“監管沙盒”的核心就是試點示范,可以在一定區域內選出一定的機構,讓一些優秀的金融科技企業推出的產品和服務先行先試。
業內人士還表示,需要考慮將數字技術應用到金融監管上來。“大部分時候科技的問題需要科技來解決,科技的風險需要科技手段來監管。英國最早提出了監管科 技(RegTech)的構想,即使用新技術來高效解決合規要求,以減少反洗錢和反欺詐監管合規需求產生的費用。與此同時,監管者也要建立相應的監管模式和 方法。” 趙險峰表示。
李偉也表示,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進行監管時,也應同樣利用金融科技來防范化解風險,即所謂的監管科技。他舉例 稱,金融監管部門利用數字化監管協議等手段,可以實現實時的穿透式監管。李偉透露,近期已有銀行向央行申請開展跨境支付業務,其通過在區塊鏈中引入監管的 節點,實現業務數據的實時報送和風險的自動化管理。
“我們在監管非法集資時,就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抓取主要公司的財務指標迅速找到風險公司。”付劍峰說。
【來源:經濟參考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