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銀行的暖春來了,但短期內日子好像仍不好過金融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延續今年半年報向好的態勢,銀行三季報的表現亦可圈可點,大多數銀行機構似乎正在走出困境。
10月底以來,銀行業密集披露的三季報顯示,得益于中國經濟結構的逐步調整,銀行逆轉凈利潤負增長已有成效。25家上市銀行中,多數的凈利潤同比增速提升,僅華夏銀行和江陰銀行出現負增長。不良率趨勢也得以企穩。多家券商分析師都對中國銀行業尤其國有大行未來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予以樂觀預期。
盡管銀行重回“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無可能,從最新跡象能否判斷新一輪暖春來臨?
近半年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十九大報告中,涉及金融監管的表態都透露出了繼續趨嚴的態勢。這意味著,銀行依靠擴張理財產品、同業業務來改善收入結構的做法將繼續被遏制,乃至以往依靠創新來規避監管的一系列灰色做法,將逐漸失去可操作空間。
當然,除了監管趨嚴的政策環境外,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新金融勢力崛起的外部環境壓力有增無減。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前提下,銀行將出現經營分化、業績維穩、回歸本源的狀態。
凈息差回升,業績向好
從近期披露的各銀行三季報來看,多數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提升。以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凈利潤增速分別達到了17.02%和16.15%。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凈利潤增速也再次突破兩位數,達12.78%。在國有大行中,建設銀行表現突出,凈利潤增速達3.91%。并且,大多數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大行均實現了凈利潤增長,僅華夏銀行和江陰銀行出現了凈利潤負增長。
數據背后的另一個樂觀信號是,凈息差有逐步回升的趨勢,生息資產收益率提升。
根據券商測算,大多數銀行的凈息差均呈現環比回升態勢。其中作為此次最為亮眼的大行代表,建設銀行三季度凈息差為2.23%,環比回升8個基點,回升幅度繼續擴大。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董春曉表示,大行負債端的優勢使其凈息差率先回升,帶動利息凈收入及營收增速回升。
民生證券分析師李鋒預計,接下來,銀行息差將行業性見底回升。尤其在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繼續維持的情況下,同業負債占比相對高的上市銀行,以及負債成本少有波動的中小銀行,息差都有望企穩回升。
此外,另一個懸在銀行頭上的利劍——不良率,也逐漸進入下行區間。
今年前三季度,各家上市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改善,不良貸款率水平普遍下降。南京銀行不良貸款僅為0.86%,較去年年末減少0.01個百分點,為25家上市銀行中最低。而江陰銀行不良貸款率為2.42%,為所有上市銀行中最高,但該行第三季度不良貸款率較第二季度環比減少0.03個百分點。
5家國有大行的不良貸款率,均較去年年末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浦發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這5家的不良貸款率依然呈微幅上升之勢。
從銀監會公布的商業銀行監管指標數據來看,伴隨著經濟的回暖和周期性行業的復蘇,行業不良貸款率已連續三個季度維持在1.74%的水平,不良生成速度明顯放緩。
工銀國際分析員周琴認為,不良貸款的隱患逐漸消退。銀行正在改善貸款結構,重心由高風險的企業貸款轉向零售貸款,即使經濟放緩,不良貸款率也不會進一步轉壞。另外,準備金、一級資本和撥備前經營利潤的緩沖足以吸收潛在不良貸款,金融去杠桿將進一步壓縮影子銀行操作,令銀行資產負債表更加透明。
“短期內的日子仍不太好過”
今年年初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就迎來了一場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和金融杠桿隱患的監管風暴。銀監會主要針對同業業務、理財業務等方面加大了監管力度,通過金融去杠桿降低交叉性風險。例如,銀監會前三季度開出的罰單已達2016年的兩倍。
由此導致的銀行縮表,已經在三季報的業績中有所體現,這也是幾家銀行經營業績低于市場預期的一大原因。
以中信銀行為例,截至報告期末,集團資產總額 55369.73億元,比上年末下降6.64%;負債總額51357.51億元,比上年末下降7.41%。縮表趨勢較為明顯。
事實上,受金融降杠桿的影響,不少銀行自今年一季度以來就啟動了縮表進程,包括資產端的同業理財、證券定向資管計劃以及負債端的同業存單等,均被大幅壓降。
近期密集釋放的政策信號,均預示著銀行縮表進程還將持續,規避監管的所謂創新可能將受到遏制。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十九大期間表示,今后整個金融監管趨勢會越來越嚴,監管部門會嚴格執法。主要是針對銀行理財業務、同業業務等方面,覆蓋影子銀行、交叉金融、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等風險點。
一位股份制銀行的中層管理者向記者分析,向來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就是一場“貓鼠游戲”,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的擴張就是銀行規避信貸控制、緩解息差縮窄所采取的措施。監管趨嚴以及外部金融科技企業的沖擊,使得銀行金融創新所需的空間、人才進一步匱乏,“短期內的日子仍不會太好過。”
監管越嚴越利好銀行
毫無疑問,當前形勢不可逆,銀行再難回當年高增長的輝煌。但是,眼下的監管壓力和市場沖擊卻成就了有利于銀行長遠穩健發展的大環境。
太平洋證券的研究報告分析稱,監管趨嚴的環境不會改變,這其實利于銀行業的長期發展。銀行一直是整個金融體系中被監管得最為全面嚴格的行業,能夠適應趨嚴的監管環境。另外,行業資產質量企穩,凈息差有邊際改善空間。銀行向好發展未來可期。
其中,大型銀行的發展將優于中小型銀行——大型銀行的同業負債與同業存單合計占比僅為11%,遠低于股份行和城商行的33%和37%,對于MPA考核、去杠桿、同業融資規范等監管調整壓力,大行應對更為從容。同時,息差和不良企穩的行業基本面向好這一核心邏輯,在大行上的體現將更為明顯。為此,中小型銀行的轉型需求將更加迫切。
招商證券金融組樂觀預期,今年銀行利潤增速將快于2016年,過去五、六年不斷惡化的資產質量和蘊含系統性風險的影子銀行業務今年均出現逆轉,以資產質量全面改善為前提的金融監管將利好銀行估值。
在防止“脫實向虛”的背景下,銀監會進一步規范同業業務、理財業務、表外業務,將促使銀行業務逐漸回歸本源,推進金融與實體經濟再平衡的轉型方向。
另外,有分析指出,監管趨嚴之時,以監管套利為主的“偽”金融創新受阻,以強化金融深化為主的“真”金融創新大有可為。作為“真”金融創新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科技創新亟待拓展,銀行向外部尋求合作的空間正在逐漸打開。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作者: 王麗娟】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