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支付成新潮,警惕風險,別讓新潮變淚潮金融
在很多城市的街頭,小販可以沒有找零的錢包,但不能沒有收錢的二維碼。艾瑞咨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達到近80萬億元,同比增長率接近300%。在“無現金日”的瘋狂的宣傳下,越來越多人無法離開掃碼等新型支付方式。而近日,支付寶在杭州肯德基KPRO餐廳上線了一個新的支付方式——刷臉支付。
“刷臉”即“人臉識別技術”,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刷臉考勤、刷臉進站、刷臉門禁等等,最近Apple iphone X自帶的Face ID也應用了這種技術,有網友笑稱從此“男的不敢睡覺,女的解鎖還要化個妝”,可見,人臉識別技術在生活場景里應用的普及性。
除了生活場景,“刷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逐漸增強,比如:此前招商銀行、上海銀行曾嘗試的“刷臉取款”,解決了出門忘帶卡的尷尬,只要站在ATM前進行人臉識別,在通過身份證號及手機號驗證即可取款;近日支付寶在杭州肯德基KPRO餐廳上線了“刷臉支付”,手機忘帶也沒關系,照樣可以“吃吃喝喝”。以前出門不用帶錢包,有手機就夠了,這次可以不用帶手機,有臉就行了。“刷臉”作為一種快捷先進的技術體驗,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但也存在漏洞和風險,尤其在金融領域可能被無限擴大。
刷臉之殤:千萬豪宅被刷沒了
2017年的3·15晚會上,主持人用一張微博照片成功模擬出會動的圖像,并成功騙過人臉識別中的活體檢測,登陸上“刷臉”的APP。據新浪娛樂報道,之前趙薇老公黃有龍也曾因為人臉識別被告上過法庭。起因是黃有龍的司機假冒黃有龍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辦理了委托公證證明,賣掉了趙薇家的千萬豪宅。
高科技應用背后存在的漏洞和風險,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院特聘教授龔怡宏曾表示,即使在測試中很多刷臉識別技術準確度超過99%,但運用于現實中會大打折扣。在現實中人群樣本更大,不同光線、姿態、分辨率等條件都可能給機器識別帶來困難。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顏水成也表示,雙胞胎、整容前后等特殊情況下機器能否識別,要看具體情況。可見,人臉識別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而刷臉支付很可能一不小心被人鉆了空子
在金融領域,更靠近金錢,犯罪的誘惑力更大。而不法分子利用用戶臉部視頻,有可能借此通過單一“人臉識別”驗證,進而盜取用戶的賬戶里的財產。
你的臉會有多少人惦記?
人臉識別一般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建立人臉面相檔案,其次是獲取當前的人體面相,生成面紋編碼,然后進行面紋編碼與檔案庫的對比,比如刷臉考勤時的檔案庫是員工錄入的人像,刷臉進站時的檔案庫則是公安系統。
那刷臉支付的檔案庫能來自哪里呢?我們的“臉信息”真的安全嗎?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小視頻APP、拍照APP、社交APP等都可能已經保存用戶的臉部信息,且不說這些平臺的安全性,就本身的臉部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行業規范還不成熟,極有可能成為信息泄露的閥口。
互聯網和金融行業曾爆發多次信息買賣風波。公眾信息在網絡上曝光越來越多,利用信息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而刷臉支付一旦大規模普及,用戶的臉信息直接能做的將是幫你消費掉你賬戶里的金錢。
2015年公安部參與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網絡黑產直接從業者已經超過40萬人,上下游人員160萬人,年產值達到1100億元。想想這近200萬人會在未來惦記我的臉,獨角金融多少有些不寒而栗,也為明星和網紅們捏了把汗。
“臉”被盜了,后果更嚴重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對獨角金融表示,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大面積應用和推廣,還需要解決技術、法律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在“刷臉”過程中,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如何采集生物特征信息、如何保護個人隱私,還需要在法律上進行規范和約束。從技術層面看,盡管相關技術日趨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風險隱患。正因為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相關信息和數據一旦被盜用,就難以重建,不像密碼那樣可以直接修改,后果其實更嚴重。
雖然刷臉支付背后可能隱藏著無數想象不到的風險和漏洞,但刷臉支付是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又一次創新應用,和任何新生行業一樣都在經歷一個幼稚期。不過伴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制度的完善,它帶來的是支付方式的新變革,及像好萊塢大片一樣的炫酷的用戶體驗——在設備前走過2S內即可完成支付,再也不用在超市結算口排起長龍。除此外,刷臉支付還有可能催生一個新的產業鏈,從刷臉設備生產到刷臉系統研發,再到安裝應用及售后服務等等,帶來的行業改變可能是顛覆性的。
【來源:獨角金融】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