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容易,相愛太難:國有大行與互聯網巨頭“競合”關系的冷思考金融
前不久,工農中建四大行與BATJ互聯網巨頭兩兩牽手達成戰略合作,引發市場高度熱議。一方面,國有大行終于放下過去高高在上的身段,開始與互聯網公司平等對話,并圍繞各自專長領域開展合作。另一方面,大家也應對此類合作抱有一顆平常心,由于國有大行與互聯網公司在資源稟賦、創新文化、理念等方面有很多差異,就如同海龜男娶了洋媳婦一樣,看上去很美,但雙方極有可能“同床異夢”,合作效果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近年來,隨著余額寶、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崛起,互聯網公司作為傳統金融的顛覆者形象深入人心,“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已成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最好詮釋。2017年3月,中國建設銀行與阿里巴巴以及阿里旗下的螞蟻金服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猶如一顆驚雷引發當時市場的熱議,各方對建行的行為褒貶不一,很多傳統金融人士認為此舉無疑是與虎謀皮。然而,6月短短十天時間內,工行與京東、農行與百度、中行與騰訊紛紛牽手。在Fintech大潮之下,四大國有銀行也開始放下身段,與互聯網巨頭在金融科技領域平等對話,嘗試攜手前行。
從合作領域看,雙方基本依托國有大行龐大的客戶基礎、雄厚的資金實力與豐富的產品體系,圍繞對應互聯網公司合作伙伴專長細分領域開展合作。如百度人工智能(AI)技術業內領先,因此農行與百度合作主要聚焦在共建金融大腦,以及客戶畫像、精準營銷、客戶信用評價、風險監控、智能投顧、智能客服等方向。阿里巴巴依托淘寶網具有天然的電商場景和長尾客群基礎,建設銀行重點與阿里系共同推進信用卡線上開卡業務,為此前無法覆蓋的人群提供信用卡服務,并在線下線上渠道、電子支付、打通信用體系等方面開展合作。作為國內最大的自營電商平臺,京東在消費電商、供應鏈金融、物流等領域具有差異化優勢,因此工行與京東在零售銀行、消費金融、企業信貸、校園生態、資產管理、個人聯名賬戶乃至電商物流開展全面合作。而中國銀行與騰訊云在內蒙正式掛牌成立“中國銀行-騰訊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雙方重點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全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建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
其實,早在2005年,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就已與國有銀行開展合作,早期雙方主要聚焦于資金結算、電子商務等兩大領域。2009年開始,建行與阿里在聯合貸款等領域開展探索,并開始在第三方支付等領域進行合作。在此期間,阿里、騰訊與多家銀行簽過戰略協議,京東還與民生、光大、中信聯合發行京東白條聯名信用卡等。雖然本次合作陣勢很大,看上去雙方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但業務落地未必會一帆風順。一方面,雙方對于金融創新的理念和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商業銀行受制于合規監管,對金融創新持審慎態度,而互聯網公司更多是從科技視角看金融,往往沒有傳統條條框框束縛,鼓勵試錯迭代,甚至會打監管擦邊球。同時,雙方的風控理念、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完全是不一樣,這不是一紙戰略協議就能解決的。另一方面,雙方難免互有戒心?;ヂ摼W公司看重的是銀行龐大的網點渠道資源、豐富的資金實力、海量的數據資源與產品創新能力,以及在當前互聯網金融強監管下的業務拓展能力。而銀行更看重的是互聯網平臺在電商社交、數據分析與客戶畫像、新技術等領域的場景數據資源與技術積累。但百度有百信銀行,騰訊有微眾銀行和近7億的月活個人客戶,阿里有螞蟻金服和超8億的淘寶注冊客戶,如何擺布自有銀行、客戶與第三方銀行的合作關系值得關注。同時,雙方都不會輕易將渠道、客戶和數據這些“命根子”提供給對方,而極度匱乏線上場景的銀行,更是擔心在互聯網大潮中淪為互聯網平臺后端的支付清算通道和單純的資金提供方。
展望未來,國有大行能夠高調與BATJ牽手,證明大行已經開始認識到在互聯網時代固步自封的局限性,大象已經開始借力奔跑。同時,我們也不要抱有過高期望,畢竟牽手容易,相愛太難,商業銀行終將與互聯網平臺在“競合”中共同創新成長。
【來源:金融壹賬通研究院 作者:王碩】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