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J與銀行聯姻之后,又要與券商一起搞事情?金融
繼扎堆與國有大行“結對子”之后,互聯網巨頭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集中上演一波“券商風云”。
先有傳聞京東作價約15億美元洽購第一創業證券24%的股份,又有中金公司在港交所正式公告,騰訊認購該公司4.95%股份。互聯網巨頭與券商從戰略合作到直接參股,震動整個證券行業,給互聯網金融前景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遵循“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兩條主線。2013年以來,中國互聯網弄潮兒在支付等金融領域實現井噴式發展。2015年底,東方財富成為首家成功收購券商的互聯網平臺。歷經野蠻生長后,根據互聯網金融總體監管原則,互聯網公司已經徹底告別顛覆者角色,互聯網公司值得稱道的金融創新逐漸式微。各類平臺無本質差別,無非是代銷產品多寡。互聯網公司雖然在吸收負債方面有極強的競爭力,但靠補貼博眼球的思路最終難將互聯網用戶有效轉化為金融客戶。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遭遇互聯網金融挑戰日益強烈之時,也采取互聯網化等模式作為抵御互聯網公司競爭的戰略手段。中國券商在2013年集中發力,先有券商突襲互聯網非現場開戶、點燃互聯網低傭搶客戰,后有券商推出互聯網客戶專屬產品,借助門戶網站、手機客戶端獲客……2015年,“互聯網+”戰略成為券商業務互聯網化的催化劑。中信證券聯手金融界和證券之星等等,眾多券商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探索漸次深入。
無論是“金融+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金融”,均面臨一場突圍戰:互聯網公司需要植入更多金融基因,金融機構需要客戶入口及獲得消費等非結構化底層數據。毋庸置疑,融合創新將成為互聯網金融回歸正常監管軌道后的破局主題。
溯及過往互聯網公司攻城略地的成功經驗,歸因其資金、技術、客戶的強大實力,而在先發優勢、業務經驗、風險控制積累極其重要的金融行業,作為后來者的互聯網公司后發優質顯得不足。這決定了互聯網公司在金融業難以復制以往場景,對等、互惠為雙方合作的主線。
互聯網客戶的需求不僅千差萬別,即使在看似同樣的需求中也存在非常細小而又具體的差異,這也使得互聯網企業不能夠尋找到滿足大類消費者需求的有效方法。此前騰訊與部分券商已經推出過理財產品,但這種松散合作效果有限,畢竟端口還是掌握在證券公司手里,而此次直接入股境內券商,可以間接獲得境內券商全牌照,跨步進入金融服務領域,補足服務深度的短板,也在未來證券行業新一輪洗牌中獲取攻防兼備優勢的一種卡位戰略。
此次率先引入互聯網巨頭當股東的中金公司,在業內人士眼里一向“高冷”,素以服務高端客戶著稱,這次借助騰訊在中國擁有廣泛的長尾客戶,則直接推動中金業務的全面轉型與升級:首先,中金公司的服務觸角將延伸至全量客戶,一方面,深入挖掘隱藏在“長尾”客戶中的高端客戶,更加關注年輕客戶,持續推進客戶提質,不斷優化客戶結構。其次,與頂級互聯網公司直接股權捆綁,將超越互聯網技術在渠道的簡單應用,而轉為業務流程甚至是運營層面的整合和重構。如后臺組織構建以大數據平臺為基礎的C R M系統,全面挖掘客戶在系統內的交易信息做深度開發。
因此,較之以往象征意義上的戰略合作,巨頭們的股權攜手無疑躍上一層,意味著“券商+互聯網”深度融合的下半場開啟。此前,“券商+互聯網公司”的發展脈絡主要集中在傳統業務領域。如,券商與互聯網平臺合作進行線上引流,切入經紀業務,通過折扣傭金、免費服務等吸引流量,形成規模優勢,或為客戶提供線上開戶轉戶等服務。再如,券商通過資訊服務、研究服務、余額理財、線上線下服務等提高客戶體驗,為客戶提供專業交易信息服務,提供理財產品等,建立客戶粘性。此次,二者的股權緊密聯系必然推動雙方合作路徑從資產管理未來進一步向承銷、PE等投行業務演進。中金公司以承銷大項目起家,而騰訊公司在投資市場上異常活躍,投資了很多前沿公司,接觸項目的渠道廣泛,中金公司的投行和PE團隊,也將在這次合作中受惠。
此次互聯網巨頭直接入股券商,有可能導致券商格局的重新分化與重組,也推動機制靈活、決策更迅捷、行動快速、更有可能把握戰略化機遇的證券行業又一次走到了實驗前列。
【來源:南方都市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