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決定P2P平臺的安全?背景還是業務?金融
今年7月14日寫過一篇《是什么決定P2P平臺安全(上)盈利?銀行存管?注冊資金?業務……》。
主要探討了所謂P2P平臺的“盈利”和“銀行存管”的貓膩,以及對投資的參考權重。
只是遺憾的是,很多粉絲依然在這兩個漩渦里繞不出來,還經常在后臺使勁問。
這個世界套路多,投資人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時隔幾個月,為了這個系列畫上個句號。作者繼續寫下篇,一起來探討注冊資本、背景、業務以及團隊,這些對平臺風險的影響有多深。
注冊資本
不是特別理解,為什么很多投友對于“注冊資金”這么熱衷。
注冊過公司的人,或多都知道。
認繳,不管多少都可以,也不花錢。這不,上海有一個叫御聲資本的小平臺,注冊資本50億,上線20天就跑了。
再談實繳。實繳看起來企業是“出了”真金白銀。但實際,市場上有太多裝點門面的公司,線下提供驗資報告,要多少驗多少,一般一次性收取千分之3.5的費用。
也就是說,“實繳”一家1個億的公司,“灰色一下”也就是花35萬人民幣。
通過注冊資本評估一家平臺的風險,就是瞎胡鬧。
背景
大部分“聰明”的投資人,都死在“背景”這個坑上。
考察背景是投資人篩選平臺的重要環節。
投資p2p,不看背景者亡。
投資p2p,看不懂背景的同樣亡。
我們看到,最近雷的獅子座金融就死在屌絲0背景,催個收手段激烈點就足以引發“蝴蝶效應”,最終平臺身死;我們看到,最近雷的拉拉財富,就因為國資背景疑似是買來的,而最終“一地雞毛”。
背景非常重要。
相應的,平臺也對投資人投其所好,在背景上做足文章。不管P2P是否有實力,都或多或少存在“過度包裝”的問題。畢竟都在吹牛,你不吹再踏實市場都沒你份。
亂花漸欲迷人眼。
怎么辦?
其實看背景也很簡單。
先聊上市公司。最有參考價值的背景是主板上市公司,畢竟能主流板塊上市,還是有一定真實實力。上主板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包括國內的A股,美國的紐交所,納斯達克。至于港股,先持保留態度。
其他股市板塊,看不懂的就當沒上市瞎吹牛(說什么我都不信)……
鑒定完是否是上面四個背景的上市公司,再看上市公司本身的情況,查財報??簇攧涨闆r,看股價,看行業輿論。
這個時候,即便你遇到綠能寶,如果你中間認真研究跟進,也基本能安全撤出。
再聊風投背景??达L投更簡單,首先認準知名風投。基本沒聽說,搜索引擎查半天沒影兒的風投不是風投,基本可歸類“瘋投”或者“忽悠你跟投”。
知名風投的參考價值,在于專業上的佐證。畢竟,知名投行都是人類中的精英。他們的錢,一般不會瞎投的。
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即便知名風投入股,也要注意投資的時間和金額。金額不大,時間很長了,參考價值就下降了。另外,具體金額一般也有水分,可以到2-5折看。
接著聊國資。國資總體來講是最沒參考價值的一種背景。
一方面,國資最容易耍流氓,反正是國家的,參與者個人風險不大,看似穩當實際最容易亂來。另一方面,市場上有很多經營不善的國資殼資源,很多人拿著這些殼到處賣,明碼標價,童叟無欺。你們投資人喜歡找國資背景的平臺,平臺就買這些殼來給投資人看……
當然,并不是所有國資都是**。品牌號召能力強,產業大或者上市了(實際可以看做上市系了)的國資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畢竟,萬一雷了,也會傷國資母公司的品牌影響力或者股價。
談背景,還必須注意的是:任何的背景,都要考慮到平臺的實際待收規模。待收規模小,背景實力強,基本是無風險套利期。待收大了,背景實力再強,也要考慮兜的住還是兜不住。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
如果一個有干爹的平臺掛了,干爹愿意賠多少,取決于平臺倒閉(拋開法律規定內承擔的責任)的負面影響對于爹有多少損失。干爹兜多少底,不是道德問題,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
總之回歸常識,不盲目迷信“干爹”。記住,再好的爹,也有垮臺或者做甩手掌柜的一天。
業務
眾所周知,叔的投資過程中并不是特別熱衷于業務。
并不是業務不重要,而是業務真的很難真正全盤了解。
關于業務,第一個邏輯:一個平臺的生死存亡,都跟業務有關。
沒有業務,龐氏騙局死。
業務做不好,壞賬逾期拖死。
但是,P2P行業10年的歷史,“古往今來”,暴雷跑路的平臺,在沒出事前,業務都是光鮮亮麗,出了事之后,我們才發現,我們看到的業務不是真正的實際業務情況……
最典型的就是上海的國誠金融,高舉房地產抵押,高舉透明扒開衣服讓你看,投資人可以組團查業務資料。然而出事了之后呢?
2個億待收(實際4個億,2個億是深圳合作的小貸公司的小額信貸),1個億的虧空。
要知道,國誠金融做P2P的這些年,上海的房價足足漲了一倍。
這錢去哪了呢?
所以,業務的第二個邏輯:我們對于一個平臺的業務了解,永遠充滿片面。只盯著業務投平臺。潛在風險真不少,也不要妄想跟平臺博弈,通過考察能攻克風險。
但是,即便如此,業務我們依然要看。
怎么看?
核心抓兩點:一個是做了什么業務,另一個是業務的真實性。
先談做了什么業務。
一般來講,同等能力的團隊操作不同的業務,風險排名是這樣的:車貸<房貸<現金貸<小額信貸<企業貸
怎么說?
網叔一直說車貸是傻瓜業務。即你沒能力做好信貸,退而求其次做車貸,可能就會做的很好。當年微貸網做小額信貸虧的慘不忍睹,轉行做車貸迅速翻身成行業大佬。
而這里的本質不是姚宏多牛逼,而是車貸總體來講是民間借貸中難度最小的一種資產。
所以,過去幾年市場迷信車貸也是對的。但過于迷信,我們也會發現,很多人被雷的車貸平臺坑了。
作為有抵押的房貸跟車貸類似,但由于銀行介入了這塊市場,民間借貸基本主要做二抵,并且額度大,抵押物處置比較麻煩等問題,風險比車貸會大一些。非常考驗能力不強的團隊。
現金貸最近爭議很大(有一定政策風險)。但操作的好的確非常賺錢,年化百分之幾百,跟販毒的利潤差不多。據說很多虧空大的P2P平臺,都快要靠現金貸洗白了。另外,現金貸技術也相對是市場公開的,主要接三方數據過濾,所以在某個階段還是風險較低的(未來難說,很可能出現大面積違約風波)。
小額信貸的最大好處是借款時間長,一般來講借3萬,還3年,實際還6萬,只要還到第二年中旬,本就回來了。但由于做的比較久,老賴騙貸沉淀也比較多,做的平臺并不一定活的很好。
企業貸并不能完全說不好。但是水最深的。理論上,企業貸中的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可以控制的非常低。但總體這塊業務,動輒幾百上千萬借款,不能有一兩筆閃失,對于本身體量小和兜底能力較弱的P2P平臺來講風險和挑戰非常大。
再談業務真實性。
前端的業務出錯可能是工作人員上傳失誤,也可能是業務造假。如果發現一個平臺業務明顯造假,一票否決拜拜。
血汗掙來的真金白銀,不足以賭一個P2P平臺的虛假情懷不會倒。
團隊
能否做好業務,最終看的是人。
人即團隊,核心是實際控制人。
早年的P2P投資人都非常迷信看老板。相應的,市場上也出現一波志大才疏,但能說會道,一表人才的情懷帝。
魯商貸曾經線上運營端只有幾個客服,不投任何廣告。就憑老板于光棟一張嘴,把投資人忽悠的服服帖帖,待收規模達到2個億。
然而這張2億的嘴,最終還是翻了船。究其原因:老于只是一個做過培訓的放民間高利貸的。幾千萬可能還能盤活,幾個億基本超出了其能力。
上船的2億人民幣背后的苦主,只是看到了老于人的所謂“靠譜”(其實是說的聽起來靠譜),而忽略了做金融企業不是看起來靠譜就能勝任。
回過頭來,看團隊,必須狠抓團隊的金融專業能力。
然而,說到能力,對于普通人來講又是一個看不到摸不不著的玄乎玩意。
唯一能證明的,一個是學歷,一個是履歷。
學歷,越高端越好,清華北大,國際名校。P2P行業雖有高材生雷的例子,但總體還是小比例。
履歷,越專業的金融機構出來越好,最好是海外的風控研究企業或者跨國銀行精英。
說到這,不是網叔“眼光高”,但在錢面前,真的只能看看這些。
最后,很多人也喜歡看實際控制人的言論和是否有錢。
關于言論:一般人不要太當真,因為你不懂金融,他說的又一般是公關團隊包裝的。你跟老板在金融方面的距離隔著一條海,他說什么你都覺得高大上。
關于是否有錢,首先要相信這個社會真正特別有錢的人是不多的,很多人都是打腫臉充胖子。其次,如果遇到真正有錢,一定能有權威資料可以論證。比如持有某上市公司多少股份等等。曾經這個行業,多少投資人被豪華辦公場地和五星級酒店忽悠,到頭來發現裝修和酒店的費用,都是自己的投資款。
【來源:網貸天眼】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