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平臺能否打破BAT數據壟斷格局?金融
當今,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科技行業最具價值的領域,并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連續三年出臺有關大數據、信息化、人工智能的行動綱領,大數據更被看作是中國“彎道超車”的一個關鍵要素。
然而,市場火熱的背后,也有深深的思考: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邊界在哪?從大數據到人工智能,下一個引爆點是什么?網貸平臺又該如何運用新技術實現金融科技的大躍步?
智能科技驅動金融未來
作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數據也被稱作21世紀的“鉆石礦”。這種“新的自然資源”,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對于尚未做好準備的企業來說,單是數據量就難以招架。
如果說過去三十年,中國企業還是憑借勞動力、土地資源等優勢獲得高速發展。那么到現在,技術已經取代市場、勞動力,成為驅動企業發展的新引擎。我們可以看到,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在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行業正通過科技革命,釋放出強大的生產力和生命力。
比如,來自金融領域的智能科技變革,正在將互聯網金融推上新的風口。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互聯網金融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企業投融資效率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普通民眾享受到了金融產業的紅利,推動普惠金融加速落地。
如今,網貸平臺已經能夠通過機器學習和風控模型,基于對接的外部數據(如社交數據、電商數據等),對用戶進行豐富的人物畫像,從而實現差異化授信及個性化金融服務。借助云計算,部分網貸平臺已經做到了自動化審批,機器完全取代人工,最快可在幾分鐘內完成授信和放款。
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征信等技術在解決高門檻與低資質的矛盾、精準掌握客戶和企業發展及成長的規律、量身定制金融產品以及大數據風控上,發揮著重大作用,逐漸成為互金企業競爭的關鍵要素。
新資源新挑戰
海量數據為企業的經營決策貢獻力量,但另一方面,數據源的爭奪之戰硝煙彌漫。廣證恒生證券分析師溫朝會在“人工智能+大數據”跨界交流研討會上表示,從目前市場競爭情況來看,頭部數據基本被BAT等巨頭和央行壟斷,尚未對外開放,行業巨頭在頭部數據爭奪方面占據先天優勢。
這場研討會,日前由萬惠金融研究院、廣州科技服務業協會、PPmoney網貸聯合主辦,吸引了數十位來自高校和科技行業的資深專家現身說法,論劍金融科技。溫朝會認為,大數據征信是科技金融發展的基石,采用機器學習算法不斷進行數據搜集和增加新數據源,征信評分模型也在不斷優化。
自2015年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通知》,我國從傳統征信時代邁入大數據征信時代。信息技術普及下,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行為更加頻繁,互聯網數據也成為反應個人信用水平的重要來源。
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個人征信規模達到151.4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700億元,滲透率上升至27%。個人征信與信用消費密不可分,個人征信規模的劇增折射了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的巨大潛力,未來應用場景將成為大數據征信的關鍵來源。
通過手機分期、購車分期等消費金融應用場景的不斷增加,以及違約案例的深入分析,大數據征信模型也將不斷優化;而優化后的模型反過來又刺激大數據征信的應用,由此形成征信市場的良好閉環。
可以預見的是,作為消費金融鏈上的重要一環,網貸平臺在日常運營中積累的投融數據,將反哺個人征信市場,成為繼BAT等巨頭之后的又一大數據洼地。
(作者系PPmoney萬惠集團執行副總裁)
【來源:未央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