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HTC,為什么受傷的總是硬件巨頭?創投
本周,接連兩件大事在科技界引起震動。
周二晚,國內投行界的“藍血貴族”中金公司發布公告,將引入騰訊作為戰略投資者,后者出資逾28億港幣認購4.95%的股份。
成為戰略投資者,和經常看到互聯網巨頭和金融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意義完全不同。騰訊此次拿出的真金白銀,雖然還不及王者榮耀一個月的流水,卻因此成為中金的第三大股東。
這一新聞尚未塵埃落定,手機巨頭HTC又爆出大新聞——宣布以11億美元的價格將整個Pixel手機部門出售給了Google。盡管按照HTC的說法,未來還會繼續開展自己的智能手機業務,但大家都明白的,又一個知名手機品牌從此成為傳說。
資料來源:HTC官網
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星夜趕科場。
同樣是科技公司中的領頭羊,為什么受傷的總是硬件巨頭?
鐵打的軟件巨頭,流水的硬件霸主
先從HTC的落寞收場說起。
六年前,HTC還是手機市場中風光無限的主角。
那一年,HTC坐上全球智能手機市占率的第三把交椅,公司市值超過1.06兆新臺幣,將董事長王雪紅一度推上了臺灣首富的寶座。
2011年的第三季度,HTC迎來最輝煌的時刻——它在美國市場成為了第一大品牌,市場占有率超越iPhone,達到驚人的22.9%。
臺灣人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生女當如王雪紅”。
六年過去,物是人非。根據IDC的最新出貨數據,HTC已經跌出了智能手機市場排行榜前10名,市占率不到1%。母公司宏達電8月營收腰斬,創下近13年單月營收新低。
宏達電股價,資料來源:Wind
此文無意剖析HTC由盛轉衰在公司層面的原因。事實上,任何一個大公司的轟然倒下,背后一定有自身的問題。
只是,你不覺得,硬件廠商出問題的幾率有些高么?
從PC時代的王者惠普和戴爾,到功能手機時代的霸主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無一逃不過失意收場的結局,現在終于輪到了智能手機領域的昔日龍頭。
不要提蘋果,因為蘋果超高的用戶黏性中,歸功于硬件的部分已經越來越少,iOS系統以及相關的軟件生態圈才是關鍵。
是的,軟件。和硬件廠商越來越快的風水輪流轉不同,軟件公司的生命周期似乎要長得多。
即使是在智能手機時代毫無建樹的微軟,也仍然依靠辦公軟件的霸主地位和快速成長的云業務保持著科技行業的一線地位,市值甚至仍在創出歷史新高。
而一度被微信朋友圈打到崩潰邊緣的微博,以及曾遇到巨大發展瓶頸的陌陌,則依靠快速轉型和業務模式的迭代,都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所以除了被自己作死的雅虎之外,軟件巨頭們的生存環境,為什么會比硬件霸主們好這么多呢?
猜想一:軟件靈活的迭代能力 VS 硬件高昂的試錯成本
事實上,軟件企業和互聯網服務公司不是不會遇到危機。
就像之前描述的微博和陌陌,都曾經歷過生死存亡的時刻。而他們存活下來,甚至越活越好的關鍵,就是不斷的試錯新業務,不斷的摸索新商業模式。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陣痛,但較低的試錯成本和軟件特有的迭代能力,使其可以從一開始就以更積極主動的心態面對轉型挑戰。
以微博為例,誕生之初是一個輿論場,是新浪博客的延伸,但在遭遇了微信朋友圈的狙擊之后,便通過一系列的新功能,例如長圖、秒拍、以及可以深度互動的頭條文章,將自己轉型成能夠支撐各種內容創作形式的社交媒體平臺。這其中當然也有過失敗的新功能,但通過快速迭代的軟件版本,影響可以做到最小化。
硬件廠商不是不想迭代,也不是沒有試圖發展新業務,只是硬件的特性決定了它們的試錯成本比軟件服務高出好幾個層級。
研發一項創新的硬件技術需要多少時間?
打造一款和公司目前業務截然不同的消費科技產品需要多少資源?
而將這樣一款產品推向渠道推向市場,相關部門又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以HTC為例,其實早在2015年,HTC就試圖將重心轉移到VR業務上。無論是設立虛擬現實風投聯盟,宣稱將投入100億美元打造VR產業鏈,還是推出HTC Vive,成為VR眼鏡中的執牛耳者,都是HTC在新業務上的探索和嘗試。
然而從目前看,這些并沒有挽救HTC的營收,2016財年仍然同比斷崖式下跌了36%,以至于到最后不得不斷臂求生。
VR領域尚不成熟固然是轉型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但高昂的轉型成本、生產制造和渠道領域的重金投入也是硬件廠商面臨的轉型之殤。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猜想二:軟件服務的延展性 VS 硬件產品技術溢價的消失
從騰訊入股中金公司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軟件平臺一旦形成了規模優勢,具有多么大的延展可能性。
根據業內人士分析,中金瞄上的是騰訊理財通的團隊和使用人群,后續通過數據分析將其中的高凈值用戶梳理出來,就可以對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根據中金公司2017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財富管理的客戶數量為35540戶,而騰訊旗下軟件服務有多少用戶呢?想象空間不言而喻。
近些年來,類似金融科技這樣利用自身流量入口嫁接服務平臺和新業務的例子,在各家軟件巨頭身上比比皆是。
通過阿里電商生態發展起來的菜鳥網絡,借助直播業務獲得新生的陌陌,以及脫胎于騰訊社交平臺的游戲、音樂等業務線,軟件服務公司利用自身的流量入口和極低的開發成本,已經形成了開拓-試錯-成功的業務發展閉環。
而在科技領域的另一頭,硬件巨頭們卻很難享受到這一波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流量紅利。更關鍵的是,電腦、手機乃至其他消費數碼產品,正一步步的從潮流品變成生活必需品,又進一步“淪為”人人都有,但夠用就行的日常工具。
這意味著除了蘋果等極少數品牌之外,絕大部分的硬件產品一方面要忍受科技溢價逐漸削減造成的利潤率下降,一方面還必須在研發上持續投入重金以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硬件巨頭的苦,有誰能懂?
標普500科技公司(及三星)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軟硬件公司各占一半
資料來源:各家公司2016年財報,云鋒金融整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曾幾何時,說到科技巨頭,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那些威名赫赫的硬件公司,譬如IBM,譬如惠普,還有諾基亞和摩托羅拉。
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那是屬于科技硬件推陳出新,摩爾定律持續生效的時代。
然而現在,除了軟硬兼修的蘋果之外,更讓人耳熟能詳的科技公司已經變成了清一色的軟件龍頭,從中國的BATJ,到美國的FANG。
或許,只有等到下一輪科技的突破,帶來全新的產品品類,才會讓硬件廠商重煥光彩。
在此之前,科技界越來越屬于軟件。
來源:云鋒金融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