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狂賺有的大裁員,消費金融公司正在經歷什么?金融
2017年的互聯網金融,有人借力于廟堂,有人起草莽于江湖;有人經歷著最好的時代,卻也正遭受著最壞的時代。
好時代,壞時代
當前,我國消費金融市場的主要玩家有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巨頭、電商平臺、分期平臺、P2P網貸機構等。
今年上半年,上市系旗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披露的中報成績單整體表現驚艷。消費金融成了“吸金石”。
有媒體人對消金公司半年報的凈利潤做了一個大體的統計:2017年上半年,中銀消費金融的凈利潤是6.4億元;招聯消費金融的凈利潤是5.41億元;捷信消費金融的凈利潤是4.96億元;馬上消費金融的凈利潤是1.34億元;興業消費金融的凈利潤是9100萬元;蘇寧消費金融的凈利潤是4286.9萬元;湖北消費金融的凈利潤是3778.36萬元。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個人短期消費貸款約為5.1億元,同比增長24.8%,在總消費支出中的占比達到16.1%。業內預計,2020年我國短期消費信貸市場將達到 9.4萬億元。
有人說,這是消費金融的最好時代。然而,浮華背后的現實是,有人入場,也有人正在進行裁員、轉型和退出。
去年,校園貸款清退消費金融行業時,以分期樂(樂信)、趣分期(趣店)、優分期、名校貸等為代表的校園分期平臺就已經進行了轉型。
今年,多家分期平臺仍在進行大量裁員。近期,一家名為“惠享分期”的平臺,連續退出了云南、廣西、四川、重慶、安徽等多個地區;醫美分期平臺星計劃于一個月前退出華北市場……
分期之路難堅持,老牌消費金融公司佰仟金融也在進行轉型。
近日傳言稱佰仟金融正在進行大規模裁員,涉及的城市有70+,人數有8000人左右,公司已經開始戰略性收縮,砍掉了現金貸部門。
同處消費金融行業,為什么有的賺到盆滿缽滿,有的卻要大裁員?
消費金融公司到底在經歷著什么?
這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源自于以下這三個宏觀面的變化。
首先,資金政策從量化寬松轉到了宏觀審慎。過去幾年,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去產能、去杠桿的過程,最受影響的是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受影響間接導致整個社會的資金鏈出現一個由量化寬松到宏觀審慎的轉化。宏觀審慎后,如何獲得可持續資金成為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巨大問題。
其次,資金價格由成本低廉轉向成本高企。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對于互金來說,資金鏈是寬松的,成本是低廉的。各類以金融創新為名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今,經過野蠻生長的互金行業一片狼藉,資金變得尤為謹慎,成本也就高企了。
消費金融亦是如此。舉一個例子,佰仟金融陷入困境的一個原因就是哈爾濱銀行的退出。有業內人士分析,失去哈爾濱銀行的資金支持,佰仟某些渠道的資金成本高達12%。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變化是監管。過去,社會上講究的是監管不對稱,監管套利。現在,當“江湖廟堂化”,金融自由就轉成了強監管。
舉例來說,大學生市場直接讓非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一刀切退出了。2017年5月27日,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為杜絕高利貸、暴力催收等危害大學生安全的行為,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
以上三個宏觀面的變化,再加上行業本身業務同質化嚴重、小平臺競爭力不足,必將導致一個共同的結果:非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轉型,抑或是逐步退出。
【來源:財世匯】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