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顧入華兩周年 我看到的3個問題金融
可以說,智能投顧在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以后,從銀行、券商、保險、互聯網公司,幾乎所有金融業態都在嘗試,整個市場巨頭環伺。
同時,智能投顧市場正處于初期階段,高技術壁壘,高牌照門檻,用戶教育成本高企,利潤空間十分有限。筆者的觀點是,這個市場總就是大玩家的市場,并不適合小玩家參與。
事實也是如此,一些小玩家正在逐漸撤離。藍海智投轉型ICO讓人哭笑不得,彌財等也在逐步淡出。
用四個字來形容接下來的路—任重道遠。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這個市場還有哪些現實的問題。筆者也將重點論述,為何這個市場只容得下大玩家生存。
最大的風險,還是政策和牌照問題
目前智能投顧行業還沒有專門的牌照下放。但,產品底層選擇了什么資產,就要有相應的牌照。公募基金要有公募基金銷售牌照、量化薦股需要有券商相關的業務資質。
去年證監會表態:“未經證監會注冊,擅自從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的,證監會將依法對相關機構和人員進行處罰。一旦發現互聯網平臺未經注冊、以智能投顧等名義擅自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活動的,將依法予以查處。”
2017年金融監管之下,這種風險已經充分暴露—理財魔方和拿鐵財經被山西證監局直接點名。
小玩家的尷尬之處就在于此—根據公開報道顯示,理財魔方目前2輪融資共3千萬元。即使把這些錢全部拿去收購一張公募基金銷售牌照都未必夠。
盡管通過和有基金代銷牌照公司合作的形式變相開展業務,但這種擦邊球模式,隨時面臨再次被點名的風險。
打開市場仍然靠等,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摩羯智投用了大半年時間將AUM提到50億左右。某從業者表示:“招行也才做到50億,估計市場占比能在70%以上,這個行業真是太新太小了。”
市場接受程度同樣尷尬,大部分投資者只追求收益,從不看風險。這種情況,在從業者中也不在少數。
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有投資人說,費勁投了一年,結果收益還沒P2P高。其次,很多投資人都不理解FOF與智能投顧區別,認為兩者并沒什么差異。當然,連FOF也不懂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
這都說明,行業太新,接受程度太低,用戶教育成本太高。先行者的結局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
在美國,智能投顧除了追求大類資產收益,穩健增值以外,更能解決養老金無法提現,稅務優化等剛需。在中國,悲觀點兒說,大部分目標投資者除了收益,不看別的。
更尷尬的是,這個業務的財務模型十分不好看。因為上述原因,存量用戶十分有限,新客的獲客成本又高得嚇人,而基金的利潤卻以千分之幾計算。
一個從業者透露:“一萬元的在管資金,放一年的利潤也就50元。而一個客戶的獲客成本卻高達千元。現在基金行業仍處在申購費價格戰之中,不打一折,用戶就覺得你是在耍流氓。”
這是我說,為何這個市場只容得下大玩家生存的第二個原因。筆者不看好目前還在粗暴投放盲目獲客的智能投顧公司。
持牌的金融機構則具有很大優勢—首先沒有任何合規風險,同時手握大量存量客戶,獲客成本更低。
千人千面和交易的技術實現都很粗糙
回答前面的問題,智能投顧與FOF的區別在于,前者千人千面,會根據每個客戶的風險偏好單獨調倉。
要實現這個效果,投資決策必須是算法,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人腦。如果是人腦決策的話,就是偽智能投顧,倒成真FOF了。
比如理財魔方,在2017年5月才在投資端實現了自動化的投資決策。而在這之前,很多投資決策、調倉決策都依靠個人,即使他經驗再豐富,也不可能照顧好每個用戶的情況,策略上也僅能按用戶類型做有限劃分,由于缺乏牌照和自主的基金代銷系統,導致交易功能粗糙,更不可能照顧好每個用戶的情況,違背智投的初衷了。
同時由于理財魔方等小平臺本身不具備系統,交易依靠對接盈米的體系完成,系統對策略的支持能力和大服務提供商對小乙方的服務支持力度均堪憂。
此外,智能投顧的另一個大忌就是交易實現問題。根源在于,公募基金的申購贖回費,對收益產生的磨損不可忽視。
也就是說每一次調倉都有金錢成本,涉及QDII基金的調倉,一贖一買,可能十幾個工作日就過去了。因此,還有時間成本。這些都會對最終受益造成磨損。
依然拿理財魔方舉例,在2016年,理財魔方的調倉做法是,先全部贖回,再按照新的配比買入。這一折騰,就是全倉位各進行一次申購贖回。有多少收益能禁得住這么作。
【來源:中國經濟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