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言躋身“五朵云”,華為云真有實力挑戰阿里云嗎?創投
在不久前召開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CEO郭平豪言:“華為有決心、也有能力和伙伴一起,在智能社會時代打造全球‘五朵云’之一。”而在更早之前的華為第14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更是放言:“華為公有云必須三年超過阿里云”,叫板國內云計算老大阿里云的意味強烈。
華為進軍云計算野心很大,業務規模差距不小
華為進軍云計算領域的決心的確很大。就在今年8月28日,華為總裁任正非剛剛簽發名為《關于Cloud BU組織變動的通知》的文件,宣布對其公司內部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將云業務Cloud 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升級為該公司一級部門,此前該業務隸屬于P&S(產品與解決方案)部門。這意味著,華為進一步提升了華為云的戰略地位。
不過,盡管華為云在今年動作頻頻,野心勃勃。但是目前來看,華為云想要三年內超過阿里云的目標可能并不容易實現。
首先,就入局時間來看,成立于2011年的華為云比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晚了兩年,而將云計算放在重要戰略位置,阿里行動同樣要比華為早兩年,早在2015年第二季度,阿里云就作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明星核心業務開始在財報當中單獨披露業務數據。據2016年阿里巴巴全年的財報顯示,阿里云的營收貢獻達到了55億,并且保持了連續7個季度的規模翻番。而據阿里巴巴公布了其截止至6月30日的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阿里云計算付費用戶數量首次超過100萬,環比上季度增加13.7萬,已經成為亞洲首家達到百萬級用戶規模的云計算公司。
阿里云財報顯示近兩年,用戶規模,業務規模持續保持高速成長
其次,從市場占有率方面來看,華為云晚入局的這兩年的時間差,正是阿里云高速發展的兩年。根據IDC的市場調研數據,阿里云2016年在中國IaaS市場的份額達到了40.67%,超過了第二到第十名的規模總和。這意味著阿里云在中國市場的絕對領導力。相較而言,剛剛成為獨立部門的華為云才剛剛上路,未來任重道遠。
華為云與阿里云的真正差距到底在哪里?
不過,華為云與阿里云真正的差距或許并不體現在入局時間早晚和當前的市場占有率上,畢竟這些屬于“過去式”,而真正讓華為對阿里云望塵莫及的可能正是其一直引以為傲的技術實力。盡管華為在技術方面在電信領域的研發實力的確不俗,甚至國內應該是頂尖水準。但在云計算領域,作為一個晚進場的“選手”,技術方面的積累并沒有其在電信領域那么雄厚。
一般來說,判斷一家云計算公司的是否具備過硬的技術實力的基本維度有三個方面,分別是:基礎底層是否安全穩定、云計算核心產品是否豐富以及是否具有面向未來的技術儲備布局。下面我們不妨從這三個維度來全面對比分析一下華為云與阿里云,看看兩者的差距究竟都在何處?
阿里云已經歷多年技術積累,擁有強大的領先優勢
1、基礎底層架構:阿里自研飛天系統,華為采用OpenStack開源系統
首先,從云平臺的底層操作系統上來看,阿里云采用的自研的飛天系統,而華為云則采用的是OpenStack開源系統,這是兩者在基礎底層架構方面最大的不同。
事實上,國內云計算廠商當中,除了阿里云自研飛天系統之外,基于快速部署的需求,大多數云計算廠商都并沒有自主研發底層操作系統,而是采用開源的OpenStack系統。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云計算廠商采用OpenStack系統,其系統架構的弊端開始涌現,比如服務組件不斷增加、新功能被持續擴展,各個使用OpenStack開源系統的廠商又都想主導其向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發展,這使得原有的易用性和穩定性漸漸消失。
正因如此,很多此前采用OpenStack開源系統進行云平臺搭建的廠商都正在紛紛縮小它們基于OpenStack的公有云計算的規模,如HPE和思科等,而英特爾此前更是決定不再投資2015年7月與Rackspace合作成立的OpenStack創新中心,這意味著其完全放棄了OpenStack,而這為OpenStack未來的發展埋下了陰影。
而采用飛天系統的阿里云的優勢卻逐漸開始顯現。首先,作為阿里云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能夠保持版本迭代穩定性和一致性。其次,OpenStack只是提供軟件層,并不提供云服務,廠商使用OpenStack需要重新在此基礎上進行云服務搭建。而飛天系統部署在互聯網規模的基礎設施之上,它以公共服務的方式對外提供服務,可以讓用戶直接聯網使用,并且提供了豐富的云服務、數據服務、完善的安全體系和云市場及生態支撐。更重要的是,在穩定性方面,飛天已經經歷阿里多年雙11的超大規模活動的考驗及使用,在2014年,阿里云曾幫助用戶抵御全球互聯網史上最大的DDoS攻擊,峰值流量達到每秒453.8Gb,代碼優化已經非常完善。相較而言,華為云采用OpenStack,雖然此前一直在公司內部使用或者提供專有云服務,但是沒有經歷過高并發的數據計算,更多的可以看作是在“實驗室環境”下的使用。因此,在面對公有云的使用場景下,基于OpenStack搭建的底層操作系統的代碼完善以及突發事件的應對將是華為云未來的一大隱憂。
實際上,為了提升平臺的穩定性以及易用性,目前在國內很多中小云計算廠商也正在試圖嘗試自主研發其操作系統。而華為云未來如果不盡早投身自主研發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未來必然處處受到牽制,難以成長為真正的云計算巨頭。
2、核心產品布局:阿里云更豐富,華為云待完善
再看來兩家在核心產品的布局情況。
首先,對比目前國內云計算平臺的官網展示的產品數量來看,阿里云無疑是目前乃至全世界產品最豐富的云計算廠商,產品涵蓋彈性計算、存儲和CDN、數據庫、網絡以及移動云、域名和網站、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等,產品數量有數百個之多。而從華為云官網上可以看到,華為云目前提供的產品只有幾十個,產品涵蓋的范圍也不及阿里云一半。而且阿里云的產品發布速度也堪稱驚人。據了解,僅2016年第一季度,阿里云就累計發布22個新產品和612項新功能,其中大數據方面有12個新產品推出。
其次,從產品使用的角度來看。眾所周知,云計算核心產品包括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互聯網中間件等。在計算產品方面,目前華為云眾多產品大部分僅能滿足基礎使用層面,對于特殊行業或要求較高的行業,比如金融行業,則無法完成支撐,而其實這種類行業才是最考驗一個云計算廠商技術和服務能力的。相較而言,阿里云的產品則能夠滿足企業級客戶對計算的高標準需求。就在最近,阿里云剛剛正式發布云服務器ECS企業級產品家族,目前已推出面向適用于包括AI、醫療、視頻直播、金融、電商、IoT在內的173個應用場景的19款實例。
除了在計算產品領域阿里云具有優勢之外,在存儲產品方面,阿里云擁有所有云計算廠商中最齊全的存儲產品線,被Gartner評估為世界云存儲四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網絡方面,阿里云目前在全球開放了14個服務區域節點,包括中國(華北3個、華東2個、華南、香港)、新加坡、美國(美東、美西)、歐洲、中東、澳大利亞、日本,均部署阿里云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開放了31個可用區,為全球客戶部署200多個飛天數據中心。而在這方面,華為云與阿里云的差距就更大,目前華為只有華北、東北、華東等幾個可用區。在數據庫方面,阿里云采用自研通用型數據庫,完全兼容MySQL,產品對標AWS aurora,性能也更加優越。
阿里云遍布全球的數據中心
3、新技術應用:阿里云已落地,華為云剛起步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們再次站在了技術變革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被業界普遍認為將會主導下一次的技術革命,并將會全方位等改變我們的生活。所以,當下的技術優勢可能并不決定勝敗,面向未來的技術能力或許決定一個平臺到底能夠走多遠。而對于站在技術發展最前沿的云計算廠商來說,及時研發面向未來的新技術,提供更加完善的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不僅是企業發展之道,更是其最終能否在未來繼續引領技術變革來造福人類社會的根本原因。最后我們不妨來看下雙方在面向未來科技發展的技術儲備情況。
首先來說阿里云,在面向人工智能領域,今年以來,阿里云已經陸續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ET醫療大腦、ET環境大腦、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等等一系列產品與服務方案。不僅如此,阿里云已經開始執行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比如今年8月,阿里巴巴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利用自身在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與澳門交通管理、旅游、醫療服務、城市綜合管理、人才培訓等方面展開合作,為澳門構建城市治理的人工智能中樞,助力澳門發展成一個“以數字引領科技,智能服務民生”的智慧城市。而在ET工業大腦的落地案例就更不勝枚舉。像目前輪胎制造企業中策橡膠集團、吉利汽車已經在落地使用ET工業大腦,通過分析工業生產中收集的數據,優化機器的產出和減少廢品成本。通過并不昂貴的傳感器、智能算法和強大的計算能力,ET工業大腦解決的是制造業的核心問題。目前來看,華為云還沒有在人工智能領域有相關產品和方案推出,這或許與其入局時間較短,技術積累不夠有關。
在物聯網(IoT)領域,阿里云和華為云則都各有行動,但在應用場景方面稍有不同。今年6月,阿里云IoT事業部正式發布“智能生活開放平臺”,希望通過提供連接、設備管理、數據分析等一攬子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全屋智能、智能家居、空氣環境乃至智能社區等。此外,阿里云還聯合近200多家IoT產業鏈企業宣布成立IoT合作伙伴聯盟,旨在建立和培育開放、互通、安全的IoT產業生態,解決當前最為困擾IoT發展的問題——服務碎片化。而華為云則打造了一個IoT平臺,而其主要應用場景為車聯網、智慧家庭以及公共事業等。而在物聯網生態的打造上,華為云也與阿里云保持了驚人的一致,同樣是攜手數十家合作伙伴組成聯盟共同打造IoT生態系統。
結束語
全面對比來看,當下的華為云無論從業務規模上,還是從核心產品布局,抑或是新技術儲備和落地方面,都與目前國內云計算的行業老大阿里云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華為云如果想要在三年之內超越阿里云,甚至躋身“全球五朵云”,難度可謂不小,如果這些短板不能補齊,那么三年內超越阿里云將會是空談。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