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網易云音樂的情懷營銷在贏得一些稀疏的掌聲,但版權這顆定時炸彈最終還是爆炸了。網易云音樂一連受到了9起訴訟,這把網易云音樂推到了懸崖邊緣。
其實,早在7月份,先有網友發現大量韓國歌曲變成“灰色”,不能聽了。后來又有網友發現表示,網易云音樂App里很多港臺歌手的歌曲都變“灰色”,疑似被下架。最后,網易云音樂不得不發布官方回應稱:最近確實被迫下架了一部分歌曲,量級在網易云音樂曲庫的1%左右,對此表示非常的抱歉。
音樂下架并不是最糟糕的結果。8月11日,網易云音樂因侵權吳亦凡付費數字專輯《6》被起訴,僅僅9天之后,有媒體再次在深圳法院網上訴訟服務平臺發現,網易云音樂又因侵權事件被起訴,涉及內容包括林暐哲工作室、華誼兄弟等多家唱片公司,侵權藝人包括蘇打綠、謝娜、尚雯婕以及音樂綜藝節目《明日之子》等,侵權立案多達9宗。
情懷畢竟代替不了行業游戲規則。接踵而至侵權又加上盜版指控,已經說明網易云音樂的華麗長袍之下,其實是一頭被催肥的黑豬。從網易初期的回應上看,似乎波及之面不是很廣。但從天天動聽的遭遇來看,這很有可能會掀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而失去版權根基的話,網易云音樂誕生以來的幾大神話都將灰飛煙滅。
侵權與盜版撐起的空中樓閣
其實,網易云音樂打版權擦邊球在業內并不是秘密。比如,知乎網友夏貝曾一針見血指出過網易云音樂的版權問題,“網易云音樂其實也有版權問題,只是默默在打擦邊球。別以為我沒發現在線版、App手機版和App iPad版本能收聽的歌是不一樣的。別以為我沒發現通過電臺的形式假裝是用戶自己傳歌曲平臺無責任。”
沒有版權的李宗盛歌曲作品存在電臺中
侵權背后,其實是丁磊低估了看似波瀾不驚的音樂版權市場的風險。
實際上,據我了解,在初期從其他音樂平臺購買轉授權的日子里,網易云音樂的版權常識還停留在上個時代。而實際上這個市場早已經歌是人非,很多過去的潛規則在如今都會被準確認定為盜版行為。比如,有網友戲說,網易云音樂有一種歌手叫做“群星”,其實這種貼模糊標簽的手法在今天已經行不通了。
在上個時代,網絡音樂市場的游戲規則是可以先通過營銷與導流構建上層建筑,之后靠擦邊球更準確地說是靠共享盜版市場來拼湊地基的。但隨著被BAT深度介入,網絡音樂市場也就步視頻行業后塵開始版權正常化,如今的市場游戲規則就是音樂業務必須從地基蓋起了。而營銷玩法,以及因此短期內催肥的用戶量與運營數據,不過是空中樓閣。
所以,從大環境上說,網易云音樂注定不會像今年上半年那樣順風順水。
神話破滅與用戶逃離倒計時
其實,從營銷角度講,網易云音樂不能說不成功——詩歌與遠方,情懷與故事,講故事的人心靈升華,聽故事的人陶醉其中。其中,影響最廣的就是其地鐵廣告販賣的情懷以及平臺上泛濫到無以復加的神評論,還有創立沒幾年拿下80億估值等等。
應該說,在上半年,網易云音樂的版權劣勢和曲庫薄弱等問題被完美掩蓋了。目前,網易云音樂最大的尷尬在于并沒有多少熱門音樂奉獻給用戶,對于那些上半年付費入坑的用戶,特別是年輕用戶來說,恐怕情懷是代替不了曲庫內容的。
顯然,作為一個音樂App,網易云音樂最大的用戶體驗傷害就是曲庫殘缺。UI設計、用戶體驗還有情感營銷,這個組合中一但失了版權,用戶登陸平臺的理由是什么?如果網易云音樂不及時處理好版權,首先動搖的便是用戶層。其實,常態性用戶逃離已經可預見。
網易云音樂近90天百度指數也走勢越來越低
除了用戶流失外,網易云音樂已露頹勢,還有其他的表現。
神評不再
顯然,網易的神評論運營策略,從新聞客戶端那邊借鑒頗多。但是,音樂App與新聞客戶端的使用場景畢竟不同,質量逐漸下滑甚至劣質的評論,抄襲、編造的故事和段子,已經使用戶離安安靜靜聽歌越來越遠。
困于小眾
網易云音樂憑借出色的曲庫運營,激活了眾多好聽但冷門的歌曲,使之成為民謠、電子、二次元等小眾音樂的樂土。網易云音樂也清楚自己的優勢,去年就加重對獨立音樂領域的布局。但音樂作為大眾娛樂產品,網易云音樂風格與曲庫容量卻越發小眾,這顯然也不是丁磊的初衷。
天天動聽停更的時候也是3億用戶,事實證明,音樂版權這灘水不好趟。從目前四面楚歌的局面來看,網易云音樂可能是迄今為止,出發故事講得最好、成長速度最快,衰落也最快的一個音樂平臺。
3億用戶、近百億估值,社交、短視頻以及直播的生態故事,有可能是空歡喜一場。脫離了用戶體驗,網易云音樂的營銷神話失去了基礎。
說到底,和當年百度音樂橫霸市場的時代不同。游戲規則變了,玩家換了。“版權是音樂之本也是音樂行業得以健康發展的保障”這樣的話,現在在法庭上也可以作為有效武器了。
雖然網易云音樂有值得去贊賞的地方,但一個游戲規則健康的市場環境,比營銷情懷更為重要。我當然不希望網易云音樂死掉,但恐怕其暫時告別高速增長的神話,在一段衰落期中花些時間和金錢去補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來源:虎嗅網 作者:大望路邊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