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馬克龍妻子家族經營的甜品店資金雄厚,其營業額甚至超過中國著名企業“老干媽”一百倍不止。
法國第一夫人家族(注意是她的家族而不是她本人)所擁有的這家企業的年利潤,要想在北京買一套房,需要好幾年才能如愿。
許多人寧愿相信,馬克龍就是靠裙帶關系達到了成功,這跟其頭腦中把一切都看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換的經驗是契合的。
先從一則不再吸引人的舊聞談起。
法國總統大選結束20多天了,但有關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顯赫”的家世,國內依然有許多人傳播。有人說:馬克龍妻子家族經營的甜品店資金雄厚,其營業額甚至超過中國著名企業“老干媽”一百倍不止。甚至稱歐洲老牌家族銀行羅斯柴爾德銀行在法國的合伙人之一就是馬克龍妻子的家族成員。
中國的這種傳聞,連法國媒體都關注到了。法國《國際信使》周刊5月11日刊發了《馬克龍妻子家庭背景在中國引起熱議》的報道,稱中國網絡流傳馬克龍靠“裙帶關系”上位,是一個利用妻子布麗吉特殷實家產實現政治騰飛的“小白臉”。
這個來自中國的傳聞讓法國人笑死了。
第一,馬克龍不是當某個部門的行政長官,而是當選的總統,是民選的總統,絕不可能靠“裙帶關系”被提拔。第二,馬克龍夫人的家族的影響力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
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特羅尼厄(Brigitte Trogneux),出生于1953年,比馬克龍大24歲。布麗吉特在特羅尼厄家族中排行老二。特羅尼厄家族在亞眠當地經營著一家巧克力工坊,工坊名字叫“Jean Trogneux”(讓-特羅尼厄,簡稱JT),從1872年創立至今,如今已是第五代繼承人在經營。以前是布麗吉特的爸爸經營,現在是布麗吉特的侄子經營。算是名副其實的老字號。
那么,這家家族企業的規模有多大呢?
在法國的企業查詢網站上(http://www.societe.com/)查詢品牌“Jean Trogneux”(讓-特羅尼厄,簡稱JT),發現JT的企業注冊股本僅為19萬歐元,員工數量為20至49名。在經營上,2015年,營業額為381萬歐元,凈利潤僅為22.1萬歐元。只能是一個中小企業,或者個體戶。
法國第一夫人家族(注意是她的家族而不是她本人)所擁有的這家企業的年利潤,要想在北京買一套房,需要好幾年才能如愿。這就是許多人想象中的法國第一夫人家族的企業實力。
不僅如此,馬克龍和布麗吉特結婚時,布麗吉特的父母已經過世多年了。馬克龍去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工作也是婚后的事情了。馬克龍不可能受惠于布麗吉特的父母。
但是,許多人不看事實,依然意淫出了這樣一幅場景:
馬克龍16歲的時候,就看上了布麗吉特家族的資產和深不可測的背景(包括跟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關系)并且相信,在這個家族的幫助下自己將來能當上法國總統。于是,這個老謀深算的少年就假裝愛上布麗吉特,并十年如一日地對她甜言蜜語,欺騙她,終于13年后,馬克龍如愿以償,與布麗吉特結了婚。隨后,在布麗吉特家族的幫助下,馬克龍當上了法國總統……
這個設想出來的故事漏洞百出。如果馬克龍想攀上布麗吉特家族,為何不找他的同學,布麗吉特的女兒結婚呢?這樣,不是更合適嗎?而且,布麗吉特家族中那么多人,為什么不幫助其他人去當總統,偏偏幫助這個非家族內的人當總統呢?……
對于這些問題,沒有人愿意思考。因為,許多人寧愿相信,馬克龍就是靠裙帶關系達到了成功,這跟其頭腦中把一切都看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換的經驗是契合的。在這種陰暗的心態中,既看不到光明,也看不到愛情,只有利益。
為什么有關法國第一夫人的謠言,只在中國產生了?
為什么當其他國家的人在談論他們的愛情的時候,中國卻在談論他們背后的交易?
這真是很值得思考的事情。網絡是一個幫助人明白很多事的媒介,但人們真的明白還是真的糊涂,取決于兩點:一是網絡是全球性的還是一個大的經過過濾的綠色、環保、低碳的局域網。二是人們是否愿意接受和追尋事實。
我在2009年的時候,曾經在訪美回來后,寫了一篇《美國的物價》的博文。對于每一個介紹,我都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的,全部都有現場拍攝的照片。其中,一輛寶馬車Z4(2007年款)的價格(29881美元),美國的車便宜,舊款車、二手車更便宜,這是事實。但是,這篇博文被媒體轉發的時候,寶馬車的價格被錯寫成了2.1萬美元。我隨后做了聲明,但沒有人看你的聲明,大家更愿意拿2.1萬美元的價格來做對比,因為更具有沖擊性。更有些想出名想得發瘋的人,拼命拿這個說事,而根本不看你的博文,更不看你的原始配圖。
下圖為我的鳳凰博客的博文中寫的這輛車的價格,右鍵點擊圖片,再點屬性,清晰顯示出時間是2009年11月20日的原始時間。
我們處在一個物欲+快餐文化的時代。人心如此浮躁的狀態,自文字記載以來恐怕都算得上是罕見的。西方在達到溫飽階段后,人們就開始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人們更愿意在精神生活層面做比較,而鮮有人比物資層面的享受。這也是為什么,西方國家的書價是中國的十倍左右,而書的銷量依然高于中國的根源所在。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除了物欲還是物欲,說難聽點,許多人始終走不出低等動物的層次。在追求物欲的終極目標之下,沒有人愿意花時間去享受精神生活,更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去研究、追求事實和真理。既然物欲是主要的,法國第一夫人與馬克龍怎么可能是愛情而不是物欲的交易呢?在不透明的陰暗環境中,這些東西被臆想出來難道不是順理成章的嗎?
這就是謠言產生的土壤和謠言能夠自由傳播的基礎。當謠言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事實、真相、真理……都會越來越遠。當然,如果不追求這個,也就無所謂損失,無所謂收獲。當種種謠言一次次被制造出來傳到國外,成為西方人的笑料,也不妨用阿Q精神安撫一下自己:兒子在嘲笑老子。
來源:功夫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