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綜藝生意經:從2003到2013,再到2016水煮娛
文/劉媛
“把人逗笑這門生意,已經到了最好的時代。” ——前浙江衛視總監、現北京文化總裁夏陳安
誠如夏陳安所言,近幾年,喜劇類綜藝節目頻頻登上各大衛視的熒屏。與收視率齊飛的是,不少喜劇演員由此人氣極速上升,不僅家喻戶曉,而且財富節節高升,甚至還踏上了資本市場的筋斗云。
無論是引領了相聲回歸劇場潮流繼而往影視劇、真人秀多棲發展的德云社,還是因《夏洛特煩惱》從窄眾的戲劇市場邁向更大眾的電影圈的開心麻花團隊,以及如今獲得資本親睞從而自立門戶的賈玲,都是喜劇行業這一輪紅利爆發的最大受益者。
2003:郭德綱、開心麻花、賈玲的財富故事
有意思的是,郭德綱、開心麻花以及賈玲的財富故事似乎都要從2003年開始講起。
這一年,由郭德綱為主創代表的“北京相聲大會”正式更名為“德云社”,演出隊達到了十幾個人,并且從那年開始在天橋樂茶園演出,用實際行動“讓相聲回歸劇場”。
據說,在此之前這個組織的內部運作很像是走穴,就是演員不固定,工資按演出場數發。郭德綱在德云社的第一個搭檔王玥波曾回憶說:某天演出很晚散場,郭德綱和另外一個演員回家。郭把身上僅有的錢給了對方,讓他打車回家。至于郭自己是如何回到距離很遠的住所,誰也不知道。他甚至懷疑他是徒步走回去的。也許誰也沒有料想到,數年之后,德云社將相聲這門瀕于失傳的曲藝節目竟能發展到今天的這般光景。
郭德綱和于謙
開心麻花品牌也創始于2003年,他們最初以舞臺劇的形式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足跡遍布上海、廣州、南京等50多個城市,據報道,開心麻花2016年度大劇場演出場次已過千。
此后陸續推出了26部舞臺劇,逐步形成了品牌獨有的喜劇風格和個性標簽。2015年制作出品了電影《夏洛特煩惱》,取得了14.44億元的票房成績,成為當年國產電影領域的最大黑馬。
《夏洛特煩惱》的大獲成功也讓公司迅速受到資本市場熱捧。2015年,開心麻花掛牌新三板,市值一度飆升到50億元。這也讓不少人認為,新一輪的財富神話將會越來越多在喜劇界發生。
《夏洛特煩惱》劇照
還是2003年,賈玲從中央戲劇學院相聲專業畢業,正式開始了她的北漂之旅。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住在又小又破的地下室里,為了省錢的她甚至在溫度已經零下的天氣里都舍不得開暖氣。
直到2010年,賈玲才頂著“馮鞏女弟子”的頭銜,和白凱南一起登上春晚說相聲,但也只是有了這么一個光環而已。直到2012年,賈玲受湖南衛視邀請參加了真人模仿秀綜藝《百變大咖秀》,憑借對火風、付笛生等形象生動逼真的反串表演,從此開始了諧星之路。
自此以后,賈玲開始頻繁活躍在綜藝節目、電視劇、電影等各大舞臺上,不僅僅事業有了騰飛,而且受到資本的追逐。
今年7月,北京文化發布公告,擬出資1000萬元投資北京大碗娛樂文化有限公司,投后估值5000萬元。北京文化占股20%,占股25%的第二大股東孫集斌則是東方衛視熱播綜藝節目《歡樂喜劇人》的幕后編劇、導演,賈玲是最大股東,所占股份為35%。至此,這個胖胖的、愛笑的姑娘正式完成了職業生涯的完美三級跳。
為了效果不惜“丑化”自己的賈玲
2013:喜劇綜藝節目一次意外的引爆
經濟下行,城鎮工作生活壓力逐漸增大,觀眾普遍需要幽默笑話和段子來舒緩心情,這是喜劇綜藝井噴的大時代背景。
其次,由于廣電總局對綜藝節目海外版權引進的政策收緊以及對真人秀綜藝節目的管制趨嚴,給了喜劇綜藝繁榮一個絕佳的轉機。再加上觀眾對明星真人秀或選秀綜藝的審美疲勞,各大電視臺便加緊了喜劇類原創節目的研發步伐。
過去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春晚才能欣賞到制作水準上乘的相聲、小品等喜劇節目,而現在逐漸變成了高密度、高頻度的周播喜劇綜藝。
《愛笑會議室》算得上是這一輪喜劇綜藝節目的最早發端。該節目的演出班底由一群80后演員組成,是中國首個近景爆笑短播出劇表演團體。2010年5月,《愛笑會議室》首次登上熒屏,最初是遼寧衛視《誰是主角》欄目的一個版塊,后來被黑龍江衛視購得版權,成為獨立的一檔節目。一經播出網絡點擊量不斷攀升,一度在各大門戶網站的轉貼排行榜上位居首位。其新穎獨特的幽默形式深受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許多原創的經典橋段被無數粉絲競相模仿,也更新了當時語言類節目的娛樂潮流新趨勢。
如果說《愛笑會議室》是對喜劇類綜藝節目吸引觀眾初見成效的試水,那么真正興起并形成爆發式增長是在2013年。當時國內選秀類型的真人秀綜藝泛濫,東方衛視期望另辟蹊徑,于是嘗試推出素人喜劇選秀類綜藝《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
東方衛視在達人秀上的成功經驗被移植到了這個新節目,招募草根然后進行才藝比拼,三人評委亮燈。但沒想到的是,收視率居然一路飄紅,引得其他衛視也紛紛仿效推出草根選秀模式的喜劇綜藝。
更多衛視臺、制作機構的加入,使得2014年出現了近20檔喜劇綜藝節目,也順勢開啟了被業界稱之為的“喜劇節目元年”,但實際上真正的起點還應是《笑傲江湖》拉開的2013年。
由于《笑傲江湖》的口碑收視都不錯,2015年,嘗到甜頭的東方衛視又開始打造另一個更具難度的純原創喜劇節目《歡樂喜劇人》。
喜劇演員從整個藝人的總量來說是一個比較小范圍的群體,與歌唱真人秀綜藝相比,選角的難度相對較大;其次,這檔節目的制作模式要求參賽選手一周出一個原創劇本,一周演一個新鮮節目,有時兩場錄影之間僅隔4天,對于喜劇演員來說著實壓力很大。
所以《歡樂喜劇人》一開始是“裸奔”的——沒有廣告商看好。但主創團隊還是堅持用一年多的時間連續做了兩季。制作了100多個段子,相當于春晚20年的創作量。
《歡樂喜劇人》第一季播完后,收視率達到了13.65%,多次在播出中段收視率超過《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兩檔老牌勁旅,網絡的點擊量也超過了40億。在今年《歡樂喜劇人》第二季播出期間,CSM35城收視率全部過2,有四期節目收視率過3,總決賽收視率3.61%,創下最高值。可以說,從不被看好,到贏得上億冠名,《歡樂喜劇人》完成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今年,除了東方衛視著力打造的幾個喜劇品牌以外,北京衛視的《跨界喜劇王》和浙江衛視的《喜劇總動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今年9月份各上星衛視至少有5部喜劇類綜藝節目同時段競爭拼收視率,輪番轟炸黃金檔。隨著節目形式的不斷推陳出新,如今的喜劇綜藝已經不僅僅是喜劇人的狂歡,也吸引到了越來越多名人的參與。
比如《跨界喜劇王》,其定位就是跨界喜劇競技秀,聚集了文藝界、體育界、商界等各領域的代表人物,表演嘉賓陣容包括秦嵐、費玉清、鄧亞萍、樂嘉、孫楠等在內。
《跨界喜劇王》讓觀眾看到明星的另一面
喜劇綜藝已疲態初顯
但喜劇綜藝如此火爆扎堆也帶來不少問題。比如說盲目跟風造成的內容雷同就是一個。在國內的市場環境下,某一個案例的成功,往往會引發許多同類“借鑒”,喜劇市場也不例外。因為借鑒一個成功的節目模式遠比研發一個新節目形式成本低,而且學習之后還可以加入自己的原創想法,這樣一來便能使節目效益最大化。
其次,明星來回串場、淚點過多等也會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在《笑傲江湖》《我為喜劇狂》《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等喜劇綜藝都能見到郭德綱的身影,他本人唯一缺席的是《跨界喜劇王》,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后者的播出平臺是北京衛視。
不僅如此,由于草根笑星資源的稀缺,往往會造成一個選手同時參加多個衛視節目的局面,被大家戲稱為“回鍋肉”,這一現象其實在歌唱類選秀節目早已出現,也說明過多的跟風對喜劇類綜藝節目正在造成一種傷害,觀眾一旦感覺到“回鍋肉”背后的創新乏力,便可能很快拋棄這一類型。
其三是,喜劇綜藝結尾普遍都愛煽情。《生活大爆笑》走的是純喜劇的路子,演員不會有任何淘汰的壓力,關注的是如何把包袱抖好。
而《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則是另一種風格,節目的制作團隊或許深受歌唱類選秀節目的“劇情”設置影響,善于制造噱頭和看點,所以不斷在笑料和情感波折上下功夫。盡管笑點淚點齊飛讓節目充滿戲劇張力,但觀眾看得多了也會慢慢對這樣的套路感到審美疲勞,懷疑節目組故意人為制造甚至胡編亂造。
最后,編劇和演員在喜劇題材尺度的把握以及諷刺元素的呈現上似乎依然受困。比如賈玲在《歡樂喜劇人》第一季上“惡搞”花木蘭的小品就曾引來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最終以誠懇道歉收場——雖然她至今依然認為,自己并沒有“侮辱英雄”。
還有只播出了一集便慘遭“下架”的《吐槽大會》。盡管有“校長”(王思聰)的投資以及國內知名脫口秀主持人王自健和一眾網絡“段子手”的加盟使得節目未播先火,但還是沒能躲過被叫停的命運。有人猜測,是因為節目中觸及底線的內容太多從而導致審查不過關。
讓觀眾輕松的笑出來,讓觀眾每周都能在熒屏前輕松地釋放工作壓力,就是這門生意最核心的成功學。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壹娛觀察(個人微信ID:yiyuguancha6)
壹娛觀察(公眾號ID:yiyuguancha)想做中國電影產業和泛娛樂產業的望遠鏡和聲吶。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