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票房高漲,背后卻有一場署名權之戰水煮娛
梅爾·吉布森十年磨一劍的《血戰鋼鋸嶺》國內外雙雙收獲高口碑,不過,電影熱議背后,關于署名權的爭議卻浮出水面,麒麟影業日前發文稱其美國全資子公司Kylin Pictures,Inc.作為《血戰鋼鋸嶺》的全球投資方,依據合同享有影片在全球銀幕主署名區域的署名權,卻沒有在中國上映的電影中得到體現。隨著中美電影合作的深入,電影合作中的法律摩擦或將進入一個高發地帶。
《血戰鋼鋸嶺》憑借豆瓣8.8分的高口碑持續發酵,并在上映70小時后票房突破進口二戰題材電影的最高紀錄,口碑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
但電影熱議背后,關于署名權的爭議卻浮出水面。自稱參與《血戰鋼鋸嶺》投資的全球聯合出品方麒麟影業于上周末開始發函維權,聲稱依據麒麟影業與全球版權方CCP(Cross Creek Pictures,美國十字小溪影業)的協議,麒麟影業的美國全資子公司(Kylin Pictures,Inc.)作為投資、出品方享有影片在全球銀幕主署名區域的署名權,但在中國上映的《血戰鋼鋸嶺》中,并沒有看到Kylin Pictures的公司署名,只出現了協議約定的麒麟影業CEO龐洪(James H Pang)以及副總裁史雷永(Leo Shi Yong)作為聯合執行制片人的個人署名。
根據麒麟影業的說法,他們已經于12月9日中午向全球版權方CCP(Cross Creek Pictures,美國十字小溪影業)發送律師函。
截止發稿前,麒麟方面向數娛夢工廠表示,收到律師抄送的郵件顯示,ccp溝通了IM global,IM global 溝通了中國的發行方熙頤以后,熙頤的解釋是署名受到中國政府審查制度的要求,需要提供證明文件支持,才能批準署名。而經過麒麟與中影華夏以及進出口的溝通,對方并沒有提出署名權的疑義,審核主要是集中在內容和手續上面。不過這一說法,并未得到熙頤影業方面的確認。
對于目前這樣的局面,麒麟影業董事長龐洪表示“非常不可思議”。
猶記得,年中因被快鹿“追債2.5億“,龐洪試圖以一句“沒想卻被大哥挖坑”輕松回應。而對征戰好萊塢的中國資本而言,“坑“可能遠比想象中多。
全球投資方麒麟影業在中國版《血戰鋼鋸嶺》中疑被除名?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沖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于良知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只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
作為一個集結了眾多中國投資方的電影,《鋼鋸嶺》最早出現在公眾視野,是以游族影業美國公司正式啟動的第一個好萊塢合作項目的形式曝光。當時游族影業美國公司的負責人韓薇也正是《血戰鋼鋸嶺》現在的全球投資方和中國全版權方熙頤影業創始人。
其中值得一說的背景是,2015年6月韓薇加入游族影業,先后兼任游族影業美國公司負責人和游族影業CEO。不過,僅僅五個月后,韓薇離開游族影業,旗下的熙頤影業全資收購游族美國公司,游族網絡董事長林奇先生還作為個人股東加入熙頤影業。
在北美11月4日上映之后,這部電影被外媒譽為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后 “最過癮、最震撼心靈的戰爭片”, 并在好萊塢電影獎包攬了“最佳導演”等四大獎項,更以13項提名領跑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
據麒麟影業方面陳述,11月4日公映的北美版本中,在主署名區域可見麒麟影業作為該片的全球聯合出品方的醒目署名,而在內地版本中,同樣的位置卻未見其應有署名,“無緣無故消失了”,所以麒麟影業的美國律師已經向《血戰鋼鋸嶺》的全球版權方(CCP)接觸,因為麒麟影業是與CCP直接簽署的合同。
貓眼電影的資料顯示,《血戰鋼鋸嶺》出品方包括熙頤文化、聚合影聯、鳳凰傳奇影業、北京啟泰遠洋文化傳媒、電廣傳媒、科地資本、影都文化、澳洲宇宙電影娛樂、美國十字小溪影業、Bliss Films,并未提及麒麟影業或Kylin Pictures,Inc.的字樣。
麒麟影業表示,在與CCP的合同中,不但規定了公司名字的署名權,而且規定了麒麟影業CEO龐洪(James H Pang)以及副總裁史雷永(Leo Shi Yong)作為聯合執行制片人的署名權,但在中國上映的版本中只有個人的署名而沒有公司的署名。麒麟影業并展示了一份北美上映的版本中含有KYLIN PICTURES的圖片。
而數娛夢工廠通過查詢美國權威網站IMDB的信息發現,Kylin Pictures確實出現在了《血戰鋼鋸嶺》的聯合出品方中,麒麟影業CEO龐洪及副總裁史雷永均為《血戰鋼鋸嶺》的聯合執行制片人。
(IMDB顯示麒麟影業(Kylin Pictures)為聯合制片公司)
(IMDB顯示麒麟影業(Kylin Pictures)參與了《血戰鋼鋸嶺》的投資)
(IMDB顯示麒麟影業CEO龐洪及副總裁史雷永均為《血戰鋼鋸嶺》聯合執行制片人)
熙頤影業:“我們不知道麒麟影業參與了這部電影”
在之前的處理過程中,麒麟影業都并未主動與熙頤影業溝通。談及為什么沒有去和中國地區的發行方熙頤影業溝通,麒麟影業的說法是,合同是與CCP簽訂的,那么自然是發函至CCP。
而在12日接受數娛夢工廠采訪時,在回應麒麟影業銀幕主署名區域的署名權問題時,范雪錚表示,因為熙頤沒有過和麒麟的任何協議,所以并不清楚其中原因。
不過,從麒麟和熙頤雙方的歷史片單來看,雙方有多部電影的合作,甚至可以說是“合作緊密”:據媒體之前報道,兩家公司的CEO龐洪、韓薇(Wei Han)在《日月人魚》中共同擔任制片人,而范雪錚在接受數娛夢工廠采訪時也表示,《血戰鋼鋸嶺》除了演員之外,幾乎是《日月人魚》的原班制作團隊。而在另外一部電影《龍之誕生》中,據2014年8月外媒發布的新聞,熙頤影業同樣參與了投資和制片。
不過,數娛夢工廠留意到,在IMBD關于《龍之誕生》的最新介紹中,已經無法搜索到熙頤影業。
在中美電影節官網,麒麟影業的介紹中,《血戰鋼鋸嶺》和《日月人魚》均在列。
(截圖來自http://www.awardscircuit.com/ PR NewsChannel)
快鹿事件后的麒麟影業,深陷商譽危機?
對于卷入快鹿危機的麒麟影業而言,2016年是個多事之秋。
而現在麒麟影業方面從IM global獲得的反饋來說,是指影片引進時因麒麟影業名字的合法性問題而未能署名。
這要從麒麟影業受快鹿事件牽連開始。龐洪與快鹿事件的牽扯隨著快鹿兌付危機爆發后的追債聲明而進一步曝光。7月11日,快鹿集團在官網公開了一份應收債權追討名單,龐洪的名字赫然在列,快鹿稱龐洪欠款2.5億元。
隨后8月,麒麟影業的母公司麒麟網(現已股權退出)曾發布聲明稱,依據麒麟文化在2013年12月與龐洪及其相關公司簽署的《三方協議書》:龐洪及其相關公司在使用“麒麟網”公司名稱期間,不得發生任何有損于“麒麟網”字號的重大負面影響。而”快鹿“事件的發生已經對麒麟文化持有的“麒麟網“字號造成了重大的商譽損失。
不過,麒麟影業方面對此又有一套說法,上述北京麒麟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聲明中收回“麒麟網”相關字號授權的說法依據的是2013年該公司與龐洪簽署的協議。
事實上,2015年4月27日北京麒麟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與麒麟影業CEO龐洪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將麒麟文化在麒麟影業中所占的全部19%股份轉讓給CEO龐洪時,已經明文規定,麒麟影業可以繼續使用包含“麒麟”二字的字號和簡稱,包括公司名稱“麒麟網(北京)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麒麟影業”的使用權,且沒有前提條件和使用期限。
(麒麟影業公司名稱以及股東變更記錄)
這似乎讓麒麟影業主張署名權本身失了幾分底氣,那么麒麟影業是否因為名字的商譽問題而喪失了署名權呢?
錦天城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董文濤表示,
如果母公司想要收回子公司的名稱使用權,在進行股權退出的時候就可以提出,針對這種子公司可以繼續使用、合同中有沒有明確規定收回授權條款的情況下,這樣的聲明也顯得有些一廂情愿。
董文濤表示,不披露投資、出品方名字往往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投資方自己不愿意披露,或者投資方進入項目的時間相對比較晚,投進來的時候已經到了宣發階段,整個收益周期是比較短的,而新的投資者進來的時候,話語權比較小,只是基于投資協議,享有利益分成。
在不披露具體合同和投資比例的情況下,尚難以判斷麒麟影業是否屬于上述幾種情況之一。
不同階段的進入,往往意味著權益差距較大。范雪錚告訴數娛夢工廠,除了熙頤影業和科地資本是在《血戰鋼鋸嶺》還是劇本階段就已經完成投資,其余中國資方大多數是成片出來以后才決定投資。
不過,麒麟影業反復強調,在《血戰鋼鋸嶺》中的投資比例并不低,而且在電影還未開拍之前就已經進入了該項目。由于合同處于保密條款之下,因此不便展示具體合約內容。
而該片的全球發行方IM Global更是已經成為中國資本的前哨,在今年6月被背靠眾多中國資本的Tang Media Partners(TMP)收購。TMP的主要創始股東是美籍華人唐偉,共同創始人包括騰訊公司和著名投資人沈南鵬,主要股東包括華人文化控股、華誼兄弟以及歌斐資產等。
在這樣的資本祖局中,其中的溝通和利益協調難免存在著諸多信息不對稱。麒麟影業方面表示對從IM global處收到的反饋讓人失望,“跟IMG胡說八道,我們還可以理解為仗著老外不了解中國審查制度,畢竟中國的審查制度在老外眼中確實是個‘謎’。跟媒體也胡說八道,是不是當大家傻。”
看來,伴隨著麒麟的這場《血戰鋼鋸嶺》署名權維權,一場風波在所難免。
【來源:娛樂夢工廠】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