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支付寶圈子事件看信用濫用金融
從來沒有見過央媽對待哪個業務領域,像對待個人征信那樣慎之又慎。自去年1月5日公布了首批8家放行名單后,到現在為止,已經整整22個月過去,8張牌照還硬是沒下發。不過,當信用分高低成為評價照片的門檻,我終于理解為什么央媽對發個人征信牌照這事這么審慎了。
那這個領域到底發生了什么?放行了首批名單卻遲遲不給牌照又是為何?我們在此分兩類主體來討論:一類是持牌軍,一類是等待牌照下發的準持牌軍。
對于持牌軍,央行在不久前下發了一個名為《關于加強征信合規管理工作的通知》。這份看起來干巴巴的文件,直接挑明了目前持牌軍最大的亂象——個別銀行員工利用職務便利,違規查詢、下載和非法出售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個人征信信息。
個人征信信息被販賣一向突出,也一直以各種形式存在著,否則無孔不入的營銷電話也不至于成為大家的煩惱。這當然不僅僅是銀行的問題,這暴露出所有征信機構目前的內控制度和系統建設都存在漏洞。
持牌軍都如此讓央媽不省心,更別說才剛備案的、或者說等待牌照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準持牌征信公司,兩年來被央媽進行了五六輪檢查驗收,每次驗收的重點都是內控和系統建設。
說到準持牌軍,我想沒有一家比芝麻信用戲足。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支付鴇事件,噢不,支付寶圈子事件,芝麻信用就被牽扯其中。或者確切地說,是參與其中。
圈子事件嘛,大家幾乎都耳熟能詳。剛好也是央行發通知的那一天(11月24日),支付寶發布新版本,向部分用戶測試一款社群類產品“圈子”。支付寶根據各個賬號的消費數據,將用戶劃分為不同群組,然后每個群組有不同的準入標準,準入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芝麻信用分的高低。
然后,然后就失控了。在其中兩個充斥著女性荷爾蒙的群組里,不少用戶上傳大尺度圖片。當然這是后話了,后來筆者跟一些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討論此事時,他們都認為“圈子”在產品邏輯上并沒有太多問題,但開始誰也不知道,一款對標“豆瓣興趣小組”的產品,會演變成“陌陌”,畢竟很多產品要實際運營后才知道會產生那些空子。
圈子這事,如果真的要總結,就是支付寶社交野心不死+信用場景濫用。跟之前的集五福一樣,支付寶依舊想要在自身生態體系內補全社交鏈,目前阿里充當主要社交功能的“阿里旺旺”只是在促成交易時的輔助工具,遠不能對標微信,所以支付寶一直不甘心。但這一次的圈子,支付寶好像玩大了,順帶把自己小芝麻也給拉了下水。
還是回到征信話題上,小芝麻這次確實無辜,但也不是太無辜。它所展現的問題,還是有那么點點敏感——信用濫用。
去年芝麻信用分陷入機場VIP通道羅生門的時候我們就寫過,嚴肅的個人征信數據,為什么要被用于非信用場景,尤其是營銷意味濃厚的商業場景。目前芝麻信用的用途已經很廣泛,涉及信用卡、消費金融、融資租賃、抵押貸款、酒店、租房、租車、婚戀、學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等上百個場景。
寫到這里,筆者想到了三個問題:
個人信用的派生用途有沒有一個邊界,這個邊界誰來界定?
一個非官方的第三方可以通過個別手段提升信用層級的信用分,越界影響用戶在其他無關緊要的場景行為,到底該怎么理解?
第三方通過自己的手段提升客戶的信用分,這屬于信用產生價值,還是第三方平臺假借“信用”之名對客戶進行商業回饋,是否違規?
這幾個問題,作為支付寶的忠實用戶,很想和包括支付寶在內的所有準持牌個人征信公司聊聊,當然更想和管理信用征信的央媽官員聊聊。能不能得得到滿意的答案都還在其次,只是想知道參與方到底對此怎么想怎么看。
個人征信牌照的重要性無可言喻。國內有630家銀行、數千家P2P、近9000家小貸公司和近2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都需要征信,都在構建自己的征信體系,他們也在無關痛癢觀望著,熱切討論著,或者干脆謀劃著爭取牌照。這是個必將需要高專業性和敬畏性的市場。
從這個角度來說,央行的審慎,筆者終于還是能夠理解的。
【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劉筱攸】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