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宮斗劇?來讓歷史正劇碾壓你智商水煮娛
11月30日,主席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在朋友圈刷屏不少,不少業內同行都對大大說的“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感到無比振奮。
其中,會議中發言道:“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號召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回歸嚴肅的歷史精神。如果套到電視劇行業,此話似在對當前許多戲說歷史、娛樂歷史的電視劇提出批評,呼吁歷史正劇多多出現,溯本清源。
然而,呼吁與現實情況存在著一定的割離。
自從2013年央一的《大秦帝國之縱橫》之后,嚴肅歷史正劇漸漸地在衛視上難覓蹤跡,后來隨著視頻網站崛起,這個狀況更是愈演愈烈。據悉,目前衛視平臺播放的歷史正劇,最近的案例則是央視一套2016年開年時播放的《抗倭英雄戚繼光》。
同時,娛樂資本論了解到,幾部頗受關注的歷史正劇均面臨周期長、聯播變獨播、積壓箱底好幾年的情況。例如,《大秦帝國之崛起》(系列第三部)12年底殺青后,目前正在與央視洽談播出檔期;《軍師聯盟》原定北京江蘇播出,最后只剩江蘇獨播;有段奕宏、倪大紅等豪華演員配置且成本較高的《謀圣鬼谷子》,殺青近三年仍未找到買家。
大大的呼吁是好的,然而這能幫到古裝正劇嗎?
連《走向共和》都被定義為“歷史虛無主義”,歷史正劇的邊界很難把握
大大關于歷史題材作品的講話原文如下:
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學家、藝術家要結合史料進行藝術再現,必須有史識、史才、史德。
歷史給了文學家、藝術家無窮的滋養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文學家、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文學家、藝術家不可能完全還原歷史的真實,但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戲弄歷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歷史戲弄。只有樹立正確歷史觀,尊重歷史、按照藝術規律呈現的藝術化的歷史,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立之當世、傳之后人。
在這其中,提到不能使歷史虛無化,實際上,“歷史虛無主義”既是一個歷史學術領域上的詞,也是一個偏意識形態的詞,很難把握其邊界和尺度。
例如豆瓣高達9.6分的《走向共和》,是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歷史正劇,但它當年因為學術界的爭議以及民間過度的輿論解讀,同樣曾被官方媒體稱為“歷史虛無主義”,如今,該劇在正版網絡平臺和衛視(即便深夜檔)都難覓蹤影。
也就是說,所謂的歷史虛無主義,并非只是指戲說歷史系列,當它涉及到具體的歷史解讀和角度時,它的邊界在哪,還需慢慢摸索。
成本太高、積壓多年成常態、聯播變獨播……古裝正劇的現狀日子不好過
曾幾何時,歷史正劇引發過很大轟動,《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貞觀之治》等都是紅極一時的歷史正劇。這一類電視劇大多體量大、投入高、服飾布景考究,配備的都是一級演員。
拐點發生在2013年,平均收視0.7%的《楚漢傳奇》創下了聯播平臺的收視低谷,之后《大秦帝國之縱橫》在央一這樣合適的平臺,其收視也沒能過1%。盡管這幾部劇口碑都不錯,但曲高和寡的歷史正劇,收視群確實在不斷收窄。
娛樂資本論總結了近幾年主要的幾部歷史正劇及它們的播出狀態。
娛樂資本論了解到,《大秦帝國之崛起》(系列劇第三部)12年底殺青后,目前正在和央視洽談播出檔期。
小娛從片方了解到,該劇目前正在和央視洽談播出,但今年是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央視有一系列的紀念長征勝利劇目,因此大秦的檔期未定。之所以周期這么長,首先是因為經歷了一次重拍,在重拍的基礎上兩輪送審原本的審核輪次也因此增加了,因為是國家級重大題材的項目,在審核方面會要求嚴格。
“就題材和體量來說,央視的主體受眾是最合適的選擇,當然我們并沒有忽視衛視,衛視方面正在溝通播二輪。”片方負責人告訴小娛。
實際上,衛視在接手這樣的“燙手山芋”時也會考慮再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衛視負責人告訴小娛,曾經有一部講述張居正故事的歷史正劇本已確定在東方衛視播出,但因當時傳言該劇影射一位領導人,最后該劇撤播。直到四五年后該領導人卸任,該劇才得以“重見天日”。而央視的政治敏感性顯然不同于一般的衛視,有央視作為風向標,其他衛視才敢跟在其后伺機而動。
總局對歷史正劇的管束其實非常細致。吳秀波主演的《軍師聯盟》,原先確定北京、江蘇兩臺聯播,但最后北京離席,江蘇獨播,據知情人透露原因是北京衛視并不看好這個題材,但編劇汪海林(《楚漢傳奇》編劇)卻認為,該劇的故事可能是其最大雷區。“總局不鼓勵將三國里的某個人單拎出來做故事主線,這部劇可能觸到了這點。”據娛樂資本論了解。《軍師聯盟》講的是大反派司馬懿的故事,這是否會有影射的可能?
《軍師聯盟》
除了政治風險較大,成本高昂也是古裝正劇的共性之一。《大秦帝國》片方負責人告訴小娛,即使第三部《崛起》開機于五年前,但成本都已過億,如今還有一些后期的成本,仍然在不斷往上加。
集結了段奕宏、倪大紅等影星、郭寶昌擔任藝術總監的《謀圣鬼谷子》殺青于近三年前,知情人透露,該劇剛好卡在一劇四星到一劇兩星的關口,本身成本已經偏高,而電視臺又出不起這個錢,于是就一直被耽擱了下來。
價錢,始終是這些古裝正劇繞不過去的一個坎。成本高意味著賣劇價格也會居高不下。據悉,《軍師聯盟》江蘇獨播價創下了男性題材的新高,而聯播的話,兩家衛視每家要出280多萬,這個價格都快到《如懿傳》或《瑯琊榜2》了。北京衛視退出,除了可能有政治風險外,成本也是問題之一。
除了這幾部關注度較高的歷史正劇之外,目前已知的還有將近10部同類型電視劇,或卡在長周期里,或卡在成本與價格的矛盾里,或卡在政治風險里,總之,這些古裝正劇的處境頗為嚴峻。
《1566》成B站紅劇、明年重慶衛視將重播,歷史正劇的春天真的要來?
盡管日子不太好過,但娛樂資本論通過調查發現,民間對于這一題材的渴望,與大大的呼吁是一致的。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都是“網紅劇”,盡管B站沒有這些電視劇的正片可以觀看,但反而誤打誤撞造就了一種“饑餓營銷”,各種網友剪輯片段頗為紅火,各種姿勢的解讀網友們照單全收。
一位正劇愛好者、同時也是B站資深用戶如此分析:歷史正劇的劇情、臺詞在設計時并無他意,但卻意外戳中了年輕人的萌點、G點,并借此在網絡上二度傳播,可以很有效地提高劇集的知名度、熱度,會帶動更多年輕人“入坑”。
近些年來,通過張局座走紅、《那年那兔》風靡、facebook表情包大戰等事件,也可以看出年輕人對國家和民族的關切,以及對中華歷史的認同。
另一方面,歷史正劇往往追求品質而非小鮮肉,像《走向共和》劇組對演員的自我要求很高,提前到劇組的這45天是沒有工資的,愿意就來,不愿意就請走,不管你名氣有多大,所以《走向共和》的劇組的拍攝狀態是非常好的。許多演員早上五點就準時起床背臺詞,找狀態,要是有誰偷懶,臺詞沒說好的,大家都會鄙視,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每個人都全力以赴。這種劇往往缺乏爆點,但因為其高品質能慢慢擴散口碑,也能吸引一批固定的受眾。
這么看來,歷史正劇將來的主力輸出頻道,確實真的可以考慮轉向網絡。
可以佐證的是,在《大明王朝1566》十年版權到期之時,居于三線衛視的重慶衛視火速買下了其重播權,并高調宣布將于明年重播,這種早已沒有商業效應也不是主流類型的老劇為何會被搶購?
可能,民間的聲音始終還是被官方注意到了,如今,大大的講話算是為歷史正劇“正名”了,然而市場環境很難因為一次呼吁而徹底扭轉,如果有明確的制度設計為這些歷史正劇保駕護航,它們的春天將可能真的到來。
【來源:百度百家 作者:紅拂女】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