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蘋果"不見了,世界的魅族又在哪兒?態(tài)度
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發(fā)布會熱鬧非凡,魅族的日子似乎正過得風生水起。然而,眼見并不一定為實。
近期A股上市公司天音控股在一則投資公告中披露了魅族科技的財務狀況:魅族科技在2015年全年營收為168億,凈虧損為10.37億元;2016年上半年營收為70億元,凈虧損逾3億。
盡管,在11月30日的魅族Pro6 plus新品發(fā)布會上,白永祥否定了這一說法,并稱2016年魅族已實現了盈利。但是,口說無憑。魅族是否盈利歸根到底還是要亮眼的銷售業(yè)績和可靠的營收數據去證實。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魅族手機走了一條“小而美”到“大而全”的道路。作為吃瓜群眾,我們無權去判別這種發(fā)展道路是對是錯,但是從目前的現狀去分析,當下的魅族狀況似乎并不樂觀。
昔日的“中國蘋果”哪去了?
在中國的手機市場,以MP3起家的魅族至今都是業(yè)界爭相傳頌的佳話。想當年,坐上國內MP3行業(yè)老大,與蘋果iPod平分中國市場的黃章在魅族的鼎盛時期選擇退出,轉戰(zhàn)手機市場。2007年,蘋果發(fā)布iphone,開始了智能手機時代。同年,魅族對外發(fā)布第一款M8手機圖片,直接對標蘋果。
2009年2月18日,魅族耗時3年打造的國內第一款全觸大屏智能機M8一經推向市場,便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瘋狂追捧。兩個月銷量10萬臺,五個月銷售額突破5億元,亮眼的銷售數據增強了魅族手機自信心的同時,更奠定了魅族在國產手機市場的地位。
隨后,聲名鵲起的魅族乘勝追擊,于2011年憑借M9進軍Android系統(tǒng);2012年魅族MX將產品調性拉高,同時魅族自主知識產權智能手機操作及云服務體系Flyme1.0面市。優(yōu)秀的品控、先進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始人黃章近乎偏執(zhí)的工匠精神,讓逐漸在手機市場站穩(wěn)腳跟的魅族又多了一個美譽——“中國的蘋果”。
然而,黃章對此似乎并不買賬,他曾經在論壇上表示:“不做中國的蘋果,要做世界的魅族”。這不僅是對“中國的蘋果”的這一稱呼回應,同樣暗含了魅族的野心。只是,我們不知道不做中國的蘋果的魅族真的會順風順水的走向世界嗎?
復盤小米之路真的可行嗎?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直專注于產品設計和研發(fā)的魅族顯然對外界的反應慢了半拍。小米等手機品牌的崛起,不僅使魅族手機銷量嚴重下滑,更被競爭對手成功反超。意識到自身問題的嚴重性之后,2014年創(chuàng)始人黃章重新出山,讓魅族做出了三大改變:擴大產品線加速產品迭代、引入海通和阿里巴巴的投資、拿出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啟動公司員工持股計劃。
馬云在投資魅族時,曾表示魅族在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魄力嚴重不足,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魅族今后的發(fā)展之路埋下了伏筆。與阿里合作時,魅族白永祥曾透露,魅族2014年營業(yè)額70多億元,賣出近500萬臺手機,其中2014年12月,魅族銷量突破100萬臺,而2015年1月份增至150萬。白永祥在談到阿里5.9億美元的注資時說:“這樣的資金實力可以支持一年上千萬臺的銷售。”
隨后,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幕景象:魅族一改每年九月發(fā)布產品的慣例,“一月三發(fā)”,魅藍肉搏紅米,銷量從2014年的不足400萬臺到2015年的2000萬臺,整個手機市場見識了魅族被資金賦予底氣后的強悍。
可以說,機海戰(zhàn)術,營銷激進,周邊產品研發(fā),魅族在無形之中將小米標榜成了自己發(fā)展的偶像。只不過,一年半虧損13個億,顯然魅族所膜拜的小米之路似乎并不成功。
對此,IT時代網認為,機海戰(zhàn)術并不適應今天已經趨于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產品同質化,配置過剩的今天,智能手機用戶更換新機的動力并不強。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品牌有了更高的期待。魅族的機海戰(zhàn)術顯然與此背道而馳,并且利潤薄弱,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人員、渠道以及供應商成本的不斷走高,讓本就在強手如云的中低端手機市場舉步維艱的魅族日子更加雪上加霜。
昔日的輝煌可以重現嗎?
如今,放棄了“小而美”發(fā)展路線的魅族似乎再也擔當不起中國的蘋果的美譽。客觀來說,轉戰(zhàn)“大而全”路線的魅族,沒有在“千元機”市場中出局,還談不上有多么失敗。只是,這也同樣注定了開啟價格戰(zhàn)模式的魅族重新翻盤的幾率大大下降。
回顧魅族手機從巔峰到頹勢初現的發(fā)展路程,IT時代網認為迫于市場競爭壓力的魅族在轉走“大而全”路線的同時也放棄了一條名叫“創(chuàng)新”的路線。也許,這也是魅族失去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原因。
整個2016年,魅族前前后后發(fā)布了十幾款手機,盡管機型、款式不同,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心臟”——聯發(fā)科處理器。對此,有網友戲稱魅族是萬年不變聯發(fā)科。眾所周知,在手機芯片領域,高通才是最有發(fā)言權的,因為專利之爭,高通和魅族的關系已經無法調和。據悉,國內叫得上名字的手機廠商均與高通簽訂了芯片協(xié)議。盡管如此,黃章還是不愿意為高通的專利權買單。
不僅如此,近兩年來魅族在專利研發(fā)方面也已出現頹勢。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魅族提交的專利申請中,發(fā)明公布數為572件,發(fā)明授權數28件,實用新型數44件,外觀設計數153件。但與小米相比,魅族的發(fā)明公布數不足小米的12%(4841件),發(fā)明授權數不及小米的8%(346件),實用新型數不及小米的14%(319件),即便是外觀設計數也僅為后者的77%(199件)。
芯片困局加創(chuàng)新力匱乏,使得魅族手機還未走向市場,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與其他大品牌手機廠商相競爭的優(yōu)勢。而有評論認為,軟硬件實力不足的情況下,魅族在2016年還堅持發(fā)布多款手機,主要目的就是布局線下市場,擴寬銷售渠道,增加銷量。
2016年OPPO和vivo通過強大的線下公開渠道,以及巨額的營銷宣傳投入,帶動線下熱潮重返,兩家公司也因此迅速殺進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前三強的位置。在成功案例的刺激下,魅族開始通過線下專賣店迅速擴張,以及依靠天音入股后的8萬家深入縣鄉(xiāng)級市場的門店,來提升自己線下銷售的能力。
但是,在用戶體驗至上和注重性價比的今天,產品缺乏創(chuàng)新、設計雷同的魅族手機真的可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嗎?
毫無疑問,答案是不容樂觀的。魅族押寶線下市場,自然是感受到了來自市場的壓力。但是,不忙不跟風,理性思考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也許才是當下魅族最應該做的。
寫在最后:虧損、被告、機海戰(zhàn)術,今天的魅族已經難尋往日的蹤影。我們似乎再也沒有機會看到昔日的魅族花費三年時間去打磨一款產品的執(zhí)著和對品控追求近乎偏執(zhí)的工匠精神。在利益至上的今天,背棄了曾經的“信仰”也許真的是情理之中吧。
猶記得,創(chuàng)始人黃章說出那句“不做中國的蘋果,要做世界的魅族”時的豪邁和自信。IT時代網想說:“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如果魅族一直延續(xù)當年的工匠精神,也許今天會是另一番模樣。
不要走的太久,而忘了當時為什么出發(fā)。魅族的經歷,給所有做產品的廠商提了個醒。最后,祝福魅族…
【來源:IT時代網 作者:陳媛媛】
1.砍柴網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